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麗萍 朱曉磊
[摘要] 目的 探討分析手足口病病原學特點以及臨床特征,為診斷和預防提供有力的實驗室及臨床依據。方法 采用熒光定量PCR核酸檢測試劑盒對該院2011年2月—2012年3月收治的186例手足口病患者的糞便、咽拭子標本進行總腸道病毒、EV71、CoxA16檢測,并對其所引起的臨床癥狀和體征特點進行分析。結果 186份標本檢測,146例腸道病毒通用核酸陽性(78.49%),78例腸道EV71病毒核酸陽性(41.94%),42例 CoxA16核酸陽性(22.58%),26例其他腸道病毒核酸陽性(13.98%)118份咽拭子標本中104份為陽性,檢出率為88.14%,68份糞便標本陽性42份,檢出率為61.76%,咽拭子標本陽性檢出率明顯比糞便標本檢出率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患兒的主要臨床癥狀及體征只要變為口、手、足、臀、膝等部位皮疹和發熱,不同病原體導致的臨床癥狀和體征的發生情況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臨床上采用熒光定量PCR核酸檢測法有助于對手足口病進行早期病原學診斷,對相關流行病學調研具有極大的臨床意義,有助于早期發現、治療、預防手足口病,降低其病死率。
[關鍵詞] 手足口病;病原學檢查;臨床分析
[中圖分類號] R51;R3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3)01(a)-0028-02
手足口病是近幾年很常見的一種主要是由于腸道病毒EV71和A組柯薩奇病毒(CoxA16)感染所導致的傳染性疾病,好發人群主要為幼兒以及學齡前兒童,某些免疫力極低的成年人也會感染該病,潛伏期較短,一般為3~7 d,感染者沒有十分明顯的前驅臨床表現和體征,一般表現為驟然起病,主要侵犯部位為口、手、足、臀[1]。感染者最先出現口腔粘膜疹,起初表現為周圍有紅暈的水皰或粟米樣斑丘疹,主要位于兩頰側和舌以及唇齒側。手足等遠端的部位會出現或凹或平的皰疹或者斑丘疹,皮疹不發癢,5 d左右斑丘疹就會由紅變暗,逐漸消退;皰疹內含混濁液體,呈圓形或者橢圓形且扁平凸起,皮紋和長徑的走向相同,大小如黃豆一般,一般不會出現癢和痛感,愈合之后不會有瘢痕[2],為了探討分析手足口病病原學特點以及臨床特征,為診斷和預防提供有力的實驗室及臨床依據,現對該院2011年2月—2012年3月收治的186例手足口病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1.1.1 研究對象 該院收治的186例手足口病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78例并發腦炎為重癥病例,其余108例為普通病例。發病年齡為2個月~12歲,其中2個月~2歲27例,2~5歲142例,5~12歲17例。
1.1.2 診斷標準 參照《手足口病預防控制指南》(2008版)中關于臨床診斷手足口病的標準、輕癥以及重癥的判定標準。
1.2 檢查方法
1.2.1 輔助檢查 患兒在入院之后均進行常規體溫測量以及體格檢查,胸片、血常規、血糖、心肌酶譜以及肝腎功能檢查。
1.2.2 病原學檢查
1.2.2.1 標本處理 取大約2 g糞便標本標記之后加入離心管內,再加入PBS10 mL、氯仿1 mL;使用冷凍離心機離心20 min(15 000 g條件下),上清液保存于另一管(4~8℃)備用;充分攪動咽拭子標本,4 ℃下離心20 min(10 000 r/min),取上清液備用。
1.2.2.2 提取病毒RNA 取上述標本100 uL于1.5 mL已經滅菌處理的離心管中,根據TRIzoLReagentRNA提取試劑的說明書要求進行RNA提取。
1.2.2.3 RT-PCR檢測 根據中國疾控預防中心提供的特征引物使用RT-PCR試劑盒進行反應,在50 ℃條件下,逆轉錄30 min。
1.2.2.4 瓊脂糖電泳 取上述PCR產物5 uL,使用2%瓊脂糖凝膠電泳,采用凝膠成像分析系統對產物的條帶進行分析,在紫外線下對特異性的核酸條帶進行觀察。
1.3 統計方法
采用SPSS13.0軟件包進行數據整理和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
2 結果
2.1 PT-PCR檢測結果
186份標本檢測,146例腸道病毒通用核酸陽性(78.49%),78例腸道EV71病毒核酸陽性(41.94%),42例 CoxA16核酸陽性(22.58%),26例其他腸道病毒核酸陽性(13.98%)118份咽拭子標本中104份為陽性,檢出率為88.14%,68份糞便標本陽性42份,檢出率為61.76%,咽拭子標本陽性檢出率明顯比糞便標本檢出率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果見表1。
2.2 臨床癥狀和體征
186例患者均表現為口腔出現皰疹或者潰瘍,手、足皮膚出現皰疹、斑丘疹,少數患者臀部出現皰疹、斑丘疹。其中59例患兒出現發熱,占31.7%,37例患兒出現呼吸道癥狀,占19.9%,5例患兒表現為頭痛,占2.7%。患兒均表現為乏力、食欲不振、主訴口腔痛,不同病原體導致的臨床癥狀和體征的發生情況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近年來通過對手足口病患者進行病原學檢查發現引起危重病例主要病原為EV71,其可引起腦膜炎、循環障礙、肺水腫等。患者、無癥狀帶毒者以及隱性感染者是該病主要的傳播源。患者在急性期,通過糞便排毒需要3~5周的時間,咽部排毒需要1~2周。主要是通過人群口-糞接觸傳播以及呼吸道傳播等多途徑傳播。病毒不會發生交叉免疫。由于成年人以及青少年已經通過隱性感染獲得了免疫能力,故該病的發病人群主要為10歲以下的兒童,尤其是<5歲的兒童居多[3]。
熒光定量PCR是一種具有普通PCR高敏性的心得核酸定量技術,應用熒光探針,對PCR擴增過程利用光電傳到系統進行直接探查熒光信號的變化情況獲取定量的結果,因此還具備DNA雜交的特異性以及光譜技術的高精度,克服了常規PCR的很多缺點。
手足口病是一種全球性的傳染病,無明顯的區域性,分布廣泛,發病時間不定,四季都可發生,尤其是夏季。本病常在暴發流行后呈現散在發生,在流行期間,具有聚集發病現象。該病傳染性非常強,傳播途徑十分復雜,臨床上尚無特效的藥物和疫苗進行特異性防控[4]。早診斷、盡早隔離和治療,及時控制其大范圍的流行。
[參考文獻]
[1] 趙冬,李洪璐,刁振瀛,等.2411例手足口病的臨床分析[J].中華實驗和臨床感染病雜志(電子版),2012,6(4):323-326.
[2] 付榮泉,丁繼光,李強,等.熒光定量RT-PCR檢測手足口病病原及其臨床分析[J].醫學臨床研究,2010,27(4):598-599.
[3] 顧月琴,滕燕,鄒榮云,等.手足口病969例臨床分析[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0,19(26):3320-3321.
[4] 王賽賽.小兒手足口病219例臨床分析[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2,14(6):182-183.
[5] 黃小霏,檀衛平,梁煥喜,等.兒童手足口病咽拭子39例病毒檢測及臨床分析[J].嶺南急診醫學雜志,2011,16(6):456-459.
(收稿日期:2012-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