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德華
在討論公司特色管理模式時,老板曾經問我:我們公司推行的是法制化還是法治化?我回答說:應該是法制化。老板說:不對,必須是法治化。我說:法治化是依法治理國家的范疇。老板說:正是因為如此,我們公司的法治化一定是帶引號的,即“法治”化。當時我確實有些費解,后來通過多次聽老板講座和學習有關法治方面的知識,才逐漸領會了“法治”化的立意高遠和老板的良苦用心。
一、法治與法制是有本質區別的
法治與法制乍看起來似乎大同小異,事實上二者有著本質區別。其一,法制指國家的法及其法律制度,是人們活動的產物,是人們在其中活動的規范體系和組織結構;而法治則強調處于依法治理的一種狀態,是一項治國原則,其中包含了人們的價值追求,包括人們的法律理想圖畫和對法律在社會中的地位訴求。其二,法制歷來具有多樣性,通常可以劃分為專制的法制與民主的法制兩大模式。法治就是后一種法制模式。作為民主的法制模式,法治是以民主為社會條件和制度基礎的法制模式,即所謂的“良法之治”。其三,法治不僅僅是“依法治國”,而且含有用以治國的法律所遵循的原則、規范和理想,如“公正原則”、“平等原則”和“維護人的尊嚴的原則”等等。其四,法治是指“法的統治”,即法居于國家與社會的統治地位,而不只是國家用法來治,更不能說只是國家用法制來統治社會與人民。在真正的法治國家與法治社會,國家機器本身也是受法的統治,即受法制的制約與監督,而人民作為主權者是法治的最高主體。其五,法制社會中法對權力的規范和約束,既可以是所有的人和一切國家機關,也可能是在法的約束和規范之外,仍然存在著一個至高無上的權力獨裁者或權力機關,也就是說法制并不必然地排斥人治。而法治社會中,法對權力的約束和規范卻是完全的、絕對的,包括一切的權力機關和所有的個人,法在法治社會中至高無上,除此之外不存在絕對的個人或權力機關的至上權威,因此法治必然地排斥人治。
二、法治與人治是根本對立的。
人治是以權力為中心的,其特征是權大于法,法是權的工具,是為權服務的;法治體現為法是至高無上的,任何權力必須服從法律,任何人都必須依法行施權力。在人治環境下,制度是柔性的,本身沒有任何效力,它是在權力的操控之下產生效力的,權力讓制度有效力,制度就有效力,權力不讓制度有效力,制度就沒效力,這個效力不是來自于制度,而是來自于權力。所以在人治的環境下,也需要一整套制度,因為權力需要通過這套制度來施展權威。這種制度與法治環境下的制度的本質區別是沒有自主性,完全依附于權力,不可能擺脫權力自動運行。由于權力不受制度規約,必然導致權力行使的隨意性,使制度形同虛設,使管理墮入混亂無序的惡性循環;與人治環境下的制度相反,在法治的環境下,制度具有與生俱來的獨立性、自主性和不可撼動的剛性,制度高懸于權力之上,是行使權力的依據,任何權力都必須服從制度,受到制度的剛性約束,任何人都必須依據制度行使權力而不得干預制度。
三、“法治”化是建立現代企業的根本制度保證
任何現代企業,都無一例外的是“法治”化的企業;任何現代企業管理,也都無一例外的是“法治”化管理。
---企業管理“法治”化,必須以建立健全規章制度為基礎。企業的“法”就是企業的規章制度,管理“法治”化,就是管理制度化、規范化。要實現這個目標,首先要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規章制度,否則就沒有運行和管理的依據。制度是由人制定的規則,主要功能是增進秩序,防止過程中的隨意性。制定制度時要本著四項原則,一是有用,二是公平,三是剛性,四是好用。同時必須明確以下幾個問題,一是干什么,二是誰來干,三是怎么干,四是干不好怎么辦。干什么是明確要干什么事情,要解決什么問題,達到什么目的;誰來干是明確執行的主體,執行主體也是責任主體,使事情不落空的首要措施是落實到人頭上,當責任落實到人頭上時,對等的權利必須同時落實到人頭上,權是承擔責任的資源,利是承擔責任的回報;怎么干是明確干事的方法、程序和標準;干不好怎么辦是明確責任制,實行責任追究機制。
---企業管理“法治”化,必須以全面實施“例行管理”為措施。“例行管理”是建立現代企業的必然要求,也是培育“法治化”管理的根本措施。“例行管理”就是完全依據制度進行管理,體現了“依法治企”的思想,可以限制濫用權力的“人治”現象,使企業走向“法治”的軌道。“例行管理”可以把高層領導從瑣碎的具體事務中解放出來,擺脫事必躬親的惡性怪圈,集中精力想大事,抓大事。“例行管理”可以在企業內部形成人人都管事,事事有人管,管事就要承擔責任的局面。“例行管理”可以調動員工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員工自主意識,有了自主性才能有恒久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有了積極性和主動性才能有創造性,這些恰恰是公司最難得、最可寶貴的資源,是企業做大做強做久的根本保證。
---企業管理“法治”化,必須以強力推行“問責制”為保證。問責制的邏輯基礎是:有權力就必然要負責任,只要在權力范圍內出現某種事故,就必須有人為此承擔責任。嚴格意義上的問責制的前提是擁有清晰的權責,合理地配置和劃分管理權力,以及合理的進退制度,讓責任“歸位”,使監督“強硬”,對失職和瀆職的人追究責任,樹立一種高度的責任意識和危機意識,促進從嚴治企,依法治企。問責制建設必須通過有效的機制保證各種責任的真正落實。一要公開透明,要讓員工知道,并通過員工的廣泛參與落實問責制;二要用程序來保證問責制的健康發展,要將問責制納入“法治”化的程序軌道,用正當的程序來保證、防止問責制陷入“人治”的誤區。
目前,我國工業企業正處于轉型的關鍵時期。這種轉型不僅僅是產業結構的轉型,在深層次上是管理模式的轉型,是由傳統企業轉向現代企業的一次脫胎換骨的革命,而現代企業一個最重要的標志就是管理“法治”化。因此, 企業徹底擺脫“人治”,走向“法治”之時,也就是走向現代企業之日!
(作者單位:中國石油集團工程設計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