高壽華
(紹興職業技術學院,浙江紹興312000)
非物質文化遺產(簡稱非遺)是對一個地區或民族深厚的傳統文化和悠久歷史的記載,反映歷史文化傳統和變遷。目前非物質文化遺產已成為極具吸引力的旅游資源,可以促進高端旅游產品的開發以及旅游文化品位的提升,其作為傳統歷史文化的承載者,可以滿足旅游者體驗文化、尋求差異的需求。國內外非遺保護與利用的成功經驗表明,現代觀光旅游可以豐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表現形式,重新賦予其市場價值,并激發和增加人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意識。因此,將非遺保護與利用與旅游業的發展結合起來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重要的旅游資源,涉及民間文學、民間歌舞、地方戲曲、民俗節慶還有傳統手工藝品等方面,內容豐富多樣。地域性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特征之一,非遺旅游資源是一定地域內人們智慧的結晶,其文化內涵豐富,旅游價值高,可以有效促進當地旅游業的發展。如云南的麗江古城與山西平遙古城在1997年被評為世界文化遺產之后,當地知名度大幅提高,旅游接待人次逐年攀升,旅游業發展突飛猛進。其中非遺旅游同樣也取得了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更加凸顯其文化效益。如紹興魯迅故里以魯迅文化作為主題,展示魯迅生活過的祖居、“三味書屋”;建立“魯迅文化風情園”,設立“紹俗祝福”“迎神賽會”“男婚女嫁”等幾個展覽館;舉行魯迅文章朗讀大賽等,充分展示魯迅文學和紹興民俗文化。
旅游從本質上講是一種文化活動,本身具有繼承、發展和保護文化遺產的功能。如果采用合理的開發模式,正確處理好旅游開發和文化保護的關系,而不是掠奪式或者篡改式的開發,旅游業的發展將有助于文化遺產的保護和文化事業的發展。
首先,將旅游開發與非遺保護相結合,可以為后者創造良好的生存和發展環境。旅游開發賦予了非物質文化遺產鮮明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內涵,可以使其保持原有的生機和活力,維護其賴以生存的土壤,使其不斷發展。其次,充分發揮旅游產業化優勢,既可通過稅收等方式增加政府收入,也可以提高居民生活水平。例如近些年來云南省就實現了旅游開發與文化傳承的共贏,數據顯示:西雙版納財政收入73%來自旅游業,麗江旅游業對財政收入的貢獻達90%,為非遺的保護與傳承提供了資金保障。
紹興是國務院公布的首批24個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一,非遺資源豐富多樣,其中有11項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71項入選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目前在這些非遺旅游資源開發中,比較成功且在全省乃至全國范圍內享有盛譽的有:“大禹祭典”“西施傳說”、紹興黃酒釀制技藝等;已具有一定規模且在當地頗具知名度的有:“王羲之傳說”、越劇等。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開發為紹興旅游業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如紹興安昌古鎮將本地的歲時習俗與旅游項目相結合,連續幾年舉辦臘月風情節,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外地游客;魯迅故里景區內的朱家臺門,每天都有越劇、紹劇、蓮花落等表演,每逢雙休日、黃金周,在沈園景區可以欣賞到越劇演繹的陸游與唐婉的愛情故事,其他如魯鎮景區等也有展示,這些帶有濃重鄉土味的戲曲表演備受游客青睞。
如三月初三是中國傳統的上巳節,而在公元353年的這一天,相傳王羲之、謝安、孫綽等名士雅集蘭亭,著名的《蘭亭集序》由此誕生,蘭亭也成了著名的書法圣地,1985年紹興市政府將三月初三定為書法節。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祭禹典禮傳承至今,也被賦予新的意義。蘭亭、大禹陵等旅游景區為非遺保護和傳承提供了載體,是難得的歷史文化傳承基地。
紹興非遺旅游開發得到了廣泛重視,并對一些較為知名或珍貴的項目予以重點開發,豐富了當地旅游產品種類。但在具體的旅游開發過程中,卻存在著許多問題,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持續合理開發與利用,應引起高度的重視。
浙江是全國最早啟動非遺保護工作的省份之一,于2007年5月率先通過了地方法規《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但是這部條例主要涉及非遺保護內容,針對保護與開發之間的關系并沒有進行詳細規定。而紹興市也未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地制定適合本地和具有針對性的制度來保障《條例》的實施和落實。由于法規制度不健全,導致非遺旅游開發混亂無序,過度開發、重復開發以及嚴重的商業化和庸俗化現象時有發生。同時傳承人在社會民眾中的法律地位欠缺,知識產權得不到有效保護,傳承人的培養經費匱乏等,這些都導致紹興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失傳的危險,不少傳統表演如竹馬舞、西路亂彈等瀕臨失傳,一些民間技藝如紹興錫箔鍛制技藝等后繼無人。如何在新的社會形勢下依靠采取有效的措施對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有效保護和合理開發,不僅關系到這些傳統文化是否能得到傳承和弘揚,也直接關系到紹興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
進行科學合理的旅游規劃,對非遺保護與開發具有重要意義,有利于推動其可持續發展。紹興市旅游局編制了《紹興市旅游發展總體規劃》,但目前還沒有專門的非遺旅游開發規劃,非遺旅游開發建設較為零散,個別非遺開發并未考慮其獨特性,盲目跟風,造成巨大的資金浪費。此外,紹興縣安昌鎮為國家歷史文化名鎮,紹興縣稽東鎮冢斜村為國家歷史文化名村。無論是數量規模,還是價值品位,紹興的旅游資源都名列全國地級市之首。但是目前紹興并未將非遺資源與這些自然景觀、物質文化遺產有效結合起來。
首先,缺乏對底蘊深厚、知名度低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開發。紹興非物質文化遺產涵蓋了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資源稟賦強,具有極大的開發潛力。但是現階段紹興相關開發僅限于知名度高、獲利快且能夠帶來豐厚經濟效益的資源,而對于那些鮮為人知、底蘊深厚、文化價值開發潛力大,甚至瀕臨失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則較少甚至忽略對其進行有效開發。以傳統戲劇為例,對越劇、紹劇等游客耳熟能詳的劇種宣傳和開發較多,而對于蓮花落、西路亂彈等知名度較小曲種卻并未給予足夠重視。
其次,紹興非遺旅游開發大多僅是停留在旅游節慶、名人故里、博物館展示上,開發利用形式單一,涉及內容也不夠豐富。而且大部分旅游產品都是采用靜態的形式呈現給游客,缺乏動態參與性。各類名人故里和民俗旅游村的旅游項目大多雷同,游客局限于參觀游覽民居、民間藝術品制作、品嘗特色小吃,互動體驗項目較少。這種參觀游覽式旅游方式不能使游客深刻體會非遺文化內涵和氛圍,難以滿足游客的心理需求,使游客產生審美疲勞。
非遺保護與開發是具有較高文化品位和技術含量的文化事業產業,離不開大量高素質的專業人才支持。但受市場導向和新型藝術形式的沖擊,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后繼乏人。同時在非遺保護和開發中,要實現產業化發展,必須要有專業的文化經營管理人才。目前紹興在非遺經營管理人才隊伍建設方面存在以下問題:一是數量偏少、結構不合理、專業化程度不高,尤其是懂經營管理和市場營銷知識的少,擅長項目策劃、資本運作的更少,難以適應文化產業可持續快速發展的需要;二是人才的開拓能力、創新能力不夠強,缺乏大型集團經營管理經驗;三是文化經營管理后備人才不足、缺乏活力,尤其缺少既有較高的專業素養,又熟悉市場經濟規律,具有豐富的文化產業運作及經營管理經驗的高層次、高素質的經營管理人才。而且大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分布在廣大農村和小城鎮,加劇了非遺旅游開發人才匱乏的問題。
首先,地方政府要盡快出臺《紹興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辦法》及相關法規,實現非遺旅游開發的法制、規范化管理,創造良好的開發環境;同時明確以保護為主,保護與開發相結合的原則,把握好非遺保護與開發之間的關系,規避旅游開發利用過程中的不良行為,確立非遺保護問題在旅游開發中的法律地位;可通過建立紹興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協會或相關中介組織來指導和協調非遺的旅游開發,注重解決好旅游開發中出現的問題,賦予其相應的權力和責任,充分發揮其積極作用。其次,非遺旅游資源的開發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因此要建立健全有關專項資金申請與使用制度,健全相關的配套設施,制定旅游開發企業稅費減免等優惠政策,以扶持既利于非遺保護又有利于旅游開發的好項目。
首先,紹興市文化和旅游部門要做好非遺整體規劃編制工作,相關縣、區做好當地的專項規劃,提煉出具有廣泛影響、深入人心的非物質文化精髓和樹立具有地方特色的非遺典型形象,尤其是在縣、區相似度較高的非遺項目,要選擇最具有特色和保護價值的非遺項目所在的縣、區作為規劃實施主體。其次,按照合理布局、重點開發、開發有據、開發有序的原則,對非遺進行資源整合開發。如可以整合開發對旅游者吸引力較小的非遺類型,如民間文學類、民間音樂類、民間舞蹈類和民俗類遺產;可以建立非遺園,將全部非物質文化遺產納入園區中進行展示。在園區中不僅可以展演技藝,如表演音樂、舞蹈、曲藝和傳統手工藝等,可以讓游客共同參與、親身體驗或親自參加傳統工藝品制作,并品嘗地方特色美食,從而達到宣傳效果,獲得經濟效益。
首先,應更加注重對知名度低,但文化價值較高的非遺資源的旅游開發。如對國家級非遺項目——嵊州竹編進行旅游開發時,可以根據不同受眾群體,采用不同的展現形式。如讓青年旅游者參觀嵊州藝術村,了解竹編、根雕等特色地域文化和工藝流程以及新型竹編產品的科研開發。其次,加強與旅游企業合作。非遺內容和傳承方式的特殊性決定了旅游開發中政府參與的必要性。應在政府主導下,加強非遺旅游景區與旅行社、旅游酒店、旅游交通以及旅游購物等企業的合作,全方位、多角度地進行宣傳和開發。旅行社可以重點推出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主的精品線路;在旅游酒店店面裝飾中植入非遺圖片、實物,還可建造特色鮮明的主題農家樂酒店;旅游交通公司應將非遺資源的廣告宣傳加入旅游車體的包裝中,并開辟不同主題的非遺旅游專線。
培養高素質的旅游文化專業人才需要政府、科研機構、企業、民間團體、非遺繼承人、高校等鼎力合作,一方面應以高校為培訓基地,以非物質文化進校園為切入點,通過在高校開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的專業,聘請非遺傳承人授課,在高校進行非遺項目巡展,并設立相關的基金會或采取必要的獎勵或激勵手段來刺激大學生在非遺行業的求職欲望,使更多、更優秀的學生成為非遺旅游文化產業后備人才。另一方面,通過培養懂專業、會管理、能運作的高素質非遺傳承人、經理人、企業家,不但可以促進非物質文化產業化理論研究的不斷深入,而且可以使真正懂得文化、市場、經濟和管理的復合型高素質人才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和旅游開發中發揮應有作用。
[1]楊春暉.吉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產業化現狀及發展對策研究[J].魅力中國,2011(4):36-38.
[2]李虹.遼寧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存在的問題與設想[J].大連大學學報,2012(4):112-116.
[3]伍鵬.浙江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旅游開發芻議[J].時代經貿,2008(2):1-2.
[4]趙謙.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旅游開發初探[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2012(9):106-109.
[5]張春梅.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資源整合開發——以河北省為例[J].科技信息,2012(5):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