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燕,馬 華
隨之現代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食用高蛋白、高脂類的食物越來越多,隨之而來的是高脂血癥患者逐漸增加。血脂異常是心肌梗死、腦卒中等致殘、致死性動脈粥樣硬化性疾病的重要獨立危險因素之一。大量證據已經證明,有效控制血脂異常,能夠降低患者住院率,減低病死率,提高存活率。目前我國人群血脂異常的發病率呈上升趨勢,尤其是農村富裕地區及經濟發達地區[1]。循證醫學研究發現,高脂血癥是引起心腦血管疾病的獨立危險因素之一[2]。藥物調脂成為預防和治療這類疾病的重中之重。近年來他汀類藥物已被廣泛應用于各類型高脂血癥患者的調脂治療,療效肯定,但長期運用引起的副反應也使醫生束手無策。所以中醫藥治療逐漸被醫生和患者認可,具有安全、經濟優勢的中藥降脂方成為必然趨勢。筆者采用中藥消脂飲治療證屬痰濁阻遏型高脂血癥取得顯著臨床療效,且安全有效,現報道如下。
1.1 診斷標準 西醫診斷標準參照1997年中華心血管雜志編委會血脂異常防治對專題組關于血脂異常防治建議的標準[3]擬定。中醫診斷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002年版)[4]擬定。痰濁阻遏證主癥:形體肥胖,頭重如裹,胸悶,嘔惡痰涎,肢麻沉重,舌胖,苔滑膩,脈弦滑。次癥:心悸,失眠,口淡,食少。所選擇病例的主癥(包括舌、脈)至少有兩項符合上述標準。
1.2 納入標準 符合西醫診斷標準和中醫證候診斷標準,并簽署知情同意書者;原發性高脂血癥;雖服用調脂藥物,但已停藥兩周以上,且血脂水平仍符合診斷標準;年齡25歲~75歲。
1.3 排除標準 妊娠或哺乳期婦女,過敏體質及對本藥過敏者;半年內曾患急性心肌梗死、腦血管意外、嚴重創傷或重大手術后患者;由藥物(吩噻嗪類、β-阻滯劑、腎上腺皮質類固醇及某些避孕藥等)引起的高脂血癥及純合子型高脂血癥患者;正在使用肝素、甲狀腺素治療藥和其他影響血脂代謝藥物的患者;合并肝、腎及造血系統等嚴重原發性疾病,精神病患者;未按規定用藥,無法客觀判斷療效或資料收集不全者。
1.4 一般資料 選擇2011年7月—2012年11月山西醫科大學第二醫院中醫科痰濁阻遏型高脂血癥門診及本院住院患者60例。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30例。治療組男18例,女12例,平均年齡56.3歲;對照組男14例,女16例,平均年齡50.2歲。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合并癥等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5 治療方法 治療組給予消脂飲(藥物組成:陳皮15 g,清半夏12 g,茯苓15 g,焦白術20 g,竹茹12 g,枳殼10 g,桔梗12 g,丹參15 g,浙貝母12 g,海藻15 g,昆布15 g,炒萊菔子30 g。由山西醫科大學第二醫院中藥制劑室制備)150 m L,2次/日,口服。對照組給予辛伐他汀(康普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生產)20 mg,1次/日,口服。觀察療程均為6周。兩組觀察期間,均不用與消脂飲作用相同或相近的中藥或中成藥。
1.6 觀察指標與方法 血清總膽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載脂蛋白A(Apo A)、載脂蛋白B(ApoB);血液流變學指標: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紅細胞比容、血漿黏度、紅細胞最大聚集指數;中醫證候:以癥狀輕重程度計分法觀察記錄,中醫癥狀按輕、中、重三級計分法,輕度計1分,中度計2分,重度計3分,舌象、脈象符合辨證要求者各計1分,無癥狀、治療后癥狀消失者,以及不符合辨證要求的舌象、脈象按0分計算。以上指標均分別于治療前和治療后各測1次。
1.7 療效判定標準
1.7.1 血脂療效評定標準 根據衛生部1998年頒布的《藥物臨床觀察研究指導原則》規定。顯效:TC下降>20%,TG下降>40%,HDL-C上升>0.26 mmol/L;有效:TC下降10%~20%,TG下降0~40%,HDL-C上升0.10 mmol/L~0.26 mmol/L;無效:未達到上述標準。
1.7.2 中醫證候癥狀計分標準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中的標準制訂。臨床控制:臨床癥狀、體征明顯改善,證候積分減少≥95%;顯效:臨床癥狀、體征明顯改善,證候積分減少≥70%;有效:臨床癥狀、體征均有好轉,證候積分減少≥30%;無效:臨床癥狀、體征無明顯改善,或加重證候積分減少不足30%。積分法計算公式(尼莫地平法):療效指數(n)=[(治療前積分-治療后積分)/治療前積分]×100%。
1.8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7.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兩樣本均數比較采用t檢驗,自身前后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前后血脂變化(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血脂變化±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血脂變化±s)
組別 n TC mmol/L TG mmol/L HDL-C mmol/L LDL-C mmol/L Apo A g/L ApoB g/L治療組 治療前 30 6.98±1.45 2.63±1.31 1.04±0.41 2.10±1.00 1.26±0.32 0.66±0.12治療后 30 4.67±1.071)2) 1.72±0.381)2) 1.24±0.501)2) 1.80±0.831)2) 1.31±0.40 0.76±0.39對照組 治療前 30 8.31±0.41 3.26±1.17 1.02±0.15 3.45±0.22 1.45±0.34 0.52±0.11治療后 30 5.35±0.421) 1.68±0.381) 2.44±0.381) 2.39±0.181) 1.83±0.45 0.78±0.38與同組治療前比較,1)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2)P<0.05
2.2 兩組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指標變化(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指標變化(x±s)
2.3 兩組調脂療效比較(見表3)

表3 兩組調脂療效比較 例(%)
2.4 中醫證候療效(見表4、表5)
表4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變化±s) 分

表4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變化±s) 分
組別 n 治療前 治療后治療組 30 15.00±3.09 7.15±3.961)2)對照組 30 14.55±2.76 10.96±2.721)與同組治療前比較,1)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表5 兩組中醫證候療效比較
高脂血癥是現代醫學病名,診斷主要依據實驗室檢查。在中醫學古代文獻中沒有高脂血癥病名,《靈樞·衛氣失常》篇說:“脂者,其血清,氣滑少”。這是最早對高脂血癥的記載。依據現代醫學對高脂血癥的臨床表現、生化指標及預后轉歸等的認識,多數文獻資料認為,其屬于中醫學“眩暈”、“胸痹”、“中風”、“痰濁”、“血瘀”等范疇。
血脂為人體水谷所化生的精微物質,一旦臟腑功能失調,水津停滯而成飲,凝聚成痰,精化為濁,痰濁水濕內聚,血脂則可升高,過量之血脂實為痰濁也。痰濁,為外感六淫、內傷七情或飲食勞逸致臟腑功能失調,津液代謝失常,水濕停聚津液不歸正化的病理產物。痰隨氣升降,無處不到,故有“百病皆因痰作祟”之說。痰濁存于血脈,常使脈絡壅滯不暢,故高脂血癥每因痰濁而致血瘀,日久終致他病變生。痰證的發生與多個臟腑關系密切,《不居集·痰證扼要》云:“虛損之痰,總不離脾肺腎三經之不足也……故痰之來者,無不在于肺;而痰之化也,無不在于脾;若論痰之本,又無不在于腎”。所以中醫學認為痰濕、痰熱、痰瘀內生,氣滯瘀積阻塞脈道,清陽不升,濁陰不降,為產生本病的關鍵病理基礎。高脂血癥患者多形體肥胖,嗜好肥甘厚味,頭腦昏沉,胸痞脹悶,喘息不暢,心悸氣短,惡心欲吐,睡眠作鼾,肢麻沉重,甚至中風偏癱,苔見滑膩,脈多弦滑。這些都是痰濁內盛的臨床表現。故治療高脂血癥應以清化痰濁為先,痰瘀同治。有實驗表明運用化痰法治療高脂血癥有明顯的療效:能調節脂質代謝,減輕脂質對血管壁的侵蝕;減輕血液高黏高凝狀態,改善血液的基本流通條件,加速脂質運轉;保護肝細胞功能,增強其氧化脂肪的作用[5,6]。
本實驗所用自擬方消脂飲依據上述基本病機組方用藥,方中陳皮、半夏燥濕化痰,白術、茯苓益氣健脾化痰以杜生痰之源,丹參養血活血、通脈祛瘀,竹茹、枳殼、桔梗理氣化痰,使氣順痰消,浙貝母、海藻、昆布共化有形和無形之痰,炒萊菔子健脾理氣消脂,全方共奏健脾祛濕、化痰降濁、活血化瘀之效。現代藥理研究表明,陳皮富含黃酮類化合物,尤其是多氧甲基黃酮(PMF),Kawaguchi等[7]研究含1%PMF的膳食可以顯著降低血清極低密度脂蛋白(VLDL)含量的19%~27%,LDL-C及TG含量的32%~40%。半夏可以阻止或延緩食餌性高脂血癥,其中對降低TC和LDL-C的作用較明顯[8]。白術有抗氧化作用,能有效地制脂質過氧化作用,降低組織的脂質過氧化物含量,避免有害物質對組織細胞功能和結構的破壞;可降低血糖[9];具有抗凝血作用,能明顯促進抗體形成細胞[10]。茯苓醇提物可顯著降低高血脂模型小鼠的肝臟指數和血清TC、TG、LDL-C、NO的水平。并顯著提高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11]。丹參具有保護心肌、改善冠脈血流量的作用,其內含的丹參素、丹參酸還能調節血脂,抑制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形成[12]。昆布中所含的昆布多糖能夠降低血漿中膽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的含量,增加高密度脂蛋白含量,還可減少動脈粥樣硬化指數,降低血漿中脂質過氧化物濃度[13-15];能夠降低糖尿病小鼠的血糖含量,調節糖尿病小鼠的蛋白質代謝,降糖時還能促進胰島細胞分泌胰島素[16];所含的褐藻多糖硫酸酯對于凝血酶、CaCl2、花生四烯酸、二磷酸腺苷等誘導劑引起的血小板聚集均有抑制作用,并且能夠明顯抑制細胞氧化溶血,對脂質過氧化具有很好的保護[17]。本研究結果表明,消脂飲與辛伐他汀在臨床療效和調脂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因而可以認為兩者降脂療效相當;而在中醫證候療效上,消脂飲效果更顯著,可明顯緩解患者的中醫證候,且該方副反應小,服用安全可靠,患者易于接受。
[1] 胡大一,王家宏.我國血脂異常防治現狀[J].中國實用內科雜志,2009,29(1):2-4.
[2] 王吉耀.內科學[M].第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1074.
[3] 方圻,王鐘林,寧田海,等.血脂異常防治建議[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1997,25(3):169-172.
[4] 鄭莜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171.
[5] 劉有泉,黃選玲.益氣化痰活血法治療高脂血癥124例[J].陜西中醫,2010,21(12):554.
[6] 盧琳.益氣活血、化痰通絡中藥治療高脂血癥的臨床觀察[J].吉林醫學,2011,32(6):1125.
[7] Kawaguchi K,Kikuchi SI,Hasunuma ET,et al.Suppression of infection-induced endotoxin shock in mice by citrus flavanone naringin[J].Planta Medica,2004,70(1):17-22.
[8] 洪行球,沃興德.半夏降血脂作用研究[J].浙江中醫學院學報,1995,19(2):28.
[9] 呂圭源,李萬里.白術的抗衰老作用的研究[J].現代應用藥學,1996,13(5):26-29.
[10] 宋海英,蔣桂,邱世翠,等.白術對抗體形成細胞的研究作用研究[J].時珍國醫國藥,2004,15(9):565-566.
[11] 施溯筠,樸惠順.茯苓醇提取物對高血脂高脂血癥小鼠的血脂和NO水平的影響[J].華西藥學雜志,2009,24(6):321-322.
[12] 張金茹.丹參藥理作用及臨床應用[J].中國醫學雜志,2006,4(8):443-444.
[13] Chang MOK.Effects of sea tangle(Lan inaria jap on ica)extract and fucoidan components on lipid metabolism of stressed mouse[J].Journal of the Korean Fisheries Society,2000,32(2):124.
[14] 孫煒.昆布多糖對實驗性高血糖大鼠治療作用的研究[J].浙江中西醫合雜志,2004,14(11):667.
[15] 彭波,項輝,趙金華,等.褐藻多糖硫酸酯影響血小板聚集及血栓形成[J].中山大學學報,2002,22(1):236.
[16] Huang HL,Wang BG.Antioxidant capacity and lipophilic content of seaweeds collected from the Qingdao coastline[J].J Agric Food Chem,2004,52(16):4993.
[17] 張全斌,于鵬展,周革非,等.海帶褐藻多糖硫酸酯的抗氧化活性研究[J].中草藥,2003,34(9):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