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永輝
(哈爾濱商業大學,黑龍江 哈爾濱 150028)
從全國來看,集體林權制度改革進展大致分三種情況。一是福建、江西、遼寧省已經在本省全面推開,其中福建省、江西省已完成了明晰產權和確立經營主體的主體改革任務,正在推進配套改革,遼寧省已完成主體改革任務的20%以上。二是浙江、廣東等省從20 世紀80年代在集體林區實施以“穩定山權林權,劃定自留山和落實林業生產責任制”為主要內容的林業“三定”政策時,已將部分集體林作為責任山實行分戶經營,但存在著面積不實、山證不符、一山多證、一證多山等問題。目前,正在完善改革,主要是進一步明晰產權、換發林權證、實施延包、規范承包合同等。三是絕大多數省區市正在進行試點,總結經驗,制訂改革方案。目前,全國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主要做法是明晰林業產權和深化配套改革。
2003年起,福建省委省政府在全國率先開展了以“明晰所有權,放活經營權,落實處置權,確保收益權”為主要內容的林權改革,通過折股量化、股權到戶(聯戶)或以人口、農戶為單位均分、均包等形式,把集體林木所有權和林地使用權落實到戶、聯戶或其他經營主體,明晰山林所有權。2004年,江西省委省政府出臺了《關于深化林業產權制度改革的意見》,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改革方針,開展了以“明晰產權,減輕稅費,放活經營,規范流轉”為主要內容的林權改革,以20 世紀80年代初林業“三定”為基礎,對森林、林木的所有權、使用權以及林地的使用權作進一步的規范和完善。
其他各省區也在借鑒兩省經驗的基礎上,大力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都以實現“山有其主、主有其權、權有其責、責有其利”為最終目標,逐步建立起經營主體多元化,權、責、利相統一的集體林經營管理新機制。
1. 規范林木林地流轉。福建省積極搭建林木林地流轉平臺,全省近30 個林區縣都相繼成立了林權登記交易服務中心,促進了林業生產要素的規范、有序流轉和森林資源的優化配置,森林資源得到有效開發利用。
2. 組建林業合作經濟組織。福建省在林權明晰之后,加強引導,鼓勵以親情、友情、資金、技術為紐帶,組建家庭林場、股份林場等新型經濟合作組織,通過合作經濟組織與加工企業聯合,實行定向培育,有效克服了林權到戶后小農化經濟意識傾向。
3. 創新森林資源管護方式。福建省尤溪縣群眾自發成立了民間護林防火聯防協會。按0.2 元/畝交納會費,專項用于森林火警和火災的撲救工資,解決了商品林一家一戶難管護的問題。
4. 解決林業投融資問題。福建省積極推進林業投融資體制改革,與中國人民銀行福州中心支行、保監局分別簽訂了《協作備忘錄》《關于開展林業保險工作試點的備忘錄》,全面推進林權證抵押貸款和森林保險業務開展。
林權制度改革后,農民真正成了山林的主人,出現了爭先造林、育林、護林的景象。農民“把山當田耕、把樹當菜種”,精心施肥、精心撫育,林業集約經營水平明顯提升。同時,“看好自家山、管好自家林”成為農民的自覺行動,截至2010年底,福建省農民自發成立各種護林、防火等協會達1879 個,使森林資源得到更好的保護,提升了我國生態產品、林產品的供給能力。
福建省農村經濟結構得到明顯優化,林木種植、種苗花卉、干鮮水果、木耳香菇、生態旅游、竹木加工等特色林產業蓬勃發展。浙江省臨安市竹業年產值19.2 億元,涌現出10 個超千萬元鄉,100 多個超百萬元村。其中白沙村把“砍樹”變成“看樹”,以森林旅游為依托發展“農家樂”,2010年一個普通家庭的年均收入達7 萬元。天津市薊縣農民的自留山、承包山變成了風景林,全縣“農家樂”旅游已發展到11 個鄉鎮、65 個專業村,5 萬余人受益,農戶年收入高的達到40 多萬元,低的也有2.5 萬元。
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后,為農民提供了大量的生產資料和適合、直接、可靠的就業機會。江西省近兩年就有40 多萬外出農民工返鄉務林;福建省永安市通過林業開發、產品營銷等,增加就業崗位5.84 萬個,占全市農村勞動力總數的55.7%。農民經營林業的收入明顯增加。2005年,江西省因改革帶動全省農民林業收入同比增長41%;福建省南平、三明等主要林區農民的林業收入占到總收入的50%;遼寧省本溪市農民人均涉林收入2367元,占總收入的58.9%。
福建省通過現有林業收益分成、收取林地使用費等,形成了持續穩定的村集體收入來源。3年來,每個村的年集體收入從幾千元增加到3 萬~12 萬元。村集體收入的增加改變了村集體經費緊張狀況。福建省邵武市上坪村改革后,村集體投資320 萬元,鋪設了水泥路,改造了電網,安裝了電話,家家戶戶喝上了自來水;永安市虎山村改革后,每年可獲得23 萬元的穩定收入,村民代表大會決定,按每人每年100 元辦社保,給村民按每年60 元給60 歲以上的老人發津貼,“老有所養、病有所醫、幼有所教、困有所幫”在這些地方正在變為現實。
在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中,農民更加關心切身利益,充分行使自己的民主權利;廣大基層干部充分依靠群眾,廣泛征求群眾意見,積極幫助群眾排憂解難,得到了老百姓真心實意的擁護和充分肯定;返鄉務林使農村剩余勞動力就地轉移,實現農村生產發展、農民生活富裕,有效促進了農村社會的和諧穩定。
我國林業近年來在以生態建設為主的思想指導下,造林面積和森林覆蓋率明顯提高,但制約我國集體林業發展中的一些體制性問題尚未得到根本性解決,如社會主體投資林業的積極性不高、林區經濟發展緩慢等,如何進一步激活我國集體林業發展的潛力,歸根結底要解決林業的產權問題。要借鑒福建、江西兩省先行開展集體林業產權制度改革的成功經驗,從明晰產權入手,重塑林農的經營主體地位,調動廣大林農發展林業的積極性,不斷推動我國集體林產權制度改革走向深入。
各地在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中,都必須在扎實搞好試點的基礎上逐步推開。根據不同情況、不同類型,實施分類指導。對于已經完成主體改革的省區,重點是幫助做好鞏固、完善、提高工作,做到不留隱患,經得起歷史檢驗,同時積極推進配套改革。對于浙江、廣東等地,重點是幫助指導完善改革,解決好“山證不符”、界定產權、搞好延包和換發林權證等問題。對于尚未全面鋪開的省區,重點是幫助搞好試點,認真總結經驗,制定好改革總體方案。同時,加強檢查,掌握改革動向,及時發現和督促解決問題,確保不趕進度、不走過場、有序推進、保證質量。
根據主體改革后的情況和需要,及時推進各項配套改革,重點包括推進林業投融資改革,開發適應林業生產特點的長周期、低利率的金融產品,主要是林權抵押貸款和森林保險等;建立健全森林資源流轉制度,探索限期、限量、現貨流轉等辦法;建立和完善林業社會化服務體系,鼓勵和引導組建專業化林業行業協會,提高林業生產的組織化程度;轉變林業部門的行政職能,創建公開透明的管理體系,構建公正公平的執法體系,構筑高效便捷的林業行政服務體系。
隨著集體林區林業產權關系的明晰,林木實行限額采伐管理制度已不適應集體林區發展的要求。要切實落實分類經營的要求,對于生態區位特別重要的森林,實行嚴格的采伐限額管理制度;對于商品林,要按照市場經濟原則,放寬采伐管理制度,賦予經營者對自己經營的林地上造林、經營、撫育、采伐的處置權。為此,建議在嚴管生態公益林的前提下,對南方集體林區的商品林采伐管理放寬政策,以激發投資者的積極性,使林業始終處在能砍能造的良性循環上。
[1]黎漢才. 淺談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措施[J].廣東科技,2012(3).
[2]楊禮儀. 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