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獻平
(湖南中醫藥大學中醫診斷學研究所,湖南 長沙410007)
現代信息科學的迅速發展和世界醫學模式的快速轉變,給中醫學的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證是中醫特有的概念,是中醫理論和臨床研究的核心。開展證研究的目的在于揭示中醫辨證的規律、思維認識的特點及其科學內涵,有效提高中醫臨床診療水平。在近幾十年的研究過程中,研究者通過各種方法和方式進行了大量有關證的研究,如證的規范化研究、標準化研究,證本質研究等,取得了較多的成果,也發現了諸多的不足,為了深入研究辨證的規律和思維特點,有必要冷靜地思考和調整我們的一些研究思路及方法,筆者談談有關證研究的思路與發展趨勢。
病是對疾病全過程的特點與規律所作的概括與抽象。癥包括癥狀和體征,癥狀主指患者自己主觀體會到的痛苦或不適感;體征是指醫生或患者自己可以發現的客觀病理征象,但癥狀和體征并沒有嚴格的界限,通常統稱為癥狀。證候是證所表現的具有內在聯系的癥狀、體征,亦即證的外候,如表證的惡寒、發熱、頭痛、脈浮等。證是對疾病所處一定階段的病因、病位、病性以及病勢等所作的概括。證是對致病因素與機體反應性兩方面情況的綜合,是對疾病當前本質所作的結論。
對于這些與證相關的概念我們既要明確其內含與外延,還要弄清楚他們之間的相互關系。到目前為止,仍能在某些專著和文獻中見到對這些概念的模糊認識,如癥與證候,癥是患者的臨床信息,是患者病理狀況的外在反應,是一種紛繁復雜的現象,通過醫生望、聞、問、切獲得,是客觀存在而不需思考分析而得到的所有信息;而證候,雖然也指癥,但這個癥是有條件限制了的癥,是通過與證對應的分析思考而確定的,因而稱為證候。對證和證候而言,有的說證候就是證,即證為證候的簡稱,但嚴格地說,兩者是有區別的,證候是指證所表現的外候,而證是對證候的本質認識與概括,證包含了證候和證名。弄清楚這些概念有利于提高辨證的準確性和可重復性,否則會因概念的模糊不清造成病理信息資料的收集混亂,研究工作的不嚴謹,結果的不可靠。
證素即辨證的基本要素,亦是構成證的基本要素,是根據中醫理論而提煉出的具體診斷單元。
證素分為病位證素和病性證素兩類。朱文鋒教授[2]在建立辨證新體系時引入“證素”的概念,初步制訂了病位類證素約30 項,病性類證素約60 項,并闡述了他們的特點和意義。每一個證素都與其對應的癥狀相互關聯,證素與證素間有一定的組合規則和重疊涵蓋關系,而任一證素對應的所有癥狀中癥狀與癥狀之間也是相互關聯的[3-4]。
證素的辨識,是在中醫理論指導下,通過對證候的辨識,而對病變當前位置與性質等本質所作的判斷,將證素引入證的研究中,不僅保持了中醫學的特征,整合了各辨證方法,層次清晰,易于掌握,而且辨證要素規范通用,從而使臨床辨證結果準確一致,能夠重復,并避免了概念混淆、自相矛盾的弊端。由于任何復雜的“證”,都是由病位、病性等證素組合而成,因此準確判斷證素,便抓住了疾病當前的病理本質,并可執簡馭繁地把握靈活復雜、動態的證,有利于發揮中醫學的優勢,有利于證候和證名的規范化,有利于證研究的深入。
病證結合是中醫認識疾病本質的基本方法,診斷疾病可以有效地把握疾病全過程的根本矛盾,而辨析證候又能準確地把握疾病某一階段的病位與病性等主要矛盾。病證之間存在不可分割的聯系,因此,證的診斷離不開具體疾病的診斷,證的研究應采用病證結合的研究思路,這樣才能對疾病過程中各個發展階段的證候作出正確的診斷,才能將中醫的證候演變規律更清晰地凸現出來。
在病證結合研究中涉及到中西病名的問題,從目前狀況看,中醫病名已用得很少了,臨床診斷、論文著作、科研課題等,大部分都使用西醫病名,中醫病名被棄而不用,或僅稱屬中醫“××范疇”。在這里我們建議采用中醫病名,并強調重新認識中醫病名在中醫體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中醫病名和西醫病名由于所針對的都是疾病而存在相互關聯,然而認識論和方法學不同,所導出的病名體系必然不同。如在病性方面,中、西醫的概念基本不同,中醫的風寒濕熱、痰飲瘀血、陰陽虛實、勞癉痹厥、脹脫痿痛、癌瘤瘕、癰疽翳障等,西醫稱之為細菌、炎癥、變態反應、免疫紊亂、功能亢進、減退、衰竭等等,在病位方面,雖然中、西醫的解剖名稱基本相同,但中醫學的認識相對籠統而西醫學的概念以精細為特征,對疾病的診斷命名,西醫有病因、病理解剖、病理生理、功能、臨床綜合征等不同形式的診斷,并注意幾個方面的結合而作出完整診斷,病名限定清楚,但較復雜。中醫學病名則極為精當簡煉,不一定將每個病的病因、病性、病位等本質屬性概括無遺,但可通過辨證診斷使之得到補充。由于病名診斷與辨證診斷之間的這種互補性,使中醫學的病證診斷完整地融入中醫學理論體系并具有中醫之特色,因此使用中醫病名更有益于中醫學的發展,更有益于中醫學優勢的發揮。
4.1.1 信息 信息是自然界、人類社會以及人類思維活動中普遍存在的,泛指一切事物(包括物質的或精神的)運動的狀態及運動的方式。簡而言之,是事物存在和運動的狀態及其特征的反映[7]。
不同事物具有不同的運動狀態、特征和方式,因而產生不同的信息。通常,人們根據信息發生源的不同,將信息分為四大類:自然信息、生物信息、電子信息和社會信息。醫學信息則包括上述的四類信息,它們都是重要的資源,與材料、能源一起構成了現代社會發展的三大支柱。
信息的基本特征包括客觀性、抽象性、整體性(即系統性)、時效性、層次性、不完全性。其中信息的不完全性決定了信息的無限性。故信息的完全性只能是相對的,而其不完全性則是絕對的。這種觀點也符合辨證法的思想。
4.1.2 信息技術 信息技術是用于開發和利用信息資源的、被公認為改變社會整個形態的高新技術。包括感測技術、通信技術、計算機技術和控制技術。感測技術就是獲取信息的技術,通信技術就是傳遞信息的技術,計算機技術就是處理信息的技術,而控制技術就是利用信息的技術[8]。
信息技術的發展和利用,極大地提高了人類對信息進行處理、存貯和傳遞的能力和效率。信息技術也可理解為能夠擴展人的信息功能(即人同信息打交道的本領,包括提取和收集信息、處理信息、存貯信息、傳遞和產生信息的本領)的技術。它是在分析、探索與掌握人的各種信息功能的機制基礎上,運用信息科學提供的原理與方法以及各種技術,綜合出新的人工系統來延長、增強、補充與擴展人的信息器官的功能。
4.2.1 以實驗室為中心通過分析還原的方法來研究生命現象,難以揭示中醫證的本質和辨證規律 近幾十年來,受西醫研究模式影響,在實驗室中通過分析還原的方法,從器官、組織、細胞、亞細胞,甚至分子層次獲取實驗數據,并依據這些數據對機體及其病證的本質做出解釋。顯然這種方法對于西方醫學的發展曾經發揮過重要作用,也是一種公認的科學方法,甚至成為人們評判是否科學的一個“金標準”。但是隨著信息科學和復雜科學的進步與發展,人們開始全面地審視,并認識到這個“金標準”的局限性,提出了醫學研究應從實驗室走向臨床的新思路。實踐也證明,這種“金標準”對于具有宏觀、整體、綜合性和信息學特征的中醫學來說顯然是不完全適用的。況且世界生命科學發展趨勢提示生物學正在快速的轉變成一門信息處理的學科,即由實驗醫學轉向信息醫學。
4.2.2 中醫自身發展規律和特征決定其持續發展離不開信息和信息技術 幾千年來,中醫一直以整體、動態和辨證的思維方式認識生命與疾病的復雜現象,研究生命復雜現象的科學,具有信息醫學和狀態醫學的特征,這些特征屬性體現了中醫學與現代生命科學發展趨勢和研究目標的同質性。辨證論治是中醫學的特色和精華,它就是從認識和掌握人體功能狀態的變化規律角度,從整體上揭示人體生命活動的規律,形成了研究人體復雜體系的理論和治療方法,充分體現了中醫學術的科學性。但中醫辨證的普遍規律、思維認識特點至今還未被深刻揭示,其科學內涵尚未得以凸現和規范,從而嚴重影響辨證論治的傳授和繼承,制約了中醫診療水平的提高。信息技術的介入有助于解決制約中醫證研究的方法和技術的手段問題,同時也可解決長期困擾中醫藥“繼承與創新”發展問題。
中醫的證候是大量的信息集合,是復雜的巨系統。現代信息技術的介入拓寬了傳統“四診”的視野,進一步擴大了證候信息的數量,完善了證候信息的采集與處理能力,彌補了傳統的中醫主要依靠醫生個人的感受能力和智力來把握證候的不足,從而提高了中醫臨床辨證論治水平,為臨床提供大量的信息。
數據庫、數據挖掘和知識發現等現代信息處理技術在名老中醫學術經驗傳承研究中越來越顯示出良好的適應性和有效性。數據挖掘是知識發現的核心,數據挖掘技術的基本目標是從大量的數據中提取隱藏的、潛在的知識和信息。中醫辨證論治是“癥狀-疾病-證素-證名-組方”的連續過程,這一過程具有混沌、非線性的辨證思想。數據挖掘技術無疑是處理這種復雜數據體系的一種利器,中醫學術經驗代代相傳,辨證過程既具有跨時空性和個體性的雙重特性,同時又具有海量的數據與數據之間關聯的特性[5,6]。運用現代數據挖掘技術對歷代名醫的臨床診療經驗進行深層挖掘和深入探討,有利于全面分析與總結中醫辨證論治的規律,并且通過對其中復雜數據的關聯分析,有利于發現辨證論治的內在規律及其科學內涵。提煉出中醫臨床診療數據中蘊藏的新理論、新知識、新方法,實現中醫臨床經驗的有效傳承與創新。
[1]朱文鋒,袁肇凱.中醫診斷學[M].北京:人民衛生版社,2011:15.
[2]朱文鋒.證素辨證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8-20.
[3]朱文鋒.創立以證素為核心的辨證體系[J].湖南中醫學院學報,2004,24(6):38.
[4]朱文鋒,晏峻峰.證素辨證新體系的內容及科學意義[J].醫學與哲學,2005,26(1):69.
[5]朱文鋒,何軍鋒,晏峻峰,等.確定證素辨證權值的“雙層頻權剪叉”算法[J].中西醫結合學報,2007,5(6):610.
[6]晏峻峰,朱文鋒.粗糙集理論在中醫證素辨證研究中的應用[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06,12(2):90.
[7]李 科.醫學信息學[M].北京: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2005:1-11,143-155.
[8]梅龍寶.大學信息技術[M].北京: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2007: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