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明華
(上海市測繪院,上海 200063)
天地圖是一項“天字號”工程,是為群眾提供方便的服務平臺,也是地理信息產業發展的平臺,又是國家安全的保障平臺。當前,天地圖建設已經取得豐碩成果,省級節點建設已基本完成,市級節點建設如火如荼,應用推廣全面展開。因上海市集中采集地理信息的特點,故采取省市節點一體化建設的思路。
上海網絡地圖建設走過了三個階段:上海地圖網(2008年)——上海市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臺(公眾版)(2010年)——“天地圖·上海”(2011年)。
第一個階段是上海地圖網的建設。立足上海市區域,充分利用準確豐富的基礎地理優勢,采用電子地圖服務方式,為公眾提供權威、現勢的上海市電子地圖,滿足社會公眾的瀏覽查詢需要。2010年9月結合“長三角地圖網”的建設,吸取了長三角地圖網建設經驗,對“上海地圖網”進行了第一次升級改造,主要解決了不同瀏覽器的兼容性問題,同時采用了CDN鏡像加速技術,提高了網站訪問效率。
第二個階段是上海市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臺(公眾版)的建設。上海市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臺于2010年申請立項,按照“邊建設、邊立項、邊應用”的思路,開始平臺架構設計和地理信息數據庫的改造和遷移,主要特點是提供API服務以及初步建成了運維管理系統。
第三個階段是“天地圖·上海”的建設。按照“天地圖”標準規范、數據保密技術處理等要求,完成了數據建設、系統建設、硬件設施建設等工作。2012年4月,正式接入“天地圖”主節點。主要特點是互聯互通,從上海區域擴大到全國乃至全球。
以上三個階段反映了網絡地圖的發展歷程:從無到有(地圖瀏覽查詢)——共建共享(API服務)——互聯互通(擴展區域)。
根據上海市現有地理信息數據基礎和應用需求的特點,平臺建設須予以整體考慮,頂層設計為三個平臺:基礎地理信息平臺、政務地理信息平臺、公眾地理信息平臺。
基礎地理信息平臺:采用空間數據庫技術,生產和管理上海市基礎地理信息,在涉密網上通過網絡和接口等多種模式,為專業地理信息使用者提供地理信息服務的平臺。
政務地理信息平臺:整合集成政務管理所需地理信息核心要素,集地理空間信息共享、信息交換、信息發布為一體的,為上海市政務管理提供地理信息保障和技術支撐的信息平臺。
公眾地理信息平臺:通過Internet,采用全新的技術方法和現代的網站服務理念,為社會公眾提供實時在線地理信息服務的平臺,即“天地圖·上海”。
從基礎地理信息平臺到公眾地理信息平臺,既有嚴格的內在邏輯關系,同時又有明顯的目標差異,體現了如下特點:數據涉密程度越來越低,精度逐步降低,從管理走向應用。
數據建設過程中,考慮到已經建立了公開版數據庫、影像數據庫、地名地址數據庫、基礎框架數據庫、管線數據庫、三維模型庫、空間數據庫等8大基礎數據庫,并均有比較完善的更新維護機制,充分利用現有的豐富數據資源,對部分數據整合與深度挖掘,大大節省了“天地圖·上海”電子地圖數據、地名地址、地理實體等數據建設周期,提高了平臺的建設效率。
目前“天地圖·上海”發布的數據為15級~17級矢量地圖數據、影像地圖數據、1 200條公交線路及軌道交通線、9 000多個住宅新村、8 000多條道路、130萬條地名地址數據,并且保證數據每年集中更新兩次,重大市政工程實時更新。
運維保障首先要做好制度保障。制度保障是項目順利開展的重要支撐,也是“天地圖·上海”能夠持續發展的關鍵。制度保障分三個層面:一是爭取市政府出臺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臺的管理辦法,解決平臺的地位問題;二是建立院級管理辦法,解決平臺發展方向問題;三是制訂建設部門的管理辦法,解決平臺日常維護問題。
日常運維包括技術保障、數據保障和運行保障等三方面。通過三大平臺的建設,已經培養了一支平臺研發、維護和應用的專業技術團隊。以“0512”(即中心城區半年更新一次,重點區域一年一次更新,全市兩年更新一次)更新機制為基礎,“天地圖·上海”實現一年不少于兩次的整體更新、重大工程實時更新,確保平臺數據的現勢性。利用集群、虛擬化、負載均衡技術、CDN鏡像加速技術充分發揮硬件資源和性能,滿足網絡并發訪問用戶需求和可伸縮性。在張江有線機房和上海市測繪院布設同樣的環境,互為備份,保證系統的穩定運行,從購買服務器到購買服務,解決了設備采購這一難題,同時節約了資金。
平臺因需求而建設,因應用而產生價值。近兩年來,在建設過程中積極主動推廣平臺應用,目前已擁有用戶單位10多家。平臺模式擁有明顯的數據優勢、更新優勢和運維優勢,多家用戶放棄了原有地圖系統移植到“天地圖·上海”平臺上,大大節約了經濟和時間成本。
“天地圖·上海”作為區域性開放平臺,一方面要滿足公眾瀏覽查詢的需要,另一方面又要服務好政府和企事業單位信息發布和內部管理的需要,把平臺用戶劃分為普通用戶和協議用戶,有利于把有限的資源用好,也有利于做好運維管理,同時也為“天地圖·上海”的市場運作打下扎實基礎。
需求的多樣性催生了應用的多樣性,“天地圖·上海”目前有4種服務方式,即在線服務、API服務、定制服務、前置服務,應用服務的特點和案例如下:
通過“天地圖·上海”門戶網站,為政府、企事業和公眾提供實時在線的地圖服務,向社會用戶提供地圖瀏覽、生活信息查詢、專題查詢等服務,也可與用戶網站或應用系統集成使用。
通過地圖API接口,用戶單位將專業數據與電子地圖服務緊密結合起來,并在專業系統中充分發揮地理信息在位置服務和地理分析上的優勢,這種開發方式具備網站自主搭建靈活、數據服務有保障的特點。如:中國上海門戶網站網上政務大廳、上海共青團地理信息服務系統。
根據特定用戶要求,提供數據加工、軟件開發、網站搭建、系統配置、運維管理等一站式地圖地理信息服務,滿足用戶對地理信息個性化需求。如:上海市無障礙設施分布圖、長寧區規劃和土地管理局電子地圖。
因應急和安全保密需要,把平臺托管到用戶指定場所,按照相同的邏輯結構使用平臺資源和服務,這種服務方式對后期運維的要求比較高。如:上海市消防GIS平臺、上海市應急避險和疏散安置場所信息管理系統。
根據上海市地理信息集中采集的特點,采取省市節點一體化建設,已經完成了15級~17級省級節點建設任務,目前正在建設市級節點18級~20級,包括地理實體數據、地名地址數據、電子地圖數據等。市級節點18級~20級不是簡單的放大,關鍵是內容的擴充,要按照框架一致、層級清晰、增量有序的要求,逐步增加各類地理信息,充分利用 1∶500、1∶1 000、1∶2 000地形圖要素全面反映道路、水系、建筑物、綠化、6層以上建筑物層數、門牌號碼等基礎地理信息,同時要大量增加便民信息,包括公交停靠站點、醫院、學校、飯店、超市、郵局、社區服務中心、加油站等POI信息,尤其是要梳理每一個專題的完整性,即每個專題的主要POI信息必須要完整,總量要豐富,才能體現網站的權威性。
同時,為豐富網站內容,將擴充現有的130萬條地名地址數據至250萬條左右,除了道路兩側門牌號碼,詳細到小區內每一單元門址號,爭取地址搜索成功率達到90%以上。另外,還將發布1949、1979、2012歷史影像反映城市變遷,發布街景數據為讀者創造真實視界,發布基于 700 km2(外環以內)三維模型生成的2.5維數據。
“天地圖·上海”將在功能、應用終端、語言版本和地圖服務等方面加以擴充和優化,提供更多的服務,具體如下:
在建設導航數據庫的基礎上提供行車線路方案查詢,向用戶提供含交通管制信息的最短行程或最少行車時間的查詢方案。同時,要進一步優化公交換乘方案查詢,向用戶提供換乘最少、地鐵優先、公交優先、里程最短、耗時最少等個性化公交換乘方案。
在固網基礎上適時推出移動終端調用地圖服務的方式,使網站能滿足在各類移動終端上的延伸使用,如平板電腦、智能手機等,并推出基于WiFi網絡的地圖API服務。
適時推出“天地圖·上海”英文版,為更廣泛的用戶群提供地理信息服務。
除天地圖規定的配圖方式以外,提供不同色彩主題的地圖服務;除上海市綜合地圖服務外,將提供基本要素地理地圖服務;除全市范圍的地圖服務外,還將提供上海市區縣級綜合地圖服務。
“天地圖·上海”經上海市發改委立項以后,首要的任務是召開平臺推介會,推介對象是各政府部門的信息中心、各區縣信息委以及一些大型地理信息開發公司。另外,還要爭取市政府出臺《上海市公共地理信息服務管理辦法》,把全市的地理信息建設和應用通過法規統一到平臺中,不斷提高本市地理信息業務系統的信息共享水平,為上海智慧城市建設和綜合管理水平提升做出積極貢獻。
[1]陳軍,蔣捷,周旭.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臺的總體技術設計研究[J].地理信息世界,2011(3):8~11.
[2]蔣捷.創新地理信息服務模式,打造網絡地理信息服務民族優秀品牌[J].地理信息世界,2011(4):7~9.
[3]劉建國,梅偉長,王平.長春市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臺設計與實現[J].城市勘測2012(2):24~26.
[4]唐權,陶旸,李翔,王璇 .“天地圖”省級節點運行維護管理系統設計初探[J].江蘇省測繪學會2011年學術年會論文集,2011.
[5]龔健雅,杜道生,李清泉等.當代地理信息技術[M].科學出版社,2004.
[6]國家基礎地理信息中心.“天地圖”建設技術文檔匯編[R].2011.
[7]GB/T18521.地理實體數據規范(試行稿)[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