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峰
[摘要] 目的 研究腹腔鏡與開腹結腸切除手術治療先天性巨結腸的臨床效果。方法 以該院76例先天性巨結腸患兒使用隨機數字表將患者隨機分為腹腔鏡組、開腹組,觀察對比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結果 腹腔鏡組患者術中出血量更少,手術時間更短,手術后禁食、發熱時間短,手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更低,與開腹組患者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結論 先天性巨結腸患者治療中采用腹腔鏡治療具有較好的效果,是一種有效的治療方案。
[關鍵詞] 先天性巨結腸;腹腔鏡;開腹;結腸切除
[中圖分類號] R656.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3)01(a)-0007-02
先天性巨結腸,即無神經節細胞癥、無神經節細胞性巨結腸,其發病率在消化道先天畸形中居第二位[1],且男性多于女性。患者主要表現低位性的小腸梗阻、腹脹、嘔吐和排便困難。部分患者如疾病遷延不愈,還會出現敗血癥、小腸結腸炎,嚴重者還會有呼吸衰竭[2]。為研究腹腔鏡與開腹結腸切除手術治療先天性巨結腸的臨床效果,現選取該院2008年7月—2011年12月收治的76例先天性巨結腸患兒進行本次實驗,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以該院收治的76例先天性巨結腸患兒作為本次實驗的研究對象。入選標準:所有患者均經過病理檢查確診,無壞死性小腸結腸炎,無嚴重心肌疾病,無嚴重肝腎、肺疾病。根據患兒的手術方法分為兩組,即開腹組和腹腔鏡組。開腹組患兒38例,其中男23例,女15例,患者年齡4~39個月,平均(18.57±4.92)個月;短段型11例,常見型21例,長段型6例。腹腔鏡組患兒38例,其中男27例,女11例,患者年齡6~38個月,平均(18.05±4.41)個月;短段型10例,常見型20例,長段型8例。
1.2 方法
1.2.1 術前準備 兩組患者在手術前準備方法相同,均采用溫生理鹽水進行灌腸,以保證患者腹脹緩解并無腸炎。如肛門狹窄給予擴肛。手術前3 d使用抗生素,手術前1 d進行清潔灌腸,并用甲硝唑保留灌腸,術前靜脈滴注抗生素。
1.2.2 手術方法 開腹組患者采用開腹結腸切除治療,在患者左側下腹進行腹直肌縱向切開,探查狹窄和擴張腸管的范圍,并游離結腸系膜,結扎結腸的動靜脈。通過擴肛后,從患者肛門處放置擴肛器,隨后將直腸與結腸脫出肛門外,切斷并拖出。將切除的病變結腸從直腸背側切開,直至齒狀線上緣0.5 cm,腹側距離肛緣2.5 cm[2],并做好吻合。將升結腸旋轉后,使回盲部能夠位于盆腔入口,隨后使用生物膠粘連皮膚。
腹腔鏡組患者從臍部下方的褶皺處進行弧形切開,用6~8 mmHg的壓力形成有效氣腹[3]。隨后放置腹腔鏡,在右下腹麥氏點和左下腹對稱位置做其他兩個切口放置腹腔鏡。探查患者的病變范圍,以確定手術的方式。使用超聲刀將結腸系膜游離,再閉鎖腸系膜的動靜脈,保留近端結腸,并將結腸在無張力的狀態下脫出肛門,剪開側腹膜后離斷脾曲,切除多余腸管,選擇合適的吻合手術方法,將升結腸旋轉后,使回盲部能夠位于盆腔入口,隨后使用生物膠粘連皮膚。
1.2.3 術后處理 患者在手術后2~3 d進食,并給予抗生素治療4~7 d,在手術后9~10 d開始擴肛,1次/d,3個月后2~3次/周,持續半年[4]。
1.3 觀察指標
觀察對比手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禁食時間、發熱時間和并發癥發生率。其中出血量采用紗布稱重方法,禁食從手術結束到患者能夠進食流食。
1.4 統計方法
將該院的實驗數據均錄入SPSS18.0軟件包進行統計學分析。檢驗水準ɑ=0.05。兩組患者手術時間、手術中出血量等比較采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各組間對比方法為t檢驗。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比較采用例數(n)、百分數(%)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
2 結果
經統計學分析,腹腔鏡組患者術中出血量更少,手術時間更短,患者手術后禁食時間短、發熱時間短,手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更低,與開腹組患者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細結果見表1。
腹腔鏡組患者發生并發癥1例為手術后腹脹。開腹組患者發生手術后并發癥9例,為1例吻合口漏,1例感染,4例腹脹,3例出血。兩組患者均無小腸結腸炎等并發癥出現。
3 討論
先天性巨結腸的最先報道為1691年,在1898年有結直腸切除手術用于治療此疾病。隨著手術方法的改良,不同手術方法在臨床應用[5]。開腹手術是臨床應用效果較好的一種方法,但手術操作的困難較大,且會對患者產生較大創傷,術后并發癥多,臨床護理困難。在小兒先天性巨結腸,尤其是新生兒中應用不適合。腹腔鏡手術首例在1995年開展,隨后廣泛應用到臨床中。其不需開腹,且出血量較少,手術創傷小,手術后腸道功能恢復較快,并對排便有較好的控制。對低齡患兒來說,由于其腹腔較小,腸系膜相對游離,且結腸較為柔軟,容易經過肛門脫出;患兒排便反射沒有形成,消化道功能也仍可以發育,容易在術后建立新的功能區域,為腹腔鏡手術提供了有利條件。患兒在腹腔鏡手術中分離時出血量更少,病變部位也相對較輕,對腸管的擴張需要少,腹腔鏡手術可以有效地切除病變部位,優勢較高。
此外,對先天性巨結腸進行腹腔鏡手術,其游離結腸和直腸更便利和安全,且手術切口較為美觀,對患兒日后的心理影響較小。而開腹手術也有腹腔鏡不能替代的部分,對病情復雜、再次手術、需要結腸造口、有嚴重并發癥和營養不良的患者,均需要采用開腹手術。
從本次實驗結果中可看出,使用腹腔鏡手術的患者,術中出血量更少,手術時間更短,患者手術后禁食時間短、發熱時間短,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更低,與開腹組患者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進一步說明了在先天性巨結腸患者治療中采用腹腔鏡治療具有較好的效果,可以降低手術對患者的創傷,是一種有效的治療方案。
[參考文獻]
[1] 朱天琦,馮杰雄,張文,等.新生兒先天性巨結腸經臍腹腔鏡根治術10例報告[J].中華外科雜志,2011,49(11):1049-1051.
[2] 李勝利,張軍,明安曉,等.腹腔鏡輔助經肛門直腸內拖出術治療小兒先天性巨結腸165例中長期隨訪報告[J].中國微創外科雜志,2011,11(12):1070-1074.
[3] 韋佳,馮杰雄,張文,等.經臍腹腔鏡結腸拖出術治療先天性巨結腸癥[J].中華小兒外科雜志,2010,31(12):906-909.
[4] 戴春娟,葉祖萍,胡博,等.腹腔鏡輔助下新生兒及小嬰兒巨結腸根治術并發癥的防治[J].天津醫藥,2010,38(10):911-913.
[5] 曹國慶,湯紹濤,楊瑛,等.腹腔鏡治療直腸乙狀結腸型先天性巨結腸122例療效分析[J].臨床小兒外科雜志,2011,10(1):5-7.
(收稿日期:2012-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