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桂軍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副校長)
現在,我們可能處于不太確定的狀態。比如說“十八大”和“十二五”規劃里反復講的都是穩出口、擴進口,這是不是符合未來全球貿易發展的態勢?這是我今天講的主要內容。
第一個問題是過去二十年給我們的經驗是什么?過去二十年全球貿易出現了爆炸性的增長。20 世紀80年代末全球的貿易額是3 萬多億美元,2012年全球貿易額達到了18.3 萬億。我國1978年出口額為100 億美元,到了2012年達到2 萬多億美元。這樣的速度實際上人們都試圖用不同的方式來解釋。1990年開始全球貿易的快速增長,到2011年達到了17 萬億,到2020年,要達到35 萬億。2020年我們要建成小康社會,如果GDP 每年增長6.9%,到2020年我們的GDP 能達到15 萬億美元,是美國今天的規模,按照WTO 公布的數據,美國還是老大,我們還是老二,我們是3.87 萬億美元,美國是3.88萬億美元。
對于全球貿易爆炸性的增長,人們從不同的角度來解釋,比如說WTO 減稅、運輸成本的降低、通信技術的發展等,一個根本的原因就是全球生產的垂直專業化,沒有它就不會有今天的增長,沒有它我們不參與經濟全球化,中國也不可能達到今天這樣的一個貿易水平。
第二個問題,當前全球的貿易是什么情況。金融危機以來,2010年全球的貿易增長率是13.8%。2011年下降了5%,2012年只有0.2%,一個主要原因就是受主權債務危機的影響,發達國家經濟增長減速。全球貿易格局分成了七個板塊,歐盟占全球貿易的36%,亞洲已達32%,北美只占15% ~16%,所以美國非常著急。再往下排就是獨聯體、中東獨聯體,然后拉美、非洲,大概是這樣一個格局。
2012年日本的情況比較糟,受中國的影響非常大。發展中國家保持增長的勢頭,歐盟一直處于衰落,一個特征是歐盟區內的貿易不斷萎縮。
對2013年有幾個因素必須考慮,一個是歐盟的經濟還在繼續調整之中,估計2014年年底會有好轉,第二個就是發展中國家在不斷地擴大需求。第三個是美國的經濟得到了一些善,中國的出口由于受歐盟的影響,所以增長緩慢,但是對美的出口可能會持續增加。中國的經濟將持續增長,進口還會進一步增加,給世界帶來新的希望。按照WTO 的預測,2013年全球的貿易總量的增長率可能恢復到3.3%。
未來會是什么樣?安永公司有一個預測,到2020年全球的貿易將是2010 的2.5 倍,達到35 萬億,全球的服務貿易會從2012年的4.3 萬億增加到6 萬億,而服務貿易大部分好處都由發達國家享有。他們還認為歐盟對非洲和中東的出口將是對美國出口的150%,歐盟將成為非洲最重要的出口市場,占據全球出口總額的1/4。歐盟的服務貿易最重要的市場將從美國轉向亞洲。此判斷的前提還是歐盟要擺脫債務危機。美國經濟是不是會再度陷入衰退,中國的經濟會不會出現冷著陸,如果這些條件能夠排除的話,世界經濟的格局將會發生變化,雖然歐美經濟仍然重要,但是它總體增長緩慢,我們會看到三個新的增長板塊,一個是亞洲,一個是非洲,一個是中東。非洲為什么會增長那么快?第一,它的勞動力質量非常好,年輕、充裕,第二,自然資源,第三,很多國家的政局都趨于穩定,第四,西方人分析中國的幫助會起到很大的作用。
另外一個我們關心的就是生產能力的轉移問題,經濟全球化,即垂直專業化是不是還會持續下去?結論是仍然會持續,但是重點會發生變化,速度可能會減緩。為什么呢?一個是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可能會把一些注意力關注在國內市場,因為海外的風險比較大,勞動力成本上升,另外,不是所有的生產過程都能分包。另外,未來的垂直化專業生產都會更接近增長的市場,比如說到非洲當地進行外包生產。在非洲、中東、亞洲經濟不斷增長發展很快的條件下,我們的傳統產品仍然會發揮新的優勢。這些市場對家電、計算機、洗衣機、電冰箱、電視機以及機器設備的需求都會出現增加。
最后講一下經濟全球化現在具有什么樣的特征?最新研究顯示,世界有三大工廠,可以看它的零部件進口數量,亞洲工廠的生產規模是世界上最大的。按生產規模的比較和增長趨勢,亞洲整個零部件交易規模已超出歐盟,而北美遠遠地落在后面。從對不同國家零部件貿易量的依存度可以看出,所有亞洲國家對亞洲的依存度都超過50%,接近60%,但是對美國的依存度只有9%,美國對亞洲工廠的依存度為38%,這說明TPP 成員都不是亞洲生產網絡的關鍵性成員,包括美國,它起的作用都是有限的。不同的中間產品,交易量最大的22 種在北美、歐盟、亞洲以及其他國家,對不同國家的依存度情況:對中國依存度最高,零部件一共有16 種,如電子零件、蓄電池,我國在整個全球供應鏈上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對日本依存度最高的,生產高度集中在日本的只有4 種,但是都屬于關鍵零部件,如活塞內燃機、渦輪噴機發動機、特種工業專用機械和機械零部件,汽車對日本依存度是最大的;對新加坡依存度最高的只有土木工程建筑機械零部件1 種,生產基本集中在新加坡;印度有一種,為珠寶;對韓國為零,可以看出韓國卡在我們和日本之間,對韓國而言,與中國合作其利益能達到最大化。進一步比較亞洲和歐洲,一共有22 種零部件,有12 種是對亞洲依存度較高,主要集中在紡織、電子、通信方面。對歐盟大概有9 種,對歐盟依存的零部件,如輪胎、造紙、裝備制造業,所以亞洲的優勢集中在電子產品,歐盟則集中在裝備制造業。
日本在亞洲是有優勢的,但是他的產品拿來跟歐盟和北美比比較優勢就不再突出,所以日本放棄亞洲市場,到歐盟做貿易并非明智選擇。從現有的數據來分析,從中國、日本、韓國零部件的出口情況來看,中國出口量和出口額最大的零部件基本上都到了日本,只有1 種在韓國。日本出口額最多的零部件,也是最有優勢的零部件,基本上是出口到了中國。韓國最有優勢的出口零部件不多,但最重要的市場仍在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