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鴻政
如何合理利用網絡平臺、有效發揮非智力因素的積極作用,對青少年群體進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必須重視并研討的問題。
定位與目標缺失、模糊是常見心理健康問題的源頭,青少年群體在當下教育大環境下,學習動機受到家長期望、老師要求、升學刺激、群體攀比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容易簡單陷入附屬聽從、被動機械,自身本源性的學習目標和發展定位不能得到真正的建構。成就動機是非智力因素范疇的內驅力體現,青少年群體往往可塑性強,學習目標的明確一旦養成,人生發展的軌跡一旦清晰,結合學校教育積極的引導,對于自身心理健康的養成和積極學習心態的樹立,都是突出的雙重教育效果。
青少年的情感和價值觀體現著對周邊事物的態度和體驗,諸如學習動力的堅守、感情沖動的萌發、人生理想的憧憬等,在這一時期要扎根并逐漸強化,復雜情感世界的體驗與感悟,直接影響到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很多青少年學生不能合理認識自身,一旦缺乏應有的認知而導致情緒障礙或者情感障礙等心理問題出現,便容易產生不良的心理行為。同時積極的情感有利于學生保持學習的主動性和持續性,對其個人在理想信念和品質養成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消極負向的情感會干擾青少年本不足夠成熟的心理素質,影響對周圍人和事物的客觀評價,在是非明辨的問題上容易沖動、甚至逆反,這直接影響著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發展和人際關系的和諧。只有具備積極情感才能保證隨著年齡的增長、心智的成熟,青少年在后續學習生涯和社會角色中,具備良好的溝通協調、求同存異、理智處事等積極的心理品質。
現今青少年群體獨生子女比例偏高,較為穩定和優越的成長環境容易導致自制力不足、沖動任性,抗挫折能力欠缺,同時在網絡社會時代背景下成長起來的一代,受外在環境和他人影響意識較大,受暗示性色彩較為濃厚,一旦被外界誘惑,自控和自我把握力度便顯不足。一些中學生沉溺于網絡游戲或青春小說中不可自拔,成癮行為害己傷人。一些學生盲目追逐個性和時尚,不求上進,應付乃至荒廢學業。一些學生抗壓力有限,在學習與生活的困難面前自暴自棄或怨天尤人,一蹶不振甚至輕生者在青少年群體中也不鮮見。非智力因素強調的意志力和自我調控能力,會幫助樹立目標之后,堅持進取態度,采用得當的方法和良好的心態,克服人固有的不良惰性,擺脫負面追求的極端干擾,逐步磨練心性,培養理智開放的情商,實現個人的持續性發展。
一方面加強心理學與教育學的有機聯系,重視我國傳統文化如儒家、道家在學習心理、教育心理、差異心理等思想底蘊的挖掘與探討,加大與時代背景下心理健康問題的本土化接軌,立足當下青少年生活實際,探索符合網絡背景并契合青年一代心理發展特點的教育方法和指導策略,促進傳統心理健康教育與網絡教育的過渡與銜接,增強教育實效性;一方面必須針對青少年群體較為關鍵、敏感、特殊的成長時期,關注網絡時代青少年的心理特征與變化規律,對一些常見但影響深遠的問題如網絡成癮、網聊早戀等加大關注力度,結合社會發展階段與現實背景,探討不機械、人性化、針對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性指導方略。
首先在課堂學習平臺,教育者和管理者著眼于學習興趣的非智力因素培養,應逐步探索開放式的課程設置,將教師集中講解與課題講讀、學生講演有機結合,鼓勵學生根據自身興趣、愛好,融入主題講座與班會探討形式,集中情景表演與辯論活動,發揮多樣化、豐富性教育媒介的優勢,注重學生人生觀、道德觀、價值觀的教育。發展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培養學習興趣。
在教育方法上,教師作為教學主導者,對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影響更加不容忽視。一者教師要發揮網絡時代多媒體教學的工具性便利,結合圖文視聽、人機對話等網絡特征優勢,強化教學感染力,通過積極創造條件改革和更新,使傳統與現代化教學手段相得益彰,促進教學過程中認知活動和情感活動相統一,通過激發學生的非智力因素,更好地促進其智力因素的發展;二者師者的人格特質借助一些可能非特定教育目的、非智力因素引發的教育活動,會對學生的道德品質和人格素養產生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教育影響。因此教師要重視自身非智力因素的完善,發揮好示范榜樣作用,及時運用教育機智、教學藝術完善學生的非智力因素。教師如果用情、用心、用愛心理解和講授知識,充分挖掘“興趣點、生動點”,借助得體的口頭語言、身體語言、書面語言,使學生了解所學富含的科學性和藝術性,就會激發學習興趣與熱情。同時通過鼓勵學生發言、討論,凸顯生生之間、師生之間的教學互動,在活躍教學氛圍之余,也在客觀上實現了師生的情感共鳴,以非智力因素調控教學活動,對提升學習的心理品質也是水到渠成。
然后,教育者要積極開辟、悉心營造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二課堂和主題園地。一方面要在網上積極開發教育資源,樹立心理健康教育者與學生聯絡溝通的平臺。如開展網上心理健康教育征文、閱讀網絡心理健康案例與評析、舉辦網上心理健康講座、開辟心理論壇等方式,在普及同時大力宣傳,發揮網絡資源豐富內容和生動畫面的吸引力,培養學生應有的心理健康觀念。同時在方式上大膽創新,如利用網絡資源,改變傳統主題班會老套的活動內容和形式,嘗試召開網絡心理主題班會。以論壇為載體,在網上開辟“心理主題班會討論區”,激發學生參與熱情[1];另一方面要重視網絡心理健康輔導、在線答疑咨詢的整體配合效應。在國家政策的導向下,學校配備專職性、專業型的心理健康教育師資,開設專門的網絡課程,幫助青少年學生掌握上網的正確理念和方法,認識沉迷網絡的負面效應和網絡犯罪的危害,在文明健康上網方面樹立自我監控和自我保護意識。心理與教育咨詢者通過論壇發帖、電子郵件、在線音頻視頻對話等方式,實現教育主體間的即時互動,并及時發現、解決心理問題,從事網上心理疏導和心理調適。
從本質上講,心理健康教育也是一個重視自律與他律相互結合、內在教育與外部教育結合、自我教育與自我管理滲透其中的教育,在心理疏導與調適的過程中,外界的教育力量不論以何種面目呈現在受教育者面前,歸根結底只是一種輔助,而學習者個體自我教育、自我認識、自我完善與管理的行為才是心理健康達成的真正動力和維系源頭。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必須時刻注意防止 “訓誡”、“灌輸”、“說服”的教育色彩,代之以“引導”、“調動”、“選擇”等教育因素的重視。這體現了非智力因素的情感陶冶、道德品性養成,落腳于調動青少年學生以主動的精神和自覺的態度進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引導其積極參與到心理健康教育的具體流程和活動中。
學校應積極支持、倡導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加強心理自我保護和自我控制能力的鍛煉,激勵學生同輩群體于心理健康自助性、民間性、非正式性組織平臺中有所作為,引導開展多樣化的自我教育活動,進而實現全方位、多角度地把涉足心理健康的教育理念輻射滲透到校園文化,促成學生自我認知和諧性和創造性的結合,實現追求良好心理健康的路徑由“他律”要求逐漸發展為“自律”水平。
[1]楊靜.學校開展網絡心理健康教育途徑的探討[J].中國教師,2009(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