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 茜
(鄭州大學體育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3)
國際金融危機給全球經濟帶來重創,使我國很多民營企業出現資金鏈斷裂,面臨破產倒閉的風險。后金融危機時期,企業如何加強財務管理工作,建立合理的融資渠道和融資方式,預防財務危機,增加企業活力,是目前我國民營企業發展所面臨的重要問題。
20 世紀80年代起,商業銀行貸款成為河南省民營企業融資的重要渠道。統計顯示,河南省大型企業的流動資金率中30%來自銀行貸款,而對于民營企業來說,該比率僅為14%,特別是對于一些微型企業而言,雇員低于20 人的小企業商業銀行貸款率低于2.3%。目前,河南省民營企業直接融資渠道較窄,主要是通過銀行貸款等間接融資渠道。而金融機構從自身的工作效率和風險防控角度出發,更傾向于選擇大型企業作為貸款對象,而非民營中小企業。民營企業不僅存在融資難的問題,而且融資成本高。有關數據顯示,大型企業的貸款基準利率有所下調,而民營企業的貸款利率為基準利率的23倍,貸款的年利率達7.47%。加之河南省風險投資體系尚不健全,資本市場對外開放程度不高,上市融資的門檻高,多數民營企業無法達到上市標準,民營企業融資舉步維艱。
1. 流動資金緊張,發展資金不足
流動資金是企業用于購買原材料、支付工人工資和其他生產費用的資金,是支持企業順利開展日常經營活動的資金保障。國際金融危機后,大部分中小企業處于復蘇狀態,缺乏足夠的資金儲備,資金流動緊張。一旦資金鏈條斷裂,將面臨破產危險。發展資金不足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融資渠道狹窄,資金來源不足;二是企業發展資金無法滿足規模擴張需求。
2. 內源性資金不足
內源性融資是指企業不斷將自身的留存收益和折舊轉化為投資的過程,也是企業挖掘內部資金潛力,提高內部資金使用效率的過程。由于河南中小企業發展緩慢,自身資本積累還難以支持企業進一步發展,同時,因為中小企業內部控制比較薄弱,在企業合作過程中缺乏信用和監督機制而無法協調投資者之間的利益關系,從而造成資金投入十分有限。
3. 企業內部控制機制不健全
企業良好的盈利能力、償債能力是企業融資的重要保障,真實有效的企業財務會計信息披露有助于金融機構了解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業績及現金流量,這些信息是對企業進行評估的重要依據。而河南省民營中小企業的內部控制機制不健全,財務制度、信息披露制度和產權制度存在著重大缺陷。銀行無法獲得有效信息,不能對借款企業進行合理的評估。企業產權結構單一;所有權與控制權不分;產權含混不清使交易成本居高不下;對人力資本重視不足,難以調動員工積極性。
中小企業主要的直接融資渠道是股權和債權融資,風險投資及資產證券化,我國的資本市場雖然已經具備了一定規模,但與發達國家相比仍不成熟,多數中小企業的經營規模與管理水平還難以達到上市之要求,用股權和債權直接融資的方式并不現實,銀行貸款是間接融資的第一渠道。河南省金融市場起步比較晚,商業銀行主要以國有、大型股份制銀行為主,出于資金安全的考慮,商業銀行往往會將注意力放在大客戶身上,加上中小企業貸款額度小、信用額度不高而不愿向中小民營企業放貸。國有商業銀行貸款門檻高是造成民營企業融資難的主要外部原因。另一方面,證券市場不完善,對于民營企業融資的影響也很大,民營中小企業難以獲得審批,不符合上市發行股票、債權的資格,難以向社會公開籌資。
河南省銀行對民營中小企業貸款一直堅持“兩個不低于”原則,即貸款的增量和增速都不能低于上年平均水平。為便利中小企業融資,可在原有考核目標基礎上,增加小額貸款業務客戶數不低于上年總體平均水平等要求,刺激各銀行對小額貸款客戶的要求。同時,進一步降低貸款申辦門檻,為民營中小企業提供更便利的融資渠道。
由于民間借貸主要服務對象為民營中小企業,因此,政府相關部門應加強對民營擔保公司的管理,促進民間借貸市場的有序穩定發展。首先,嚴格審核民間借貸結構,促使民間借貸合法化。其次,規范民間借貸行為,將其納入到銀行小貸公司、融資擔保機構等正規金融體系內,并對民間借貸雙方資金使用途徑等加以規范。第三,建立規范的信息及時披露制度。借款企業應該按照規定披露財務狀況、資金用途、使用效益等信息,方便了解企業的真實情況,提高投資者風險識別、判斷能力。
一是適當放寬貸款信用標準,建立健全金融市場機制,鼓勵外資銀行、股份制銀行進入河南省,逐步解決小企業貸款難問題。二是建立健全法律法規體系,對中小企業融資給予政策支持,重新修訂《貸款通則》《商業銀行法》《公司法》《擔保法》《證券法》等法律法規,為民營企業發展創造有利的政策環境。三是要加快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明確主管部門職責,整合企業信息資料,建立統一的征信體系,為金融機構開展授信服務打下良好的信用基礎。四是多方籌集資金,建立健全風險分擔的補償機制,規范中介機構行為。
企業良好的經營業績和廣闊的發展前景是順利實現融資的前提條件。市場經濟的基本規律是優勝劣汰,企業只有資金充足,才能有效運轉,資金作為一種重要的市場資源只會流向有發展前景的企業,民營企業只有強化管理,練好內功,充分挖掘發展潛力,提高自身實力,才是破解融資困境的根本途徑。
[1]王棣華. 民營企業融資困境及其突破途經[J].會計之友,2005(12).
[2]周芬,許計校. 我國民營企業融資瓶頸分析[J].特區經濟,2008(1).
[3]何小雨. 基于公司治理視角的民營企業融資風險控制[J].財會月刊,2013(4).
[4]孫明高. 金融危機背景下解決特區民營企業融資問題的對策分析[J].特區經濟,2011(12).
[5]張亞春,劉會欣. 河北省中小民營企業融資困境的成因及對策[J].河北工程大學學報,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