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萬章,嚴 浩,盛佑祥,吳 芳,王 俊,陶紅星
眼外肌分屬第3、4、6對顱神經支配。眼外肌麻痹是臨床常見體征,它是多種原因引起的臨床表現。它的直接結果是由動眼神經、滑車神經、外展神經支配的內直肌、上下直肌、下斜肌、上瞼提肌、上斜肌、外直肌部分或全部,不全或完全麻痹。產生不同程度的復視、斜視、注視。
眼外肌麻痹可見于各個年齡段,多由外傷、感染、炎癥、血液循環障礙、腫瘤及退行性病變等引起。定位診斷常分核上、核間及核下病變。評定標準只對各條眼外肌的麻痹程度進行評級,并不針對原因。借以通過臨床檢查正確估計眼外肌麻痹的程度,部分麻痹還是完全麻痹,有否復視、斜視及其損傷程度。為臨床不同學科治療難易判斷、評價比較同行治療結果、預后估計提供重要依據。
本標準適合清醒狀態或不清醒狀態下的各類眼外肌麻痹的患者。

表1 眼外肌麻痹的評定標準
病情穩定后的眼外肌麻痹可單獨出現,治療周期長,可作為獨立診斷。命名原則為“左(右)眼外肌麻痹(眼外肌具體名稱)1級~6級”,或在原發病診斷之外,加上前述亞診斷。1級、2級眼外肌麻痹屬單純一支不同程度麻痹,單一出現即可診斷評級,3級之后屬單眼復合損傷或雙側損傷。
肝開竅于目,脾主肌肉。肝風內動,脾氣虧虛,則出現“斜視”或“視岐”。眼外肌麻痹屬中醫“風牽偏視”、“神珠將反”等范疇,多因血虛生風,風邪中絡;或得之于高熱、風寒濕痹;或因風痰阻絡,氣血瘀滯;或因脾氣虛弱、約束無權及外傷致眼部氣血運行不利,筋肉失養而弛緩不用,基本分型如下。
3.1 風痰阻絡 感受風熱,或風火上擾,致目系緊急,眼球斜視,伴發熱,惡風,見風流淚,目赤,舌紅,脈浮數。
3.2 脾氣虧虛 外傷、感染,或消渴,或癭病等日久,脾氣虛弱,目系弛緩。
3.3 肝風內動 高熱,或慢性腹瀉,或腦外傷、出血產生腦疝,或腦部腫瘤壓迫,導致驚厥頻繁抽動肢體、目睛上吊,瞳神忽大忽小,或眼睛斜視,或復視。舌紅苔薄白或黃,脈浮大。
3.4 肝腎虧虛 熱病后期,或者腦外傷,或腦血管疾病恢復期等,不同程度涉及支配眼球活動的眼外諸肌,致一側或雙側眼球活動不靈。伴潮熱面紅,瞼緣發紅,白睛血絡分明,口干不欲飲水,腰酸軟,舌紅少苔,脈細略數。
眼外肌麻痹發病后即進行治療需要一定時間,治療擬以30 d為一評價周期,療程終結至少在半年以上。治愈:眼球運動正常,無復視,無代償頭位,兩斜視角相等;好轉:以上癥狀、體征不同程度改善,在原基礎上至少進步1級以上;無效:以上癥狀、體征無改善。
附注:臨床實踐中由于缺乏對顱神經和上下肢周圍神經病損程度進行客觀分級評定的標準或指南,以致臨床效果評價亦缺乏較為準確的參照,更無法分析判斷治療方法是否恰當。為了彌補這方面的缺憾,我們根據多年臨床實踐,對常見顱神經病損和周圍神經損傷的程度和范圍進行評估,按病損輕重進行分級,其目的是提供一個臨床可以參照的標準。多年來這些標準指導我們臨床實踐,并作了一定范圍的效度、信度回顧和前瞻研究,同時在各類相關研討會、繼續教育學習班上公開交流,廣泛征求意見,反復修改,今仍以草案形式發表,目的是拋磚引玉,征求批評意見,以期更加完善,成為臨床應用效果評價共同參照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