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 語
丹東市中心醫院,遼寧丹東118000
在科學技術發展不斷強化、社會發展持續推進的過程當中,社會大眾生活環境以及生活方式的轉變在某種程度上導致現代意義上的乳腺癌病癥呈現出了一些新的特點:①乳腺癌發病率有所明顯提升。目前,乳腺癌病癥已成為成年女性發病率最高的惡性腫瘤病癥之一;②乳腺癌發病年齡呈現出了明顯的年輕化趨勢,高峰發病年齡自20年前的(58.4±11.3)歲的平均發病年齡發展至現階段(42.8±9.5)歲的平均發病年齡;③在社會大眾對于乳腺癌疾病認知重視程度的普遍性提升以及診斷技術水平的穩定提升,早期乳腺癌患者有所顯著提升。特別值得注意的一點在于:隨著微創技術在醫療領域的成熟性應用,其在乳腺癌病癥治療中的重要意義也勢必需要引起相關人員的特別關注與重視,現總結并報道如下。
隨著醫學生物學領域的不斷發展[1],Fishert在乳腺癌的研究中提出:乳腺癌是一種全身性的疾病,癌細胞一般無固定的轉移模式,而區域淋巴結則具有十分重要的生物學免疫作用。在乳腺癌患者中,淋巴結不但是癌細胞濾過的屏障,還對血行播散有較為重要的意義。因此,乳腺癌治療中采用生物學方法,可以提高綜合治療的治療效果,并縮小乳腺癌的手術范圍。
從理論上來說,在應用微創及時的過程當中,微創消融功能的發揮能夠起到明顯的加熱或是冷卻作用,在這一過程當中確保作用區域內的腫瘤細胞能夠達到完全性壞死,這也就實現了局部意義上的腫瘤消除目的。基于此,微創熱消融技術被認為是現階段治療乳腺癌最具研究潛力的技術之一。
從其應用優勢的角度上來說,在借助于熱消融術進行乳腺癌治療的過程當中,表現有如下幾個方面的顯著優勢:①應用熱消融術進行乳腺癌治療所取得美容效果較一般意義上的手術治療效果更為顯著,并且從視覺角度上來說,患者乳房形態的恢復更為有效;②其次,從適應癥的角度上來說,熱消融術應用于耐受度較低或是年齡較大的患者過程中,其對于患者機理的傷害性有所明顯降低;③最后,應用熱消融術進行乳腺癌治療能夠將治療模式轉變為門診模式,一方面合理控制了治療時間,另一方面也降低了患者接受治療的經濟性負擔。該文現重點針對現階段應用較為普遍的射頻治療乳腺癌研究進展進行綜述。
John P.McGahan[2]于2000年進行了動物實驗,其選擇3頭母豬共18個乳腺組織為研究對象,使用射頻處理并觀察處理后、處理2、4周后的組織病理學結果。研究顯示出,射頻消融后動物急性表現為凝固壞死,并在壞死區域、正常乳腺組織周圍有硬結,硬結邊界清楚,大小平均為14.24 cm3。2周后出現彌漫性的凝固壞死,邊緣有中性細胞浸潤,其損傷體積為6.46 cm3。同時,有2例出現了二次感染。4周后損傷仍存在且較為堅硬,平均損傷體積11.67 cm3。
特別注意的是:實驗過程中所涉及到的有5個區域出現了白色~灰色的狀態,為纖維組織的變性,且與周邊組織逐漸融合。而1例區域纖維組織的變性十分顯著,并有黃白色的凝固性壞死。且有3處的小面積皮膚壞死。結論:在動物模型上應用射頻治療方式治療乳腺組織是可行且有價值的。實驗過程中所涉及現象反映出的問題在于:治療區域局部微小皮膚呈現出紅斑狀態,在治療持續4周后發現此部分皮膚表現有殘存凝固性壞死,兼發偶然性的細菌感染問題。在此基礎之上,相關研究人員[3]以小鼠作為受試者對象,共選取344只小鼠進行實驗研究(包含107只雌性小鼠),將R3 230乳腺癌植入受試對象體內。并將R3 230乳腺癌植入成功的受試對象進行隨機抽取分類,在120d的隨訪過程中可以觀察到射頻治療與放療聯合對乳腺癌的效果更好。
依照射頻治療后行手術切除實踐的差異性,將臨床試驗對象分為兩種類型:1種為立即進行手術切除;另1種為延遲進行手術切除。①立即切除:Jeffrey[3]等研究人員通過實驗研究判定:射頻消融治療方式對于致乳腺癌細胞死亡有著顯著效果,但其對腫瘤直徑有著明顯限制3 cm以內腫瘤適用)。在此基礎之上,有研究人員[4]通過以20例乳腺癌患者為研究對象,對患者給予射頻消融治療,患者21例病灶均通過超聲直視進行靶目標的完全消融。其中1例患者為II期乳腺癌,手術前采用化療治療,在乳腺癌造影過程中進行了射頻消融,且發現有小部分的腫瘤組織參與,病理組織檢查為乳腺癌中的浸潤性癌,且無不良反應發生。②延遲切除:Hayashi[5]等于2003年對22例患者進行了射頻治療處理。方法:所選取研究對象年齡在60歲以上,腫瘤直徑在3 cm以上,患者接受鎮靜劑或是局部麻醉狀態下超聲引導進行熱消融治療,治療完成后7~14 d時間內進行進行外科手術切除治療。其結果顯示,在22例病理證實為乳腺癌的患者中,有14例患者的腫瘤中心及腫瘤邊緣完全凝固且壞死,患者無參與的腫瘤細胞。有19例患者消融中心的區域有完全凝固性壞死,有3例患者腫瘤邊緣有殘存的腫瘤組織,5例患者發現了消融區域的遠處轉移。95%的患者愿意再次接受射頻治療,所有患者對治療后期美容效果極為滿意并認為手術過程容易接受。
Susini T[4]在2007年對不能耐受手術的非浸潤性乳腺癌患者進行了實驗,樣本共3例患者,其腫瘤直徑在2 cm以下,患者均采用了超聲引導射頻消融治療。手術均采用局部麻醉,使用超聲引導,且在門診進行射頻消融治療。手術前詳細對患者進行檢查,觀察患者的腫瘤組織和周邊乳腺的情況。手術后的1、6個月、12個月和18個月進行隨訪,隨訪期間使用超聲檢查、超聲造影檢查、MRI檢查和組織學檢查。4例患者在手術后18個月內均未出現復發。其認為使用射頻消融對不能耐受手術的老年乳腺癌患者具有較好的效果和安全性。
Shoji Oura[5]在2007年開展實驗,其選擇了52例乳腺癌患者為研究對象,患者腫瘤大小平均為1.3 cm。手術采用全麻方法,在哨兵淋巴結活檢后使用I期射頻治療。其中1例患者出現了消融區域上方的皮膚灼傷,其余患者均無并發癥的發生。而手術后3~4周進行細胞學檢查發現,30例患者為退行性細胞癌,有22例患者無癌細胞或退行細胞。在手術后3周進行MRI檢查,患者消融區域無腫瘤參與。手術后3個月進行超聲檢查,有30例患者腫瘤出現,22例患者無腫瘤,腫瘤均無血流信號。隨訪患者15個月,患者均無乳腺內復發,無局部轉移,無遠處轉移。且調查結果顯示,有43例患者表示對美容效果非常滿意,有6例滿意,3例一般滿意。
目前臨床研究認為,射頻消融手術對乳腺癌治療的適應癥為:患者腫瘤最大直徑在2 cm以下,腫瘤距離皮膚和胸壁在1 cm以上,T1N0M0期乳腺癌患者或T1N1M0型腋下淋巴結清掃。
臨床報道射頻治療乳腺癌的并發癥主要包括:皮膚灼傷,且分為輕度、中度和重度。少數報道射頻消融治療后遠期出現消融區皮膚攣縮。未見其它相關并發癥報道。
①現階段,對于乳腺核磁共振研究領域而言,三維成像技術的應用備受各方關注與重視,其與病理三維成像結果的契合性也比較顯著,從而為應用射頻消融技術進行乳腺癌治療有一定技術支持;②目前臨床仍缺少對射頻消融治療后腫瘤和腫瘤周邊組織的觀察研究,尤其在病理組織學方面資料不多,因此消融手術后壞死區域何時被吸收仍不明確。③當腫瘤距離皮膚1 cm以內或者緊貼皮膚時,射頻消融會燒傷患者的皮膚,而腫瘤如果距離胸壁1 cm以內,會損傷肌肉組織。因此在臨床治療中要選擇合適的病例。④乳腺癌患者的組織異質性可能會影響組織的阻抗,腫瘤出現不同嚴重程度的纖維化基質,并造成消融時間差異。而微波消融技術對肝癌的治療是臨床較為成功的[5],這主要是由于微波消融的原理由于射頻消融,為乳腺癌組織異質性提供了參考。⑤臨床醫生為了更好地避免乳腺癌射頻消融中出現的皮膚灼傷,要嚴格地篩選合適的病例,并提高射頻消融經驗,使用微波消融技術、升溫速度快、水冷針頭等降低各種并發癥的發生。
從當前應用情況上來說,微波消融治療方案及其技術在有關肝臟、脾臟以及腎臟等關鍵器官治療的臨床應用已逐步推進,其治療成果極為顯著。更為關鍵的是,微波消融術所表現出的①熱效率高;②熱場較均勻;③凝固壞死徹底;④作用時間短;⑤經濟方便等顯著優勢使其對于淺表器官的有效治療成為了可能。微波消融治療小乳腺癌值得進一步探索和研究。
[1] 李運太.早期乳腺外科治療的新進展[J].實用診斷與治療雜志,2007,21(3):197-199.
[2] Marcy PY,Magné N,Castadot P.Ultrasound-guided percutaneous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in elderly breast cancer patients:preliminary institutional experience[J].Br J Radiol.2007,80(952):267-73.
[3] Clare Horkan,MB,BChKshitij Dalal,et al.Reduced Tumor Growth with Combined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and RadiationTherapy in a Rat Breast Tumor[J].Model Radiology,2005,235:81-88.
[4] Susini T,Nori J,Olivieri S.Radiofrequency ablation for minimally invasive treatment of breast carcinoma.A pilot study in elderly inoperable patients[J].Gynecol Oncol,2007,104(2):304-10.
[5] Liang P,Dong B,Yu X.Sonography-guided percutaneous microwave ablation of high-grade dysplastic nodules in cirrhotic liver[J].AJR m J Roentgenol,2005,184(5):165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