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惠勇
(湖南中醫藥大學,湖南 長沙410007)
可以說,我們是讀著先生的書步入杏林殿堂的!從中醫自編教材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到國家規劃教材,先生一直是中醫學這方面的學科學術帶頭人,尤其到后來中醫學科分類逐步規范,中醫診斷學科獨立,先生便成了這方面的權威專家了,學問做得越來越深,學術影響也越來越大,自然,我也就很想師從先生了!1992年我有幸考上了先生的第一個博士研究生,從此,也隨著先生的言傳身教進入了一個全新的境界,學術研究、思想觀念都得到了全面的提升和不斷的進步。從1995年7月畢業留校,到1998年應省委組織部選調去張家界市任職鍛煉,在全新的工作崗位上常常面臨著不同的挑戰和困難,正是因為有先生的不斷教誨和鼓勵,才能堅持到了今天。然而,天妒英才,先生于2009年5月因病離開我們,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才不得不放下他終生追求的中醫事業。先生走了,先生是帶著永遠的遺憾離開的! 中醫學許多的未知本來是等著先生去開啟,中醫學許多的已知還在等著先生去求證,先生是為中醫而生,也是為中醫而英年早逝! 先生一生留下的關于中醫學規范化、標準化、科學化研究的經典名著和學術思想很多,對中醫學的發展毫無疑問貢獻很大,但我認為先生留給我們最重要的是對中醫事業的熱愛和忘我鉆研的奮斗精神,這應該是我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貴的精神財富,我們應該永遠地紀念他、懷念他!
先生出生在湘北地區的一個中醫世家,家學深厚,家教甚嚴,自幼受家傳中醫藥傳統文化影響至深,然先生自小多難,1943年因日本使用細菌戰,幼小體弱的他被感染天花導致左眼失明,后又被脫肛病所困,一年多時間都是在祖母的懷中度過。后立志從醫,15 歲入堂醫館跟師藥工受業,旁習醫理。先生天資聰慧,識藥辨藥,錙銖分明;熟讀醫書,過目不忘。尤其對醫經醫理發微見著,領悟至深,后行醫治病,誠信百姓,遍行鄉里,活人甚多,弱冠之年便被縣鄉政府舉薦于湖南中醫學院深造,專習中醫學業,遂終身與岐黃為業,守醫德本份,不越世俗,終成一代名醫大師。先生不茍言笑,言語精煉干脆,與人交談從無廢話,常常給人有不怒而威之感,曾有人和我提起:“面見先生,心生畏懼”! 其實不然,先生一生是與傳統文化結緣,為人處世低調,淡泊名利,樸實謙虛,潛心學問,從不彰顯個人功績,更不善于奉承迎送,即便繼80年代末始任湖南中醫學院(現為湖南中醫藥大學)黨委書記,連續主政學院工作10 余年,獲榮譽甚多,名聲大振,尤其是1992年當選為十四大全國黨代表,全國總工會執委等,仍以學術研究為重,以教書育人為業,從無追求功名利碌之心。他一生生活簡單規律,基本上是家里、辦公室、工作室三點一線,除嗜書愛書讀書外,少有個人愛好,從領導崗位退下來后,閑暇之時,戲于紙牌,與老朋友老同事同樂,用先生話說,是以求保持腦子健康靈活! 先生愛家愛孩子,常陪師母校園散步,常帶孫子游戲玩耍,享受天倫之樂,先生不嗜煙酒,偶爾小酌,只是與家人和親友相聚;先生勤儉節約實為典范,1996年陪先生黃山開會,先生以全國中醫診斷學主任委員之尊,與我同住半山亭簡陋招待所上下床鋪,早餐余下半個饅頭,先生不舍,說中午可吃,命我帶上,一生謹記。先生治學嚴謹,誨人不倦,隨先生習業數年,教我誨我無數,日積月累,不僅教給我做學問應該秉承的態度,更教會了我做人的基本原則。先生走了,其高尚樸實的人品,樂于奉獻的精神,甘于清貧的堅守,平易近人的態度,腳踏實地的作風,無時無刻不在激勵我、警示我、感召我。我榮幸成為他的學生,也立志當好他一輩子的學生,多年來我不論在何種工作崗位上從來不敢、也沒有忘記過先生的諄諄教誨,老老實實做人,扎扎實實做事,也才有了今天的一點小小的成績。
先生勤奮好學,追求完美,治學涉獵甚廣,術業專攻,學問極深,遠至三黃五帝、經史子集,無不通曉;近有現代科技、網絡技術,運用自如。易經八卦、陰陽五行、自然哲學、人文歷史,頗有心得;黃帝內經、傷寒雜病、內外婦兒、針灸推拿,無一不精。先生治學40 余年,著書30 余冊,論文200 多篇,獲得部省級以上成果近20 項。先生好學從不僵化,敢于和善于接受新生事物,尤其對新知識、新技術、新科技反應敏捷,接受能力超強,先生一生致力于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之專門研究,尤其對中醫診斷病證規范研究理解最深,研究最透。20世紀70年代便創造發明了中醫數字辨證機,開計算機中醫應用之先河;80年代建立中醫微機辨證模型,發明中醫臨床診療計算機軟件系統;90年代集中醫病證規范研究之大成,首創中醫病名診療術語國家標準,后成功研制開發了WF 文鋒-III 中醫(輔助)診療系統軟件,實現了中醫全病域計算機輔助診療,2001年通過專家鑒定,目前正廣泛運用于教學與臨床;2000年后首次提出了以證素為核心的辨證新體系,對以證素為核心的辨證體系的理論基礎、證素的科學依據、證素的定義、證素特征以及常見癥狀的量化等,進行了全面系統地闡述,并作為創新點寫進了由其主編的新世紀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規劃教材(即七版教材)《中醫診斷學》中。先生不斷追求,永無止境,善于學習,從不拘泥,納人善言,海涵百家。與先生討論學術,爭鳴觀點,既長學問,又長見識;既豐富思想,又更新觀念;既學到知識,又學到方法。90年代我作為先生課題研究團隊的主要參與者,在先生的指導下,1995年完成了博士學位論文,1996年獲湖南省衛生廳科技進步二等獎,1997年獲湖南省教委科技進步一等獎,1998年成為跨世紀學科學術帶頭人后備人選,1999年獲湖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等等。為先生的研究成果做了一些具體工作,這也是我作為先生的學生倍感幸慰和榮耀的。當然,自己的科研能力、科研水平也得到了全面的提高,知識結構得到了全面的調整,學術思想得到了極大的豐富,思維方式得到了普遍的更新。
我從來不是一個奢望很高的人,常常困惑于自己的悟性太差,境界太俗,見識太少,思想太落后,學業上不敢有更高的要求,生活上不敢有更多的乞求,政治上不敢有更大的追求。1992年9月師從先生門下攻讀博士學位,也從來沒有幻想過將來人生會出現“燦爛”的一頁,我所想到的我是一介書生,讀好書、做好學問是我的本份,況且,古人說過“百無一用是書生”,所以我連入黨追求都沒有去積極實現,是先生的第一堂課給了我啟示,給了我自信。先生給我講述了他幼年疾苦,童年不幸,少年遭遇,青年追求,始終堅持著自強不息,百折不撓的自信和勇氣,令我感動,令我自醒! 博士在讀期間,我努力學習,積極要求進步,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先生做學問從來都是一絲不茍,嚴謹治學,沒有半點馬虎;教書育人從來都是師德為先,率先垂范,為人師表。不論是在普通的教師崗位上,還是在大師級的學術巔峰,都能正直做人,公正處事。作為學校領導讓人敬威,作為學術權威被人尊敬,作為指導老師深受學生們愛戴! 我博士畢業后,留在湖南中醫學院(現為湖南中醫藥大學)中醫診斷學研究所工作,在先生的悉心指導下從事教學科研工作。先后首次提出了從調節肽及相關基因表達的角度探討冠心病(心絞痛)病證特點。從臨床和實驗指標闡述了冠心病的病機特點“虛-實-虛”動態發展變化的過程及“冠心病病機階段論”的新學說;從血液流變性與心病辨證關系的研究,提出血液流變學可作為心病臨床辨證客觀化的主要參考指標之一。并提示非僅血瘀證患者有血液的宏觀流變學的變化。氣虛證、血虛證的血液流變性指標亦有不同程度的改變,且心痛患者的血液流變性的變化比肺病、肝病的相對明顯,說明中醫學的“辨證論治”與“辨病治療”是從兩個不同的角度與病理層次研究“病”、“證”規律,體現了“共性”與“個性”的統一。先生很忙,常常要求我們不但要學習好、學術成就突出,還要加強政治學習,提高政治水平和綜合素質,先生只要有時間就和學生們在一起研究討論學習、工作和生活,每個周未我們都有固定的師生交流“沙龍”,并且每一次總結活動先生都要作全面的點評。先生教育我們,個人的奮斗一定要與國家和民族的利益緊緊聯系才有價值,才有意義,先生堅定的黨性、崇高的國家利益、偉大的民族精神,讓我徹底認識到了自己的不足與幼稚。從此,我明確了自己堅定的政治方向和學術追求。
先生做學問成就一代大師,先生當領導搞管理,同樣業績突出。先生的政治智慧和管理才能集中體現在20世紀80年代未到2002年擔任湖南中醫學院黨委書記10 余年,在先生的帶領下學院發展由小變大,由弱變強,成建制合并了當時的湖南科技大學,學院建設不論是教學科研,還是人文環境都在全國同行業處于領先地位。尤其是中醫診斷學科建設長期領跑全國,并成為主任委員單位。同時,學院的社會地位不斷提高,社會影響不斷擴大,1992年先生當選為“十四大”全國黨代表,學院的政治地位達到了最高峰。先生從一個普通的農家子弟成長為一名著名的中醫學家、中醫學術活動家、中醫教育家,最后成為一名黨的中高級干部,不是偶然的,是先生長期的黨性修養和人格魅力的體現。隨著自己年歲的增長,閱歷的豐富,越來越感受到了先生生前給我的精神動力,1998年我離開學院下基層任職前陪先生散步時,先生的一席話讓我受用至今,“惠勇,你此去基層,為任一方,一定要造福百姓,古人說了‘不為良醫,即為良相’!千萬要好自為之,處處小心啊!天大的事只能靠你自己了。”一席話語,語重心長,望著他慈父般的眼神,我止不住眼淚流了下來!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先生離開我們已經3年多了,但是哲人雖逝,風范長存。先生一生都致力于中醫藥事業的發展,中醫藥學術的研究,無論是學術上,還是精神上,都給我們留下了巨大的寶貴財富。他的逝世,是我國中醫藥事業發展的重大損失,是湖南中醫藥大學的重大損失,是我們成長成才的重大損失。今天,想著自己跟著先生學習、生活、工作的那些日子,讀著先生的著作書稿,先生慈祥的音容面貌浮現眼前。先生是我前進路上永不熄滅的指路燈,時刻照亮著我沿著前進的方向,不斷奮斗,不斷進取!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 先生雖然離開了我們,但他的精神永遠留在我們心中。今天,我們唯有在不同崗位上發奮圖強、銳意進取、勇于創新、腳踏實地努力工作,才能真正繼承他的遺志! 開創他未竟的事業! 告慰他在天的英靈!
謹以此文緬懷我的導師朱文鋒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