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瑛
(湖南安全技術職業學院,湖南 長沙 410151)
經濟全球化發展的大趨勢要求各國經濟突破國界實現無國界經營,然而,無論生產還是服務,只要涉及管理的國際性問題,都無法避免客觀存在的文化差異現象,文化差異已經成為全球市場經營的最大障礙。跨文化管理就是對這種文化差異及文化差異所產生的沖突進行交叉管理,通過對多種文化采取一系列的包容、創新、融合的管理方法,創造出企業獨特文化的管理過程。
管理學大師彼得·德魯克曾說過,跨國經營的企業是“一種多文化的機構”,其經營管理“基本上就是一個把政治上、文化上的多樣性結合起來而進行統一管理的問題”。包容不是進行簡單的多種文化共同存在、共同發展的過程,而是各種優秀文化要素之間相互吸引和相互作用的過程。將多元文化、合作文化和共享文化進行融合,就能突破看似有限的市場空間和社會結構,實現優勢互補和資源重組,形成雙贏甚至多贏的商業運作。
跨國企業在其跨國經營中,需要不斷面對新的國家、新的地區和新的文化,需要應對不斷出現的新問題、新挑戰,企業除了學習別無他途,而且這種學習不同于一般企業學習的特點,它是一種跨文化學習。一方面,跨國企業是一個跨文化組織,內部多元文化的差異和隔閡,需要企業管理層和員工進行跨文化的學習,才能促進內部人員之間的了解、理解和有效合作;另一方面,跨國企業面臨的是不同文化的世界市場,只有不斷進行跨文化的學習、了解和掌握不同文化條件下的市場特點、政治經濟特性以及競爭與合作者的行為方式、消費者的生活習俗等,才可能在跨國市場上取得競爭優勢。
文化的本質在于創造,文化的發展在于創新。跨國企業文化特質的創新性表現在兩個層次,一是企業文化本身的創新,是在原有文化的基礎上,結合新的實踐和時代要求,結合企業發展的需要,所進行的文化上的超越和創造;二是創新的文化觀念,即在企業所有生產經營活動中,崇尚不斷創新的理念。文化的創新性對于跨國企業不斷適應新的挑戰、提高企業的綜合競爭力具有根本性的意義和作用,而跨國企業組織形式和人才的多元化,導致跨國企業文化具有開放性、活躍性和多樣性的特性。
跨國企業本身是一個包含多層次、多環節和多要素的龐大網絡,不同層次、不同企業的文化也具有不同特點,跨國企業的多元性、分散性的時空狀況需要一種有效的網絡才能有機聯結起來,形成既有差別、有特色又緊密聯系的文化體系,這種文化內容聯結的網絡化促進企業有序高效運作。此外,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在全球范圍內通過軟件操作系統整合優勢資源,特別是通過遠程培訓和遠程辦公,既增加跨國企業運行的效率和活力,又避免母國企業文化的強行進入,對于企業文化、價值觀念潛移默化的滲透是一種很好的形式。
由于文化差異,有著不同文化背景的員工、管理者其價值觀念和價值取向均不同,由此決定了他們不同的需要和期望,以及不同的行為表現。例如,各個國家由于文化背景不同,對工資的態度不同,美國的海外經理給中國的工人漲工資時,中國的工人會減少閑暇而去拼命工作,而給東道國墨西哥的工人漲工資時,墨西哥的工人反而減少工作時間而去享受閑暇。此外,相同的行為表現也可能表示不同的態度。比如,有些員工可能用沉默來表示默認許可,有些員工可能用沉默來表示反對,也有些員工可能用沉默來表示漠不關心。這種不確定的行為導致管理者和員工之間、員工與員工之間難以達成比較穩定的和諧關系,給跨國企業的管理增加了難度。
跨國企業的經營環境比其他企業所面臨的環境要復雜很多,企業管理人員在經營理念、管理風格、管理目標等方面存在明顯的差異。即使跨國企業建立了新的企業文化,這種差異無形中也會導致管理的混亂,造成企業的經營成本增加,決策者在做決策時要充分考慮到文化差異的存在。企業內部沒有形成統一的價值標準和行為規范也會影響經營決策的執行和實施。文化差異導致企業內部意見不統一,對市場預見能力不一致,對市場的把握能力不相同,對市場的反應遲鈍,導致工作效率下降,喪失了很多市場機會。
跨國企業的對外直接投資是其全球戰略的主要內容之一,這種投資能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跨國公司的經營戰略、管理理念和企業文化是否適應投資國的社會環境和文化土壤。美國洛杉磯迪斯尼樂園的巨大成功,在世界上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引起人們極大的興趣。法國也從美國引進了迪斯尼樂園,但巴黎迪斯尼樂園從1992年春建成開業以來,卻連續兩年嚴重虧損,上市股票價格直線猛跌,經營慘淡,甚至難以為繼。法國迪斯尼樂園的失敗,根本原因在于文化差異以及迪斯尼公司在法國所采取的營銷方式的不適應所致,在磨合文化差異方面有所忽視,在經營中缺乏給人以溫情和認同的文化因素,從而出現迪尼斯樂園在不同國家,由于文化差異的不同,公司的經營狀況完全不一樣的局面。
識別文化差異是進行跨文化培訓、解決跨文化沖突的前提條件。美國人類學家愛德華·赫樂曾將文化分為正式規范、非正式規范和技術規范三個范疇。正式規范引起的沖突往往不易改變;非正式規范引起的文化沖突可以通過較長時間的文化交流加以克服;技術規范引起的文化沖突很容易改變。管理者要正確辨別文化的范疇,識別文化差異產生的原因是信任度、價值觀還是哲學傳統的差異,然后才能采取針對性的措施。跨國企業管理人員要理解和尊重各種文化差異,反思自身文化的優缺點,擺脫自身的本土文化,克服心理投射的認知類同,適應國外價值觀和風俗習慣。可以通過對不同國籍、不同文化背景的管理者和員工進行角色扮演、情景對話、小組討論、實地考察等方式,增強對不同文化環境的適應性,加強不同文化之間團隊協作意識和合作意識。
文化差異是把雙刃劍,文化差異能帶來矛盾和沖突,導致文化困惑,造成國際企業市場機會的缺失和組織結構的低效率。文化差異也能帶來競爭優勢,不同的文化習俗、消費習慣會帶來更為廣闊的思考問題的視角,創造更多的市場需求,互補潛隱著巨大的優勢。適應文化差異就是盡可能掌握和滿足員工需求的層次和變化,盡可能選擇不同文化背景的員工共同認可的價值尺度來設計企業組織結構和激勵機制。充分利用文化差異吸取不同文化中的精華部分,將多種文化同跨國公司的管理模式有機結合在一起,實現跨文化和諧而具有特色的發展。比如,中美兩國之間在政治制度、文化傳統、信仰習俗等方面的差異很大,然而美國汽車公司在中國投資取得了巨大成功,就是充分利用文化差異優勢的有力證明。
跨文化培訓是為了促進溝通和防止文化沖突的有效途徑,通過語言訓練、敏感性訓練、情景模擬、案例研究、現身說法、地區環境模擬等方法,提高員工跨文化溝通的能力,減少溝通的低效率,訓練員工的文化敏感度,提高其文化協調的能力,推動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員工和管理者有效合作、協同管理。一方面,明確跨文化教育和培訓的重點。跨文化培訓的內容主要有對文化的認識、文化的敏感性訓練、語言學習、跨文化溝通及沖突的處理、地區環境模擬等。據調查,發現“跨國企業文化的敏感性培訓最為欠缺”。有針對性地開展文化講座、環境模擬、語言培訓等教育活動,提高員工對其他文化的認識和文化敏感性,以便打破每個人心中的文化障礙和角色束縛;另一方面,培養和發展企業員工的溝通能力,注重企業內部的溝通、企業與其他企業之間的溝通以及企業與公眾環境之間的溝通,使員工在企業的工作實際中能真正理解和學習對方的文化,實現員工對企業經營理念的理解和認同。
文化的整合不是將各種文化進行簡單疊加,而是不同國家的企業中的異質文化之間通過相互接觸、交流、吸收、滲透,繼而融為一體,形成新的具有跨文化特色的管理模式過程。這個過程是個探索的過程、磨合的過程,也是從量變到質變的飛躍。在學習和借鑒他國文化時要充分考慮與本國文化的契合度,可以借鑒約哈里之窗模型,從一個雙方文化透明的角度,充分考慮他國文化與本國文化的契合度,選擇對自己有利的文化、管理體制進行有選擇性的創新。眾所周知,日本文化是一種包容的開放性文化,注重對傳統文化進行批判,在吸收外來的先進文化時,舍得割棄已有文化中過時的部分。日本企業員工普遍形成“以企為家”的觀念,企業一般情況下不會辭退員工,員工一般情況下也不會跳槽,但是美國員工習慣在一個企業或一個崗位干上兩三年就換崗位或企業,這是一種正常的社會現象。當初,日本的SONY 公司進軍美國市場的時候,企業原有的文化系統和管理系統就不適應美國,在這種情況下,SONY 只好調整自己的戰略和制度,通過各種預防和改革方案,逐漸適應了美國文化,具備了美國化的戰略、管理和習慣,對SONY 在日本的企業文化和戰略進行本土化的揚棄,最終獲得了成功。
[1](美)彼得·F·德魯克. 知識管理[M].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2]姜巖. 從摩擦走向磨合——跨國經營中的跨文化管理[J].中國外資,2003(7).
[3]蘇珊C. 施奈德等著,石永恒主譯. 跨文化管理[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2002.
[4]周紅霞. 我國石油企業國際化經營中的跨文化管理[D].中國石油大學,2007.
[5]路景菊. 跨國公司人力資源培訓中的跨文化教育[J].商場現代化,2006,(26).
[6]羅能生. 全球化、國際貿易與文化互動[M]. 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