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海霞
(山東輕工業學院 商學院,山東 濟南 250353)
1. 課程設置千篇一律
當前國內高校國貿專業的課程設置主要依據國家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和專業介紹》制定,課程體系由通識基礎課程、專業基礎課程、專業課程、實踐教學4 大基礎模塊組成,每一類課程占總學時的比例也作出了相應規定。這種教學體系使得各院校在教學內容、課程設置上千篇一律,培養的學生也是千人一面,缺乏層次性和創新性。
然而社會對外貿人才的需求是多層次的,既需要有較高理論水平的外貿業務員,又需要有實踐經驗的跟單員、單證員,還需要有從事外貿業務管理和研究的高級專門人才。與此相適應,高校國貿人才的培養也應具有層次性。高職高專院校應以培養外貿業務跟單員、單證員為主,應用型本科院校應以培養外貿業務員為主,而研究型大學主要培養外貿業務管理和研究的高級專門人才。由于高職高專學校、應用型本科院校和研究型大學課程設置方向不明確,內容基本雷同,很難真正實現各自的培養目標。
2. 課程結構不合理,重理論,輕實踐
高等教育的一個重要環節是實踐。近幾年來,各高校都加大了實踐教學的比重,但“重理論、輕實踐”的問題并沒有從根本上解決,“輕實踐”并不意味著沒有實踐,而是指把“主動實踐”變成了“被動實踐”。
“主動實踐”是指讓學生盡可能作為主體參與實踐活動的各個環節,包括對象的確定、方法的制定以及問題質疑、分析總結等。在主動實踐的過程中,學生的創新力、質疑力、觀察力、協同力等都能得到培養。“主動實踐”能力的培養并非只在認識實習、課程實習、畢業實習這樣的典型實踐環節中,即使是在基礎科目的學習環節中,其理念也應是相通的。“被動實踐”是指實踐的對象、方法、程序等關鍵要素都是由教師制定的,學生在教師規定的框架中,沿著已制定的路線去完成實踐任務。兩種實踐方法必然造成學生實踐和創新能力的差異。
3. 對學生成績的評價體系不科學
成績評價體系對高等教育具有導向作用,是指揮棒。目前學校對學生學業考核的主要依據是卷面考試分數,很少考慮學生是否具有主動思考、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阻礙了學生創新能力培養。而分數僅表現了學生學習基礎或專業知識的一種能力,無法體現其創新能力。實際上,在一些發達國家的學生成績評價體系中,學生的課程作業在最終考核中占很大比例。
案例教學首創于1870年,20 世紀80年代引入我國。案例教學改變了傳統的注入式教學方式,變成一種促進學生成為教學主體,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研究性學習和探索性學習的開放式教學方式。案例教學最大的好處是可以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國貿專業學習中如果恰當地使用案例教學,在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方面必將發揮重要作用。
1. 案例教學是成本最低的實踐教學
國貿實踐教學的渠道有很多,傳統意義上包括:到外貿企業觀摩學習、校內模擬實驗、搜集資料寫調查報告和校外畢業實習等。這些渠道都是身臨其境的“體驗式教學”方法,在增強學生實踐能力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不可否認的是,在實踐過程中,有的流于形式,有的費時、費力,而案例教學可以很好地彌補這些缺陷。
在案例教學中,學生可以接觸到大量生動的案例,每個學生可以虛擬地充當“進口商”“出口商”“銀行”“海關”等不同角色,并參與到案例分析和討論中。與“體驗式教學”相比,案例教學的最大特點是節約時間和費用。因為它只需在校內特定的教室就可以進行,省去了學生來往實習單位的路費和時間,并能結合課堂所學選取適當的案例有針對性的開展。
2. 變“被動實踐”為“主動實踐”
案例教學把“被動實踐”變成“主動實踐”。國貿專業傳統的實踐教學法的弊病之一是學生難以親自參與到貿易決策和流程中,多數學生在實踐過程中只是聆聽、觀摩,甚至僅僅是打掃衛生、接聽電話、收發傳真等。久而久之,學生失去了實踐的興趣,認為實踐只不過是走過場而已。而案例教學成功地解決了這些問題,國貿專業的教師可以事先準備大量的外貿實例,為學生提供活生生的素材。通過案例分析,學生以不同的角色參與到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這樣不僅使課堂氣氛變得活躍起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促進學生主動學習。
3. 引導學生將知識轉化為實踐和創新能力
知識不等于能力,但知識可以轉化為能力。國貿專業的學生通過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的學習,已經積累了大量的理論知識,包括國際貿易、國際投資、財務管理、人力資源管理和市場營銷理論等。學生已經掌握作為一名優秀的外貿人員所必備的理論,但課本上的理論知識還要與實際相結合,才能轉化為實踐能力。不能培養學生的實際能力。企業招聘員工時往往要求應聘者有工作經驗,就是因為企業難以從只懂知識、不懂實踐的應屆本科畢業生那里直接受益。案例教學正是為此而發展起來的。通過案例教學,可以教會學生如何從實踐中總結經驗,并上升到理論,又能引導學生增強理論聯系實際的本領。
4. 有利于實施表現性評價
很多高校都試圖擺脫單一依賴考試成績評價學生學業的方法,因此,考勤、論文、小測試都被用來當作考核學生素質的手段,但這些方法始終沒有擺脫傳統評價的范疇,不能體現學生創新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只是對傳統評價方法換了一下包裝而已。而案例教學可以突破這一點。教師可以通過學生的參與和討論,更多地了解到學生多方面的基本素質,如口頭表達能力、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邏輯思維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和協調能力等,教師可根據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來確定分數。
1. 案例力求真實性和時效性
案例可以是多渠道獲得,有些案例容易取得,從出版的案例集和教材中可以獲取,有些需要教師整理報紙、雜志上的文章而得,還有的可以把不同案例根據需要創設成一個新的案例。國貿專業教學中使用的案例最好是真實發生而且時效性強的案例。真實發生的案例能在報紙、視頻等相關資料中搜尋,可以激發學生積極參與的興趣;反之,學生會感到案例與現實的差距,降低學生參與討論的積極性。案例的時效性也非常重要,十年前的數據就不如上一年的數據更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如中國的對外貿易額、貿易地理方向、貿易依存度等,十年間已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可以從歷史數據中尋找規律,但更重要的是要了解現在、預測未來。
2. 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
案例教學與一般課堂教學相比,對教師有更高的要求。哈佛大學之所以能首創并成功推行案例教學模式,就是因為其經過幾十年的教學經驗積累,培養了一批熟練掌握案例教學的教師。一個好的案例教學的教師,應該在課堂上能投注全部的熱情來講課,并把這種熱情感染到每一個學生;還要控制好課堂的節奏,要在規定時間內完成教學任務,還要讓盡量多的學生發言,保持課堂秩序熱烈而不混亂,有序而不死板;還應認真聽取學生的發言,積極鼓勵不同的觀點,耐心梳理大家的意見,創造一個多種思想共享的良好學習氛圍。
3. 案例教學與課程教學要相輔相成
提倡案例教學的同時,也要警惕“案例至上”的激進思潮,并不是所有的課程都適合案例教學。基礎理論課是對實際生活的抽象概括并簡化而形成的,很難與客觀事物做簡單的對號入座,這類課程就不適合案例教學,如宏微觀經濟學、計量經濟學等,可以就事論事地舉例,講案例故事,但絕不是我們所說的案例教學。實用專業課和專業基礎課才真正適合案例教學,如國際貿易實務、國際貿易、國際貿易單證等;但也不能處處講案例,案例教學畢竟耗時較多,它必須符合課程教學的要求,所以案例教學需視每門課程的具體教學內容來定。
[1]李慶領. 論國際化人才培養的意義及策略[J].青島科技大學學報(社科版),2008(6):23 -25.
[2]駱祚炎. 課堂討論與案例教學的選題原則及其應用[J].金融教學與研究,2006(2):58 -59.
[3]耿波. 案例教學在營銷專業學生實踐能力培養中的作用探討[J].中國電力教育,2012(34):102 -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