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忠保
企業黨員領導干部之所以不同于一般的群眾,主要體現在他們的手中掌握著一定的權利,黨員領導干部的所作所為關系到黨和政府的形象,關系到黨與群眾的聯系和黨在群眾中的號召力。
一、強化理論培養,提升隊伍素質
首先,要把政治理論素養作為根本抓德治。黨員干部立德的根基在于政治上、理論上的成熟。提高黨員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質,根本在于用堅持以科學的理論來武裝頭腦,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利益觀,從根本上增強政治“免疫力”,自覺抵御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等錯誤思想的侵襲。
其次,要把增強宗旨觀念作為核心抓德治。黨員干部修身立德,其本質要求就是確立崇高的理想,增強宗旨觀念,并為之而不懈奮斗。把內在的道德標準付之于長期的從政實踐,真正做到勤政廉政。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地防止和克服以權謀私的錯誤思想和行為,真正做到立黨為公,用權為民。
再次,要把提高自律意識作為重點抓德治。黨員領導干部應自覺在道德方面提高自己,完善自己,隨時隨地都能嚴于律己,慎于小節,管住自己。千萬不能圖一時的暢快,讓誘惑迷失了雙眼,擾亂了心智,而喪失掉人生繼續行進的機會。要堅決杜絕精神境界不高、自律意識不強的問題。作為黨員領導干部,手中總是有大大小小的權利,這些權力是用來為企業謀效益用的,而非為自己謀私利所用。黨員領導干部只有自覺加強黨性修養,不斷加強學習,錘煉意志、提高品格,增強“免疫力”,時刻保持警惕,筑牢拒腐防變的思想道德和黨紀國法這兩條防線,才能頂得住各種誘惑。
二、消除不良意識根源,強化教育手段
應不斷拓展教育內容,創新教育方式,增強感染力、滲透力和吸引力。做到政治教育與法紀教育、正面典型示范教育與反面典型警示教育、廉政教育與勤政教育相結合。以“六廉”教育(即:一廉善,行善為事能獲得群眾的好評;二廉能,能夠很好地貫徹執行黨的各項規定;三廉敬,愛崗敬業,盡職盡責;四廉正,行為正派,不向不正之風低頭;五廉法,遵紀守法,工作不打折扣;六廉辨,是非分明,頭腦清楚)為載體,突出抓好黨紀條規教育和案例警示教育。
一是樹立優秀黨員干部的正面典型,以典型的先進事跡和崇高品質感召教育廣大黨員干部,把他們作為鏡子,照照自己的一言一行。向他們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質,在不斷進取中肩負起時代賦予的光榮使命,銳意進取,自覺奉獻,從而筑牢廉潔自律的思想道德防線。
二是用違法違紀典型案件對廣大黨員干部進行警示教育。認真剖析一些違紀人員的思想根源,總結教訓,警示黨員干部牢固樹立正確的權力觀、地位觀、利益觀。
三、堵塞管理漏洞,加強制度建設促作風提升
杜絕黨員領導干部利用職務之便實施違法犯罪必須有牢固的管理機制作保證。要把黨員干部權力的行使置于人民的眉眼之中,置于群眾的監督之下,把群眾的評判作為道德的標準和言行的尺碼。同時必須以“制度面前人人平等”為原則,一是一、二是二,無論職務高低,無論權力大小,無論何時何地,讓不同的個體都對相同的制度產生忠誠與敬畏。
一是強化班子內部的監督。各級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要經常動用批評和自我批評的武器,努力增強解決自身問題的能力;二是群眾監督和組織監督有效結合。黨員干部的優劣和是非功過,群眾最有發言權,因此監督領導干部,建立高素質的干部隊伍,必須相信群眾,發動群眾,依靠群眾;三是充分發揮輿論監督作用,構建輿論監督網絡。重視發揮黨政工團等各種力量的監督作用,對領導干部形成立體式、全方位的監督體系;四是“八小時之外”監督到位。除了“工作圈”外,對領導干部的監督還要向“八小時之外”的生活圈、社交圈、娛樂圈延伸,做到領導干部的權力延伸到哪里,黨組織和人民群眾的監督就到哪里,以監督促進干部的健康成長。
四、加強法制意識,完善有效機制
構筑牢固的黨紀國法防線,是封堵領導干部權力腐敗的通道。法紀松弛,對權力行為缺乏有效的制約、監控,就會導致不良后果。因此,在新形勢下,要從根本上遏制和防范腐敗,推進黨風廉政建設,杜絕職務犯罪,不僅需要以德治腐、教育制腐、監督制腐,而且需要全面加強法治建設,努力使法規制度內化為廣大黨員干部的自覺行動。
一是強化法治意識。必須從抓領導干部的法治意識入手,引導確立法律至上的理念,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每個黨員干部都要帶頭認真學習法律法規、黨紀政紀條規,結合一些典型案例加深理解,增強法紀觀念,切實遵紀守法,管住管好自己。
二是強化以法制權的監督制約機制。強化對領導干部職權行為的監控機制進行長期的完善,加強事前預測,事中監督,事后審查制度的落實。
三是要堅持依法行政,依法辦事。黨員領導干部應該自覺地以法規制度來規范自己的職務行為,模范地執行國家的法律、政令,把職務行為納入法制軌道,這樣才能有力地推進法治,使黨風政風不斷好轉。
黨風建設好與壞,領導干部是關鍵;干部作風好與壞,由職工群眾去評說。如果每一名領導干部都能在仕途上嚴于律已,加強自我約束,把權力用到為企業謀發展上,把心思用到為人民謀幸福上,成為員工群眾信賴的領路人和貼心人。
(作者單位:中國石油長城鉆探工程有限公司鉆井一公司裝備服務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