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訊2013年10月14日出版的《瞭望》新聞周刊發表了本刊編委會主任、教授級高工周翊民的文章《新型城鎮化亟需城際鐵路網》。周翊民強調指出:“先建路,后建城”可以防止“攤大餅”式的城鎮發展模式。大力發展市郊鐵路,及早規劃和建設省、區內城際鐵路,是新型城鎮化"集約高效,綠色低碳"的基礎性建設思路。文章摘要如下:
我國城鎮化的重點是縣城和發展潛力大的城鎮。沒有產業支持的小城市是維持不下去的。發達國家著名的實體生產企業幾乎全在中小城市。交通建設是“城鎮化”進程中的首要問題。努力的目標是盡快完善城市功能,集聚人口,發揮地域性經濟、文化中心的作用。其中,建設發達的交通系統是實現城鎮化的必要條件。目前,各省和地區政府較為重視公路建設,但從可持續經濟發展戰略、人口分布與能源結構角度看,對省和地區鐵路網的建設是不可忽視的。如果中國采用美國航空與公路相結合的運輸模式,將消耗全球40%以上的石油資源。經過多年的論證,城市軌道交通建設的必要性已為各大城市公認。現在已到了需要認真論證省內地區鐵路網問題的時候了。要逐步形成連接省和地區內城市人口超過5萬的城鎮鐵路網,以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戰略。
歐洲、日本等有高密度的鐵路網,每萬平方公里和每萬人的鐵路擁有量是我國的3~10倍。特別是在國家工業化社會形成過程中,建成了發達的市郊鐵路和地區性城(鎮)際鐵路網,成為沿線城鎮居民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
縱觀全國,鐵路建設的重點一直是貫通全國的北-南、西-東的客貨運長距離大通道,實現客貨分流,提高客貨運輸的速度和質量,可以看出主要還是著眼于中長距離的旅客運輸。最近十幾年大城市機動車猛增,道路擁堵,阻礙了城市的健康發展,倒逼城市軌道交通得到了飛速發展,但唯獨省內和地區內的城際鐵路尚未受到足夠重視。這是我國鐵路與發達國家鐵路網結構相比的最大差別,目前基本上還是鐵路的“空白地區”。即使經濟發達、人口稠密的四川省、廣東省、江蘇省等省區,人口達到1億左右,但與德、日、法3國人均鐵路長度相比較,相差懸殊。這是21世紀我國鐵路發展不可忽視的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