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寧 聶歡歡
(1. 上海海事大學,上海 200135;2. 北京交通大學,北京 100044)
網絡互助旅游安全問題主要集中于網絡環境下旅游者在互助旅游過程中的人身安全、財產安全和心理安全。網絡互助游需要較長的網上前期“預熱”階段,此階段屬于虛擬交往,信息往往缺乏真實性。隨著網友相互熟悉之后,確定旅游行程并展開互助旅游活動,這一階段屬于互助游階段。本文將網絡互助旅游安全定義為:在網絡環境下,互助游客從準備到開展互助旅游活動整個過程中的人身、財產和心理安全。即在網絡互助旅游過程中,互助旅游者的人身不受傷害,財產不受損失,旅游者在整個旅游活動中處于輕松愉快的環境中,不受外來的騷擾和威脅,精神不遭受損害性沖擊。
虛擬社區歪曲了旅游者的旅游動機:互助游客從虛擬的交往社區走向現實社會,需要一個過程,這其中包括心理過程的轉變,而隨著對網友的漸漸了解,互助游的其他動機便顯露出來:尋富、尋貴或者尋求一段網絡戀情,這些都有可能造成“引狼入室”的慘劇。
網絡誠信得不到保障:網絡誠信問題已經成為制約網絡互助游健康發展的首要瓶頸,互聯網這個虛擬平臺本身存在的誠信缺失則成為人們進入網絡互助游的第一道門檻。其引發的安全問題具體表現在:第一,互助游客與網友進行協商,訂立旅游行程計劃都是在網上完成,有時是口頭協議或默認的心理契約,無法避免臨時毀約現象發生;第二,互助旅游的特點是通過網絡結識異地網友相互幫助,互訪互游,但缺點是一方為對方提供便利后,無法保證得到對方相應的回報;第三,社會誠信缺失,互助游游客擔心接到的是一張“盜竊邀請卡”,而對于旅游過程中出現的突發事件,也無法保證“地主”敢于承擔責任或提供必要的幫助。此外,健康問題也不容忽視,對方的健康狀況和患病史一般無從得知,這是潛在的安全風險。這些都是造成人們對互助旅游這一新興的旅游方式還處于觀望狀態的原因之一。
個人隱私得不到保障:互聯網固有的資源共享性使個人隱私權受到了極大的挑戰。頻頻有新聞報道網絡上個人信息的泄露導致垃圾短信、電話、電子郵件的騷擾影響個人正常學習生活甚至引發嚴重的傷害事件。而且大部分互助旅游則要求將“驢友”們的個人信息發布于網絡上,不但包括個人的身高、體重、性別、年齡、相貌等一般性的個人隱私信息甚至到個人的職業狀況、聯系方式、通信內容以及個人證件號碼、房產家居等各類敏感信息,但是卻沒有提供相應的隱私保護措施,以至于給一些網絡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機。
網絡中介服務不完善主要表現在:一是專業的互助游網站數量較少,管理不成熟。目前正規的互助游網站有仲一互助游、好客網、中國互助旅游網和17q5.com 為數不多幾家。除了仲一互助網由國內互助游創始人仲一在2006年創辦,時間比較長,管理比較成熟以外,其他網站多在2009年之后才開始運行。其他一些網站如野游網、游多多、磨坊論壇、中華戶外網等,僅僅是開設了互助游的相關頁面,還有一些社交網站如校內網、開心網、QQ群中也僅僅是加入了與互助旅游相關的主題。而這些網站滿足不了互助旅游市場的需求,導致了一些不正規論壇的出現,給互助游的安全埋下隱患;二是互助游中介服務網站運營不當。首先,旅游活動本身具有雙重性質,是社會屬性和經濟屬性的結合。從目前情況來看,作為交流平臺的互助游網站,大多是按其社會屬性來運作的。由私人資源運行和維護,不純在盈利行為,導致網站管理松散和資金缺乏,日常運營舉步維艱。其次,由于互助游中介服務網站的非盈利運營方式,網站運行者和“驢友”之間的關系靠互助游客的興趣和熱情維系,“驢友”之間的互助游活動靠網友間的信任來維系,不存在利益服務關系,也不存在契約關系。因為不簽訂任何具有法律效力的合同,一旦彼此之間的“感情”破裂,權利義務關系無法明確,安全性問題就突顯。
目前,很多互助游借助網絡來召集“驢友”,確定互助游路線。只要有興趣者通過網絡皆可報名,費用實行AA 制。但互助游網站一般是非盈利的自發形成,且沒在工商部門登記,所以在互助游中一旦產生糾紛,工商行政部門和消費者協會都無法受理,導致“驢友”投訴無門。由于政府相關部門對互助游的監管缺失或不到位,使行政管理機制和法律調控功能與互助游的市場運作之間未形成良性互動,導致諸多負面效應,并產生了一系列連鎖反應,對互助游的發展產生不利的影響,使政府監管出現“空心化”現象。
我國目前沒有一部專門針對網絡互助旅游的法律法規來保障旅游者的權益。雖然我國互助旅游處于發展初期階段,但隨著規模的擴大,難免會為不法分子提供可乘之機。相比較于傳統的旅行方式若網絡互助游客之間發生糾紛或人身傷害更是投訴無門。找不到可以依據的法律條款來處理此類問題。因此,互助游存在較大安全風險。
1. 建立安全性較高的“驢友”檔案庫
建立全國性的“驢友”檔案庫,級別化管理個人檔案,添加評價功能,舉行類似活動時,為游客提供安全的網絡人脈信息。此外,隨著網絡互助旅游的發展,旅行社的業務將會受到沖擊。為了避免其中介功能的逐漸淡化,也為了提高互助游的安全性,可吸收各地信譽良好的旅行社加入網友檔案庫,旅行社還可以會員單位的形式加入旅行社,會員可成立專門的部門來經營互助旅游業務,游客須先向旅行社提出會員申請,并交納證明材料、費用和保證金。經核實批準后,旅行社將他們的互助意愿在網絡上公布,降低安全風險,提供相對準確、可信賴的個人信息。
2. 建立“互助游資格證書”考試制度
目前,互助游的中介服務機構主要是一些互助游網站,對互助游“地主”身份的認證有兩種形式:一是網絡實名認證,二是網絡自我認證。這兩種方式都是虛擬認證方式,不能保證其安全性。所以,筆者認為應引入第三種認證方式:“互助游資格證書”。具體來說,旅游局可實行“互助游資格考試”制度,有互助旅游興趣的游客需要參加考試,考試合格者頒發“資格證書”。考試科目涉及所在地旅游景點基本知識、安全事故基本知識、道德品德考核等。參加互助游的游客需要先互相認證此資格證書后,才準以進行互助互換旅游活動。
3. 加強實名制社交網站的推廣
如“人人網”是中國最大實名制SNS 社交網站。在這里,大學生實名注冊比例較高,基本信息如姓名、所在學校、朋友圈子以及旅游經歷等大多是真實的。就大學生這一旅游消費群體而言,在這里容易找到年齡相仿、興趣相投、身份相同和可信度高的大學生。他們通過網絡交流,在假期互助出游,低消費交友。提高安全保障。
1. 增強傳統旅游網站的中介作用
目前,互助游活動的開展多借助網站的中介作用。然而,國內互助游網站的運行并不完善。若能將傳統旅游網站作為互助旅游的交流平臺,將對互助旅游的持續發展產生積極影響。首先,選擇信譽度好,管理規范,信息資源豐富的傳統旅游網站,如在攜程旅游網,中國通用旅游網、e 龍旅行網等網站上開設專門針對互助旅游的頁面,為互助游愛好者提供付費服務。
2. 網絡互助游合同機制
建立網絡互助游合同機制是指在開展互助旅游活動的過程中,互助游的參與主體之間簽訂具有法律效力的、經過雙方協商并完全同意的合同來明確各方的責任。我國互助游起步晚,處于自發階段、互助旅游活動完全是個人行為,因此,應制定正規的合同來規范互助雙方的行為。互助游客之間可以就旅游過程中的具體細節,財產風險等簽訂合同,同時,需要說明在意外情況下,雙方應承擔的責任。
3. 完善網絡互助游網站個人隱私保護機制
保障網絡互助游安全性的最好辦法是實行實名制,然而實名制和隱私保護等問題之間會存在矛盾。比如網絡服務方對用戶個人信息,隱私信息的泄露和侵犯,實名制給經營主體帶來成本增加等問題,這些都是實名制帶來的“副作用”。一方面,互助游網站服務方需要發布相關的隱私權聲明,同時隱私權聲明要不斷更新保證其時效性。另一方面,也需要政府建立并完善監管及鼓勵機制,比如,建立由政府監管的第三方機構對網絡互助游雙方統一認證身份;在網絡使用費用、稅收、補貼等方面給予實名制者更多優惠等。
1. 規范互助游網站建設
要加快中國互助游產業鏈服務體系。配套和完善,以營造一個良好的網絡旅游環境。首先,應加強互助游網站的規范和管理。目前,網上有許多已注冊或沒有注冊的興趣俱樂部或論壇等,策劃的活動有的出于興趣,有的則為了盈利,整個市場相對比較混亂,亟待進一步規范;加之國內運營比較規范并且規模比較大的互助旅游網站非常少,也急需建立一些相對管理先進、認證辦法完善并能得到政府部門監管的門戶網站。
2. 加強網絡互助游的相關立法
互助旅游雖屬個人行為,但也應該有相應的法律法規加以規范。目前,很多互助游網站都有關于互助旅游的免責聲明,稱“凡參加者均視為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如在活動中發生人身損害,由受害人依據法律規定解決。然而,法律專家認為,事前的免責條款的確具有提醒和警示效力,但“驢友”與’地主”之間并不存在服務和依附關系,他們只能算是存在互助約定,免責條款沒有法律效力。因此,這些所謂的“免責聲明”并不能完全免責,國家應盡快出臺相關的法律法規來保障互助游游客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