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毅暉
[摘要] 目的 探討經鼻內窺鏡下手術治療慢性鼻竇炎的療效。方法 隨機選取38例經鼻內鏡手術治療的慢性鼻竇炎患者,比較治療前后的癥狀緩解情況及患者滿意度。結果 經鼻內鏡治療后發生鼻腔粘連者2例,經鼻內鏡下分離并用凡士林紗條填塞隔離3 d治愈。2例患者術后觀察新生息肉生成,1例鼻甲肥大未改善。38例患者顯效26例(52側),有效9例(18側),無效3例(5側),總有效率達92.11%,治療前后效果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鼻內鏡微創技術操作簡單,對患者創傷小,治療效果顯著,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關鍵詞] 鼻內鏡技術;慢性鼻竇炎;治療體會
[中圖分類號] R76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3)01(a)-0034-02
慢性鼻竇炎傳統治療多停留在藥物保守治療階段,效果不佳,治療周期較長,傳統手術治療術后創傷面積大,影響患者自尊心,且預后較差,患者難以耐受其并發癥。自鼻內鏡微創技術引進之后,一舉取代了傳統的手術路徑和治療思路,這種創傷小、恢復快、預后好、并發癥發生率低的治療方法,立即受到廣大患者的歡迎。為了探討鼻內窺鏡手術治療慢性鼻竇炎的療效。現將該院2010年1月—2011年1月收治的38例采用鼻內鏡治療慢性鼻竇炎患者臨床診治資料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就診于該院慢性鼻竇炎患者38例(75側),其中男性24例(47側),女性14例(28側),年齡14~57歲,平均年齡(36.1±11.5)歲,病程5個月~29年,平均病程(12±3)年。所有患者入院前經藥物保守治療及穿刺沖刺治療無效。入院癥狀:流濃涕者19例(38側),伴有閉塞嚴重者23例(40側),頭痛者35例,嗅覺減退者26例,記憶力減退者31例,鼻出血者13例(19側)。入院患者均行鼻竇部水平位、冠狀位、矢狀位CT掃描及鼻內窺鏡檢查可見:鼻中隔偏曲34例,中鼻道大量膿性分泌物者19例,下鼻甲肥大10例,合并慢性支氣管炎者12例,合并哮喘患者13例。所有患者診斷均符合中華醫學會耳鼻咽喉科學會《慢性鼻竇炎、鼻息肉臨床分型分期及內窺鏡鼻竇手術療效評定標準》判斷分期:Ⅰ型Ⅰ期11例(22側),Ⅰ型Ⅱ期10例(14側),Ⅰ型Ⅲ期6例(12側),Ⅱ型Ⅰ期3例(6側),Ⅱ型Ⅱ期3例(10側),Ⅱ型Ⅲ期3例(4側),Ⅲ型2例(2側)。
1.2 治療方法
①術前治療:術前采用曲安奈德,布地奈德噴鼻,每鼻1~3噴,3次/d,術前治療7 d。術前3 d給予地塞米松20 mg配入250 mL 0.9%生理鹽水中,靜脈點滴,1次/d。②手術準備:根據患者病情選擇麻醉方式,Ⅲ型以上或伴有嚴重并發癥患者采用全麻,取仰臥位。Ⅰ、Ⅱ型采用局麻方式,患者取坐位。術前常規消毒、鋪巾,采用表面麻醉及局部麻醉,局部麻醉使用1%利多卡因于鼻腔后外側麻醉蝶、腭神經節及鼻腔內表面麻醉。③手術步驟:行Messerkling術,根據CT視野判斷手術范圍,首先排凈分泌物,對Ⅰ型采取開放前組鼻竇治療,Ⅱ型采用前、后組篩竇、蝶竇開放并擴通至鼻竇部,Ⅲ型采用全鼻竇開放治療。伴有鼻中隔偏曲嚴重患者,術中進行鼻中隔矯正術,伴有鼻甲肥大患者,根據病情切除肥大部位。④術后治療:術后患者手術治療鼻孔采用凡士林紗條填塞,常規使用抗生素抗感染治療,術后24~48 h內重點觀察紗條滲出液及顏色變化,術后第2天更換紗條,使用麻黃堿收縮鼻腔粘膜,術后治療7 d。出院后定期隨訪3個月,清除內分泌物、防止鼻腔粘連。
1.3 治療效果評價
顯效:入院癥狀完全消失,行鼻內窺鏡檢查見鼻內膜手術創面愈合良好,無化膿現象,預后生活質量較好;有效:癥狀明顯好轉,鼻內鏡檢查顯示有少許分泌物5~10 mL/d,可伴有局部輕微水腫,無膿性分泌物排出;無效:癥狀無改善甚至加重,膿性分泌物增多,鼻內窺鏡見鼻甲肥大、水腫加重,新生息肉形成,竇口開合不良。
1.4 統計方法
該實驗所有統計學計算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完成。治療前后差異比較采用方差分析χ2檢驗。
2 結果
2.1 術后療效分析
經鼻內鏡治療后,38例患者顯效26例(52側),有效9例(18側),無效3例(5側),總有效率達92.11%,患者預后較好。療前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1 術后并發癥
術后發生鼻腔粘連者2例,經鼻內鏡下分離并用凡士林紗條填塞隔離3 d治愈。2例患者術后觀察新生息肉生成,1例鼻甲肥大未改善,癥狀惡化。
3 討論
3.1 入院確診思路
入院患者全面收集各項臨床癥狀,行鼻內窺鏡觀察鼻腔,立即完善各項檢查,其中重點觀測CT檢查和實驗室WBC數值,判斷病情[1]。CT可以清晰的顯示鼻甲病變、鼻中隔位置及鼻竇炎與鼻息肉的鑒別,為手術方式的選擇提供準確依據[2]。
3.2 手術治療注意事項
術前7 d內注意采用糖皮質激素(如布地奈德、曲安奈德)糾正鼻腔內過敏狀態,提前使用抗生素控制炎癥反應,若有出血危險的患者術前備好止血藥或止血器械,盡量減少手術并發癥[3]。術中術者必須清晰了解鼻腔內解剖結構,熟悉手術路徑,輕微分離鼻甲,清除病灶要徹底,在糾正鼻中隔偏曲時注意力度,忌魯莽,以免穿透鼻中隔,損傷鼻甲[4]。術后必須觀測鼻腔創面愈合情況,注意收縮鼻腔黏膜,防止復發。
3.3 重點觀測兒童和老年患者
兒童鼻竇炎發病率高,多以持續鼻涕及閉塞為主要癥狀,常以感冒誤診,延誤病情。病程較長者還伴有嗅覺減退及記憶力減退的表現。入院時應根據患者既往史及CT準確把握病情,根據急性和慢性的不同,制定不同的治療方案,急性鼻竇炎常有反復發作的傾向,臨床表現為前3個月藥物保守治療為主,但是治療后患兒癥狀未減輕甚至加重者[5]。慢性鼻竇炎是指發病期間藥物治療有效,但是每年發作3~4次者。但是兒童發生鼻竇炎有成年自愈傾向,研究顯示,40%患兒成年后鼻竇炎可自愈,因此兒童發病多以藥物(如激素、抗生素)保守治療為主,避免手術治療,以免影響患兒鼻腔結構的正常發育[6]。老年人群主要是因為鼻腔內黏膜干燥,分泌物減少,生理作用減退,常合并感染導致。因此,臨床發現老年人鼻竇炎患者具有多發性、反復性、病程長、復雜化的特點[7],而且合并較嚴重的心、腦、腎等重要器官的并發癥,且機體免疫力較差,藥物吸收不充分,保守治療效果較差,主要以手術治療、改善癥狀為主[8]。
[參考文獻]
[1] 吳美芝.鼻內鏡手術125例術后并發癥預防及護理[J]. 齊魯護理雜志,2012,18(11):71-72.
[2] 佘翠萍,張慶豐,宋偉,等.鼻內鏡下低溫等離子射頻治療鼻腔血管瘤[J].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10,45(3):197-199.
[3] 王志強.鼻內鏡手術治療慢性鼻竇炎鼻息肉療效觀察[J]. 臨床合理用藥,2010,3(6):71-72.
[4] 王世飛,宋志敏,安偉.兒童慢性鼻竇炎鼻內鏡手術治療68例[J].中國實用醫刊,2009,36(12):55-56.
[5] 張慶豐,佘翠萍,仝屹峰,等.鼻內鏡下低溫等離子射頻切除術治療鼻咽血管纖維瘤的初步觀察[J].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10,45(7):578-581.
[6] 劉蓓,梁建平,陳世強,等.鼻內鏡手術治療老年慢性鼻竇炎鼻息肉[J].中國內鏡雜志,2007,13(4):377-379.
[7] 張朝暉,肖學豐,蔡志毅.鼻內鏡微創手術治療兒童慢性鼻竇炎[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6,15(12):1620-1621.
[8] 董明,徐帥,何曉霞,等.鼻內鏡手術聯合下鼻道開窗治療慢性上頜竇炎的選擇與療效[J].中國耳鼻咽喉頭頸外科,2010,17(2):102-106.
(收稿日期:2012-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