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杰
(赤峰學院 經濟與管理學院,內蒙古 赤峰 024000)
在國家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和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戰略的新形勢下,內蒙古的錫林郭勒盟和赤峰市依托資源優勢、區位優勢和產業基礎優勢可以構建內蒙古乃至我國東北經濟區內重要的經濟帶,這將對進一步加快內蒙古的發展、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和促進環渤海經濟圈的發展,發揮積極的作用,產生深遠的影響.而錫赤區域旅游業的合作與發展,是構建錫赤經濟帶的重要方面,應該給予足夠的重視.
國家旅游局、國家發改委于2010年編制并發布《東北地區旅游業發展規劃》,該規劃涉及的范圍為遼寧省、吉林省、黑龍江省和內蒙古自治區的呼倫貝爾市、興安盟、通遼市、赤峰市和錫林郭勒盟(蒙東地區),標志著內蒙古東部旅游業進入快速發展軌道.《規劃》提出以遼吉黑三省及蒙東五盟市為有機整體,突破行政邊界進行區域旅游合作,依托現有自然人文資源發展旅游業,盡快將東北地區打造成產業體系完善、發展水平較高、競爭力較強的綜合型旅游板塊.
1.2.1 內蒙古旅游業飛速發展
內蒙古自治區位于祖國北方,地域遼闊,橫跨“三北”(東北、華北、西北),相鄰八省(區),靠近京津,與蒙古國、俄羅斯接壤,邊境線長4200公里,總面積118.3萬平方公里,約占全國總面積的1/8.內蒙古旅游資源得天獨厚,壯美的草原風光、濃郁的民族風情、悠久的歷史文化乃其特色鮮明的杰出代表,內蒙古發展旅游業,具有優越的地域優勢、區位優勢及資源優勢.據統計,2012年內蒙古旅游業總收入突破1000億元,達到1128.5億元,增長26.86%;旅游收入相當于生產總值7.05%,比上年提高0.81個百分點.
1.2.2 蒙東地區旅游業進入快速發展軌道
近年來,內蒙古東部旅游業得到飛速發展.《東北地區旅游業發展規劃》,使東北地區旅游發展首次上升至國家層面,標志著內蒙古東部旅游業進入快速發展軌道.蒙東地區需對各盟市旅游資源進行系統盤點,打破行政區劃界限,系統整合旅游資源,進行區域合作,形成系列旅游產品或旅游線路,整體打造蒙東旅游業.
當前,從旅游業發展目標來看,創匯功能已經弱化,而緩解貿易摩擦、拉動內需、提高國民素質和生活質量的功能正在增強,因此,完善相關的旅游政策以最大限度地發揮旅游業對國民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以及促進社會和諧發展的積極作用.錫-赤區域制定旅游產業政策應該體現以下目標:
謀求區域旅游產業飛速發展并帶動區域經濟發展,是區域經濟增長、財政收入、就業率達到一定水平,縮小與發達地區的經濟)差距,調節旅游供求矛盾,維持市場競爭的良好秩序,促進旅游業與其他相關行業的協調發展,基本實現錫-赤的自我發展能力.
以提高區域整體文化素質為出發點,培育區域特有的文化自豪感,保護草原民族文化環境,加強基礎教育和行業技術培訓,促進草原民族地區文化多樣化的延續和傳統民族藝術形式的挖掘和復興,引導旅游地的少數民族群眾采取恰當的形式展示或包裝民族文化,避免民族文化庸俗化.
減少旅游開發對生態環境的破壞,維護生物多樣性,提倡生態旅游,大力整治旅游地的旅游環境污染,培養草原地區居民的環境保護意識,加大對旅游者和當地居民的環境教育,推進可持續旅游發展.
增加旅游地居民參與旅游業的機會,提高其參與此次,使其從中獲得合理收入,調動人民群眾參與現代產業和現代企業管理的積極性,以發展人的能力為出發點,促進區域的和諧發展,平衡地區差異,實現社會公平.
通過對錫盟、赤峰兩盟市旅游資源進行系統盤點可以發現,兩盟市存在著具有共同特色的旅游資源,如天然草原風光、獨特的民族風情、蒙元歷史文化及生態農業等等.因此不妨嘗試把這些特色相近、類型相同的旅游資源整合起來,實現資源重組,構建特色資源帶,讓這些資源從內容到形式都更加豐富,更具旅游價值和吸引力.
錫林郭勒草原是世界馳名的四大草原之一,屬歐亞大陸草原區,草場類型齊全、動植物種類繁多,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赤峰市著名的貢格爾草原、烏蘭布統草原和巴林草原,草原面積廣大,是內蒙古最好的草原之一.
錫-赤區域內擁有優良的草場資源,因此,應圍繞“距北京最近、最美的草原”這一主題,努力打造錫-赤草原風光帶的整體形象,打造世界級草原生態旅游勝地.
錫林郭勒大草原是中國蒙元文化和草原文化的基礎發源地之一,是成吉思汗及其子孫走向輝煌的地方.13世紀初,中國北部的蒙古民族興起,成吉思汗在統一蒙古各部過程中在錫林郭勒大草原上進行了一系列戰役,建立了橫跨歐亞草原的蒙古帝國.13世紀中葉,他的孫子忽必烈,在中國錫林郭勒大草原上繼承了汗位,建立了大元帝國,并在錫林郭勒大草原上建成世界著名的元上都.忽必烈之后,元朝有八位皇帝在元上都即位,錫林郭勒大草原可謂為元朝的“龍興之地”.赤峰地區作為成吉思汗后裔們的封土,蒙古民族為開發赤峰作出過突出貢獻,因而留下了許多重要文化遺跡,如應昌府、金寧路、大寧路等.赤峰地區先后發現5座元墓,其內均有壁畫.
蒙元文化,是中華文化的一個重要階段和組成部分.元代的蒙古族主政者從草原來到中原,接受了中原文化,也帶來了游牧文明,形成了特有的蒙元文化.錫-赤擁有底蘊深厚的蒙元文化旅游資源,區域合作中應對兩盟市的蒙元文化旅游資源進行合理的整合與開發,依托蒙元文化的精神內涵,進行深入挖掘,打造錫-赤蒙元文化帶,塑造良好的文化旅游品牌形象.
錫林郭勒草原是中國北方游牧民族的搖籃,錫林郭勒盟、赤峰市都是蒙古族聚居最為集中的地區,也是草原游牧文化傳承最為完整的地區,民族風情獨具特色.以蒙古長調、民族歌舞、馬頭琴和民族服飾表演為主的民族文化藝術;以摔跤、賽馬、射箭、蒙古象棋和馬術為主的民族體育運動;以奶食品、手把肉、烤全羊為主的蒙古族風味食品;以蒙古包、勒勒車、走敖特爾、套馬等為代表的生產習俗;以草原那達慕、草原婚禮、祭敖包等為主的民俗活動,構成了錫-赤獨特的蒙古族民俗風情旅游資源.目前,源自于草原的蒙古族長調、呼麥已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蒙古搏克、蒙古族服飾、蒙古象棋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蒙古族的察哈爾、阿巴嘎、烏珠穆沁、蘇尼特四大部落仍然生活在錫林郭勒大草原上,他們的文化風俗形成了一幅靚麗的人文景觀,其特色明顯有別于其它地域的蒙古族.
少數民族風情是中國文化的瑰寶.蒙古族獨具特色的民族風俗作為一方旅游資源,具有極強的吸引力,錫-赤應對區域內的蒙古族風情及文化資源進行有機的整合與開發,再整體地向外推廣,勢必會形成很強的市場競爭力.
赤峰市設施農業占內蒙古半壁江山.占內蒙古自治區設施農業總面積的5 5%左右.赤峰市紅山區、松山區、元寶山區、喀喇沁、寧城縣設施農業發展迅速,內蒙古康綠源蔬菜產業有限責任公司、楚東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和潤現代農業示范園都是赤峰市專門從事設施農業的高新技術型企業.農業生態園都以工廠化育苗區、種植示范區、觀光采摘區、休閑娛樂區等為主要功能區,具備供游人參觀、游覽、休閑、體驗的功能.
因此,錫-赤應借助設施農業發展的良好態勢,大力發展農業旅游,構建區域特殊的旅游景觀——農業觀光帶.
在構建農業觀光帶時應注意體現以下特性:
農業特性.旅游農業是在農業生產的基礎上開發其旅游資源功能的,農業旅游的吸引力主要是優美的田園風光.在開發旅游功能的過程中,可能局部地改變原來的農業生產結構,但農業生產仍然是農業旅游的主要方面.所以要防止過度開發,避免破壞基本農田保護區.
生態特性.農業旅游的發展目標之一是調整人和自然,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之間的矛盾.農業旅游的興旺也要得益于寧靜優美的生態環境、天然的自然景觀以及淳樸的鄉村生活方式、民族文化等.因此,在開發建設農業旅游過程中,盡可能不破壞原來的自然生態環境,減少人工作用,促進農業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
娛樂特性.農業旅游除了具有優美的生態環境之外,還應具有一定程度的娛樂性,否則也不能吸引大量游客.娛樂性主要體現在觀光、農業體驗、民俗活動和自然探險等富有農村農業和自然風光特色的游樂活動中,因此人工游樂設施的建造要適可而止.
赤峰獨特的地理環境、生態系統和人文因素的交互影響和作用,使其都市文化旅游核心資源具有了極其鮮明的特點,如“中華龍的故鄉”、中華文明的重要發源地、契丹民族的發祥地及遼文化等,顯示出赤峰市作為一座歷史文化名城的深厚底蘊.錫林浩特這座距京津唐最近的草原城市,近年來經濟發展迅速,美麗富饒的草原風光更是聞名遐邇,素有“草原明珠”的美譽.
錫赤擁有底蘊深厚的都市文化旅游資源,兩盟市應對都市文化旅游資源進行整體開發、挖掘,打造中國北方草原文化名城,打造錫-赤都市人文帶的品牌形象.
錫-赤旅游資源豐富、類型多樣,旅游開發潛力巨大.在旅游產品開發的戰略上,應堅持重點突出、多元組合的產品開發理念,開發出主題鮮明、各具特色的系列旅游產品.具體開發策略是:
錫-赤旅游產品開發要突出地域特色,做好“世界馳名四大草原之一”、“距北京最近的草原”、“中國馬都”、“蒙元文化”、“契丹遼文化”等主題旅游產品的塑造,以體現與周邊地區旅游產品所具有的差異.草原風光、民族風情及蒙元文化旅游產品在國內外具有獨特性,具有較高的區分度,具有在國內和國際上形成品牌旅游產品的潛力.
旅游者的需求日新月異,單純的觀光旅游滿足不了現代旅游者的多元化需求,要逐漸向休閑度假、保健養生、修學求知等方向發展.
在錫-赤旅游產品開發中,把現代時尚的潮流元素諸如健康、環保、文化、體驗、參與等元素融入到旅游產品的開發設計中,全方位開發、深度挖掘旅游資源的內在特征,才能開發出滿足現代旅游者多元化需求的旅游產品.
錫-赤區域有便利的水、電、路基礎設施,便于發揮基礎設施的規模效益,也有利于環境保護和環境的綜合治理.服務設施在空間布局上,星級酒店可采取大集中的布局形式,集中在旅游流集中的地區,使服務設施配套并形成規模.但為了方便旅游者,有些服務設施要相對分散,要根據景區(點)的位置和旅游線路規劃進行布局.各種服務設施可通過外部裝飾、內部擺設開發主題旅館、主題餐館等.挖掘餐飲文化內涵,利用菜肴設計和命名、餐具的式樣以及服務人員的衣裝服飾等開發特色餐飲項目,體現餐飲文化的內涵與特色,服務設施的差異化要求在布局和設計上要因地制宜,提高城區、景區(點)和鄉村旅館設施的辨別度.
根據時空兩個維度來進行旅游線路的組織和整合,突出線路主題,體現當地特色.逐漸培育出錫-赤具有特色品牌的專題旅游線路,如草原風光、民族風情、蒙元文化、農業觀光、都市人文等專題線路.旅游線路在設計上要涵蓋錫-赤區域的旅游精品,要發揮區域集散地的作用,不斷完善線路標識體系,充分考慮旅游者旅行的時間與精力.另外,在完善區域內旅游線路的同時,要積極內蒙古西部地區、東北地區及環渤海地區進行線路的對接和整合,提高線路的開放度,特別要與周邊發展比較成熟、有一定知名度的旅游線路進行綜合,通過旅游線路的整合促進資源整合,促進景區設施配套,促進市場要素的完善.
〔1〕張自學.二十世紀末內蒙古生態環境遙感調查研究[M].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1.
〔2〕孟馳北.草原文化與人類歷史[M].國際文化出版社,1999.
〔3〕周鴻.人類文化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4〕崔衛國.區際經濟學[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4.
〔5〕呂拉昌.區域整合與發展[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
〔6〕王莉華.內蒙古旅游景區的營銷現狀及發展對策研究[J].內蒙古財經學院學報,2002(1).
〔7〕李雯.生態旅游開發是內蒙古旅游業發展的必然之路[J].北方經濟,2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