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澤文
[摘要] 目的 探討腹腔鏡聯合膽道鏡治療膽總管結石臨床療效。方法 回顧分析來該院行腹腔鏡下膽道鏡膽總管探查取石術的200例患者臨床資料。200例膽總管結石患者按照臨床隨即機原則,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分別給與患者腹腔鏡彈道探查術和開腹彈道探查引流術進行治療。術后觀察對照組和觀察組的手術切口大小、并發癥、胃腸道功能恢復時間和平均住院時間等指標。結果 觀察組術后并發癥低于對照組;觀察組手術切口顯著小于對照組;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在完成治療后的預后情況差異也較大,觀察組的恢復時間明顯較短,兩組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腹腔鏡聯合膽道鏡治療膽總管結石臨床療效顯著,具有臨床推廣價值。
[關鍵詞] 腹腔鏡;膽道鏡;膽總管結石
[中圖分類號] R657.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3)01(a)-0053-02
根據已有文獻[1]表明,膽管結石是臨床常見病,約占膽石癥的20.1%。隨著腹腔鏡微創技術的發展,腹腔鏡膽總管探查術(LCBDE)越來越廣泛地被外科醫生所接受。腹腔鏡聯合膽道鏡的治療方法屬于現代的顯微手術,具有顯微手術治療中的所有優勢,如患者的切口較小,治療操作較為準確、患者的恢復時間較短、安全性較高等特點。為了探討腹腔鏡聯合膽道鏡治療膽總管結石臨床療效,該次研究針對這種治療方法進行研究,回顧性分析2009年1月—2010年10月來該院行腹腔鏡聯合膽道鏡治療的200例患者臨床資料,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來該院行腹腔鏡下膽道鏡膽總管探查取石術的200例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男116例,女84例,年齡34~83歲,平均(59.4±7.5)歲,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100例,病程3 d~3年。200例患者均為擇期手術,無或腹部癥狀體征較輕(如腹痛、低熱)。在治療前對200例患者均進行了臨床常規檢查,包括B超、CT、MRCP等檢查,確診患者為膽管結石病癥。
1.2 方法
治療方法根據患者的不同組別進行,其中對照組的患者按照常規開腹手術治療方法進行。觀察組患者采用腹腔鏡聯合膽道鏡進行治療,患者手術采用全麻進行,按照標準三孔法進行操作,確認患者麻醉有效后,首先對患者進行膽總管穿刺,抽出膽汁后使用微型剪刀切開1.5 cm左右的膽總管前壁,之后使用纖維膽道鏡送入膽總管內,查明肝內外膽道,采用內鏡取石網籃取出膽總管內結石和二級肝管內結石后留置T管。小心縫合膽總管前壁。腹腔內留置引流管于溫氏孔,腹腔引流管在術后3 d拔除。術后10~14 d行T管膽道造影,查明無殘余結石后,術后7周拔除T管。
1.3 觀察指標
該次研究針對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的治療方法進行,觀察患者不同治療方法下的治療效果,治療時跟蹤記錄患者在手術時的各種并發癥情況,同時對患者進行為期6個月的回放,記錄患者在預后過程中的各種不良反應及患者的預后時間、恢復時間等,并對患者進行滿意度調查。
1.4 統計方法
采用SPSS 17.0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進行t檢驗,計數資料進行χ2檢驗。
2 結果
觀察組手術成功率95%,對照組手術成功率82%,觀察組術后有5例發生并發癥,其中在行EST階段發生并發癥3例,表現為輕度胰腺炎2例,出血1例,膽管炎1例;在行LC階段發生并發癥1例,觀察組和對照組胃腸道功能恢復時間和平均住院時間比較例,表現為腹腔臟器損傷。對照組發生并發癥18例,表現為膽瘺7例,肺感染4例,腹腔內出血3例,腹腔感染2例,切口感染2例。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5%,顯著低于對照組的18%,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后胃腸道功能恢復時間和平均住院時間與對照組比較顯著縮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論
膽總管結石是指位于膽總管內的結石,根據其來源可分為原發性膽總管結石和來自膽囊的繼發性膽總管結石,這種病癥是臨床上的常見病癥,常規的治療方法為開腹手術,但手術的風險性較大,患者治療時容易出現多種并發癥情況,如患者的切口感染等較為普遍的并發癥情況,并可能會因這些并發癥而引出其他并發癥,危害患者的身體健康及生命安全。腹腔鏡聯合膽道鏡治療屬于臨床顯微手術,操作非常簡單、直接,位置較為準確,同時患者恢復的時間較短,并發癥出現的幾率也較低,在臨床上與常規方法比較優勢非常明顯。該次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的治療方法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該研究將二者的優點結合起來,對來該院行腹腔鏡下膽道鏡膽總管探查取石術的200例患者進行觀察組和對照組試驗分析,觀察組手術成功率95%,對照組手術成功率82%,觀察組術后有5例發生并發癥,其中在行EST階段發生并發癥3例,表現為輕度胰腺炎2例,出血1例,膽管炎1例;在行LC階段發生并發癥1例,觀察組和對照組胃腸道功能恢復時間和平均住院時間比較例,表現為腹腔臟器損傷。對照組發生并發癥18例,表現為膽瘺7例,肺感染4例,腹腔內出血3例,腹腔感染2例,切口感染2例。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5%,顯著低于對照組的18%,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后胃腸道功能恢復時間和平均住院時間與對照組比較顯著縮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取得了滿意的療效,未有結石殘留等情況出現。通過臨床研究證明,腹腔鏡聯合膽道鏡治療膽總管結石的效果非常顯著,在臨床治療時可以進行推廣使用,提高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加快患者的恢復時間,同時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患者的并發癥情況,具有很強的臨床實際意義。
[參考文獻]
[1] Kong J, Wu SD, Xian GZ, et al. Complications analysiswith postoperative choledochoscopy for residual bile duct stones[J].World J Surg, 2010, 34(3):574-580.
[2] 張天華,曾鵬飛.腹腔鏡聯合膽道鏡治療膽囊結石合并膽總管結石[J].中國內鏡雜志,2010,16(3): 309-310.
[3] 李峰,王波,張霞腹.腔鏡聯合膽道鏡膽總管切開取石術的臨床應用[J].腹腔鏡外科雜志, 2009, 14(11): 853-854.
[4] 韓威,張忠濤,李建設,等.腹腔鏡聯合術中膽道鏡經膽囊管膽道探查取石技巧(附292例分析)[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10,30(3):200-202.
(收稿日期:2012-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