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芳
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心理,是學校教育的重要使命。但是,心理教育工作較為繁雜,千頭萬緒,如何抓住重點,乃是其有效開展心理教育的關鍵。根據多年的實踐經驗,我們認為,理應把以下幾方面作為心理教育的著力點。
自尊,主要表現為獲得信心、能力、成功和獨立等方面的愿望。作為老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自尊心?在課堂教學中,要鼓勵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培養學生質疑意識和能力;要給學生創造展示自己的機會,使學生在滿足中建立自尊;要抓住學生的微小進步,使學生充分了解自己的閃光點,激發學生的積極性;要對學生有殷切的期望,尊重學生的心愿,促進學生健全性格的形成;要使學生在情感需要得到滿足中知難而進,奮發向上,獲得學習的成功。
自信是一個人走向成功不可或缺的心理品質。要給學生鍛煉的機會。可以從生活、學習入手,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智力、能力的發展程度,鼓勵孩子養成自己動手的習慣,引導孩子獨立完成力所能及的事情。要正確評價學生,讓學生時刻充滿自信。當學生表現出獨立行為時,哪怕是微小的一點進步,老師都應及時肯定和贊許。要讓學生獨立做事,培養學生的自信心。老師對學生想做而且能做的事,要少包辦多指導。學生經過努力完成了任務,就會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增強自信心。
自立自強就是不依賴他人,依靠自己的力量做事,這是社會發展的需求,也是自身發展的需要。現在的孩子大多是獨生子女,嬌生慣養、任性、依賴性強是他們共同的 “綜合癥”。一項對小學生的調查顯示,37%的低年級學生不會穿衣服,30%的學生不會掃地;63%的高年級學生不會做簡單的飯菜,57%的學生不會釘紐扣;74%的學生生活學習上離開父母束手無策;51%的學生長期由父母整理生活用品和學習用具;只有13.7%的學生偶爾做些簡單家務,情況是在令人擔憂。
幫學生克服依賴心理。依賴是一種消極的心理狀態,會影響學生獨立人格的完善,制約學生的自主性和創造力,從而妨礙其自立能力的發展。作為教師,一定要想方設法幫助學生克服依賴心理。比如,讓低年級的孩子在學校打掃教室、擦桌子、做值日生,讓高年級的學生輪流出板報,使他們逐漸擺脫對父母和教師的依賴,獨立地做各種事情。
培養學生肯吃苦的精神。要讓學生吃點苦,受點折磨,這有利于養成自立自強的能力。比如,帶領學生清掃街道,進行饑餓嘗試等。
要讓學生確定行動目標。人的行動主要是有意識有目的的行動。意志總是通過行動表現出來。學生在行動之前,要教育他先確定目的,有了目的就有了方向,就可以產生為實現目標而克服困難的決心和力量。每一階段、每一件事,都要指導學生制定一個奮斗目標,提出具體要求。
要讓學生在困難和挫折中鍛煉意志。孩子從小不經受任何困難,不體味人生的酸甜苦辣,很可能是一種潛伏的不幸。那些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孩子是很難成就事業的。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難免遇到挫折,無疑是對意志的一種很好的磨練。教師要教育學生知道鍛煉意志的意義,能自覺地通過克服困難和經受挫折磨練意志。
要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鍛煉意志。學生應從小開始、從小事做起鍛煉意志。如堅持按時睡眠、按時起床,不能因為天寒而懶被窩;堅持完成作業,不能貪玩貪戀電視等,這些活動可以與家長配合進行,以取得更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