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愛良,王春榮,嚴暄暄
(1.湖南中醫藥大學,湖南 長沙410208;2.湖南中醫藥大學2009 級碩士研究生班,湖南 長沙410208)
《中醫診斷學》的辨證方法中,沒有談及奇恒之腑辨證,而奇恒之腑是屬于臧象學說的內容。我作為30年前全國中醫診斷學師資班的學員,首倡“奇恒之腑辨證”,值此“朱文鋒學術思想暨紀念全國中醫診斷學師資班30周年學術研討會”之際,為了完善臟腑辨證的內容,便于臨床應用,再論奇恒之腑辨證,以供同道參考。腦、髓、骨、脈、膽、女子胞(男子精室)為奇恒之腑,髓、骨在腎病辨證、脈在心病辨證、膽在六腑病辨證中已討論,故奇恒之腑辨證重在討論腦、胞宮、精室病辨證。
腦居顱內,上至顱囟,下至風府(督脈的第一個穴位,位于頸椎第一椎體上部),由髓匯集而成,“腦為髓海”(《靈樞·海論》),手足三陽經均在頭面交接,故頭為諸陽之會。腦主藏元神,統領五臟六腑,在體合經,在志為思,為靈機記性之所。
腦的生理功能有:主精神思維,“頭者,精明之腑”(《素問·脈要精微論》),清·王清任明確指出“靈機記性,不在心在腦(《醫林改錯》)”,腦與思維、記憶、言語有關;主感覺運動,視、聽、言、嗅等功能歸于腦;神、魂、魄、意、志五種不同神的表現歸于腦,又分屬于五臟,其中特別與心、肝、腎關系密切,尤以腎為最。
腦的病理以精神錯亂,躁動不安,舉止失常,妄動妄言,棄衣而走,踰垣上屋等變化為實證;以精神萎靡,思維遲鈍,頭暈目眩,耳鳴耳聾,記憶力下降等病理變化為虛證;聽覺失聰,視物不明,嗅覺不靈,感覺遲鈍等為常見癥狀。
腦病的病因:主要有稟賦不足,后天失養,勞倦過度,外感六淫,飲食不節,氣機不暢,痰濁內阻,瘀血阻滯,久病失治誤治,以及其它臟腑疾病的傳變,均可引起各種腦的病變。
腦病的常見證型:虛證有髓海虧虛、腦海氣虛、腦海陰虛等證;實證有熱毒攻腦、瘀阻腦絡、痰蒙腦竅、痰火攻腦、囊蟲侵腦等證[1-2]。
是指精髓不足,腦失于濡養所致的髓虛證。
【臨床表現】小兒生長發育遲緩,身材矮小,囟門遲閉,智力低下;成人早衰,健忘恍惚,神情呆鈍,耳鳴目眩,面色淡白,舌淡無華,脈細弱。
【證因分析】多因先天稟賦不足,后天失養,腦髓不充;或因勞神過度,耗傷精髓所致。
小兒腎精不足,不能主骨生髓充腦,不能化氣生血,長肌肉,則發育遲緩,身材矮小,囟門遲閉,智力低下;腦為精神所居之府,“上氣不足,腦為之不滿,耳為之苦鳴,頭為之苦傾,目為之眩”,腦之不滿可致耳鳴、目眩以及精神萎靡、健忘。
本證以生長發育遲緩、早衰等為辨證要點。
治宜補精充髓。方用河車大造丸加味(《醫方集解》,紫河車、黨參、熟地黃、杜仲、天冬、麥冬、龜板、茯苓、牛膝)。
是指氣虛所致腦海失養的證候。
【臨床表現】遇事易驚,膽怯恐懼,氣短神疲,舌質淡,苔薄白,脈弱。
【證因分析】本證多因體弱多病,脾氣虧虛或久病傷氣所致。
氣虛則氣短倦怠,體弱;氣不足以養腦,腦失所養,神無所依,故遇事易驚,膽怯恐懼,睡中易驚醒;舌淡,苔薄白,脈弱為氣虛之象。
本證以遇事易驚,膽怯恐懼和氣虛癥狀為辨證要點。
治宜益氣鎮驚,安神定志。方用安神定志丸(《醫學心悟》,茯苓、茯神、遠志、人參、石菖蒲、龍齒)。
是指心腎陰虛,君火上炎,陰虛內熱,熱擾神明所致的陰虧證。
【臨床表現】頭暈耳鳴,健忘,失眠,五心煩熱,口干少飲;舌質紅,少苔或無苔,脈細數。
【證因分析】本證多因素體陰虛,肝腎不足或久病傷陰所致。
腎陰不足,心腎不交,水火失于既濟,致心腎陰虛,擾熱腦神,則頭暈耳鳴,健忘,失眠;陰液不足,腦髓失養,相火妄動,故眩暈、耳鳴;口干少飲,舌質紅,少苔或無苔,脈細數均為陰虛火旺之象。
本證以頭暈、耳鳴、失眠和陰虛等為辨證要點。
治宜滋陰降火,養心安神。方用黃連阿膠湯或朱砂安神丸。
黃連阿膠湯(《傷寒論》,黃連、黃芩、芍藥、雞子黃、阿膠);朱砂安神丸(《蘭室秘藏》,黃連、生地黃、朱砂、當歸身、甘草)。
是指火熱毒邪犯腦所表現的證候。
【臨床表現】狂躁譫語、神識不清,或見心煩、失眠、發熱、面赤、舌紅或紅絳,脈數。
【證因分析】本證多因火熱之邪內侵,或過食辛辣刺激、溫補之品,久蘊化火,擾亂腦神所致。
火熱毒邪內熾,擾亂心神,神不守舍,輕則心煩、失眠,重則狂躁譫語、神識不清;火熱炎上,則發熱、面赤,舌紅絳;血熱運行加速,則脈數有力。
本證以狂躁譫語、神識不清和實熱證為辨證要點。
治宜瀉火解毒,鎮腦安神。方用癲狂合劑合大承氣湯。
癲狂合劑(1975年湖南中醫學院 《方劑學》教材,郴州精神病院方,鐵包金、木槿、白糖);大承氣湯(《傷寒論》,大黃,厚樸、枳實、芒硝)。
指瘀血犯頭,阻滯腦絡所致腦部的瘀血證。
【臨床表現】頭暈、頭痛經久不愈,痛如針刺,痛處固定,或健忘,失眠,或頭部外傷后昏不知人,面色晦暗,舌紫暗或有瘀斑瘀點,脈細澀。
【證因分析】本證多因頭部外傷,瘀血停積于腦內;或久痛入絡,瘀血內停,阻塞腦絡所致。
瘀血阻滯腦絡,不通則痛,故頭痛持續、痛如針刺、痛處固定;腦絡不通,氣血不得正常輸布,腦失所養,則頭暈不已;瘀血不去,新血不生,腦神失養,故有健忘,失眠等癥;外傷嚴重,腦神受損,則昏不知人;面色晦暗,舌紫暗有瘀斑瘀點,脈細澀等為瘀血內阻之征。
本證以頭痛、頭暈及瘀血癥狀為辨證要點。
治宜活血化瘀通絡。方用通竅活血湯(《醫林改錯》,赤芍、川芩、桃仁、紅花、麝香、老蔥、生姜、大棗、黃酒)。
是指寒痰蒙蔽腦竅,氣機逆亂,元神失控所表現的證。
【臨床表現】癲癇發作,發時雙眼半開半闔,神志昏憒,僵臥拘急,或顫動,抽搐時發時止,醒如常人,口吐涎沫,伴面色晦暗萎黃,手足清冷,呆木無知,不動不語;平日納差、神疲乏力,惡心泛嘔,胸悶咳痰,大便溏薄。舌質淡,苔白厚膩。脈沉細或沉遲。
【證因分析】多因癇病日久,頻繁發作,使正氣日衰,痰結不化,脾腎先后受損,一則氣血生化乏源,再則命火不足,氣化力薄,水寒上泛所致。
陽氣不足,命門火衰,故發病時面色晦暗萎黃,手足清冷;濕痰上壅,眼開啟無力,蒙蔽神明,故雙眼半開半闔,神志昏憒;血不養筋,虛風內煽,則僵臥拘急或顫動抽搐時發;口吐涎沫乃內伏痰濕壅盛隨氣逆而涌出;呆木無知是痰蒙腦神,神明失靈之象;舌質淡,苔白而厚膩,脈沉細遲,均屬陽虛寒痰內盛之征。
本證以神志昏憒,僵臥拘急或顫動抽搐,神呆和寒痰等陽虛證為辨證要點。
治宜豁痰開竅,熄風定驚。方用定癇丸或指迷茯苓丸。
定癇丸(《醫學心悟》,天麻、川貝母、姜半夏、茯苓、茯神、丹參、麥冬、陳皮、遠志、制膽南星、石菖蒲、全蝎、僵蠶、琥珀、朱砂);指迷茯苓丸(《全生指迷》,制半夏,茯苓、枳殼、風化樸硝、姜汁)。
是指痰熱(火)蒙蔽腦竅,氣機逆亂,元神失控所致的痰熱證。
【臨床表現】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牙關緊閉,面色潮紅、紫紅轉為青紫或蒼白,口唇發紺;兩目上視,四肢抽搐,口吐涎沫,或喉中痰鳴、或怪叫,打人毀物,胡言亂語,哭笑無常;平日情緒急躁,口苦咽干,便秘尿黃。舌質紅,苔黃膩,脈弦數或弦滑。
【證因分析】多因痰熱內阻,肝風內動,挾痰上竄;或氣血瘀阻,化熱生痰蒙蔽腦竅所致。
痰熱內阻,肝風內動,挾痰上竄,氣血逆亂,腦神失守,故突然昏仆,不省人事;陽氣受遏,或血行瘀阻,使清氣不得入,濁氣不得出,故面色潮紅或紫紅或青紫轉蒼白,口唇發紺;內風竄擾筋脈,故兩目上視,牙關緊閉,四肢抽搐,喉中痰鳴,口吐涎沫并發出怪聲等。舌質紅屬熱,苔黃膩為內蘊痰熱,脈弦滑為風痰內盛之征。
本證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口吐涎沫,怪叫聲和痰熱之象為辨證要點。
治宜開竅醒神,瀉熱滌痰熄風。方用黃連解毒湯合定癇丸。
黃連解毒湯(《外臺秘要》,黃連、黃苓、黃柏、枙子);定癇丸(《醫學心悟》,天麻、川貝母、姜半夏、茯苓、茯神、丹參、麥冬、陳皮、遠志、制膽南星、石菖蒲、全蝎、僵蠶、琥珀、朱砂)。
是指氣郁化火,郁火上炎擾亂清竅所致的證候。
【臨床表現】頭痛、目赤、耳鳴如潮,性情急躁易怒,喜嘆息,舌質紅,苔黃,脈弦數。
【證因分析】多因憤懣惱怒、憂思郁慮等情志刺激,氣郁日久,熱不疏泄,日久化火,則成腦郁化火,傷腦神,故性情急躁易怒;郁火上炎,擾亂清空,故見頭痛,耳鳴,目赤;舌質紅,苔黃,脈弦數為腦郁化火之征象。
本證以頭痛,耳鳴和舌脈火熱之象為辨證要點。
治宜疏腦解郁,清熱瀉火。方用丹梔逍遙散(《薛氏醫案》,牡丹皮、枙子、柴胡、當歸、白芍、白術、甘草、白茯苓、薄荷、生姜)。
是指囊蟲侵入腦室所表現的證。
【臨床表現】輕者記憶力、判斷力減退,精神疲憊,言語和動作遲緩,失眠、頭暈、頭脹;或精神抑郁,神情淡漠,少言寡語;或躁狂、喊叫、打人、罵人、出走、夢游,行為怪異;重者癲癇發作,或劇烈頭痛、嘔吐、甚則頸項強直、昏迷不醒,呼吸困難,猝死。
【證因分析】多因飲食不潔,囊蟲擾亂腦神所致。
囊蟲侵腦證致記憶力減退,動作遲緩,精神抑郁,神疲少言或躁狂或頭痛嘔吐等腦神被擾癥;顱內CT 或MRI 檢查,腦內確有囊蟲寄生,以及腦脊液囊蟲免疫試驗陽性。
輕者抑郁型治宜殺蟲醒腦,行氣解郁。方用布袋丸合逍遙散。
布袋丸(《補要袖珍小兒方論》,夜明砂、蕪荑、使君子、白茯苓、白術、人參、甘草、蘆薈);逍遙散(《和劑局方》,柴胡、當歸、白芍、白術、白茯苓、薄荷、生姜、甘草)。
躁狂型治宜殺蟲醒腦。方用八味檳榔丸合大承氣湯。
八味檳榔丸 (《中醫方劑學》,湖南中醫學院1975年教材,棗兒檳榔、煉雄黃、榧子肉、茜草根、生牡蠣、吳茱萸、蘇葉、木瓜);大承氣湯(《傷寒論》,大黃、厚樸、枳實、芒硝)。
重者治宜溫中行氣,醒腦開竅。方用蘇合香丸合化蟲丸。
蘇合香丸(《和劑局方》,蘇合香油、安息香、沉香、麝香、丁香、白術、青木香、烏犀角、香附子、朱砂、訶黎勒、白檀香、蓽菝、龍腦、熏陸香)。化蟲丸(《和劑局方》,鶴虱、檳榔、苦楝根皮、胡粉、使君子、芙荑、枯礬)。
精室,又名精臟、精宮、精房,乃男子之胞,奇恒之腑之一,故曰:“女子之胞,男子名為精室,乃血氣交會,化精成胎之所,最為緊要(《醫經精義》)。”位于大腸與膀胱之間,與任督相通,精室包括現代醫學解剖意義上的除睪丸以外的男性內生殖器,為生殖之精生化、貯藏之所、沖任二脈起源之始。
精室的生理功能有:儲藏精液,生育繁衍后代。
精室病的病因:主要有外感六淫邪氣,先天稟賦不足,情志、飲食所傷,勞倦過度,痰飲瘀血、外傷、手術等均可引起精室的各種病變。
精室病的病理變化:主要反映在精室主生殖之精、藏精、排精、種子功能的失調。其中以遺精、早泄、陽強、陽痿、精冷、不育等為精室病的常見癥。
精室病的常見證:虛證有精室虧虛、精室虛寒、精關不固等證;實證有精室血瘀、毒蘊精室、精室濕熱等證[4-5]。
是指腎精匱乏,精室失于濡養所表現的證候。
【臨床表現】精液稀少、無精、男子不育、性機能早衰等,常伴精神萎靡,乏力,性欲減退,腰膝酸軟,嗜睡倦怠,健忘等。舌質淡白無華,脈細弱。
【證因分析】多由先天不足,稟賦薄弱,或房勞過度,耗傷腎精;或久病、久虛、勞傷心脾,暗傷精血;或溫燥太過,灼傷陰精造成。
精為生長發育之根,精室虧虛,生殖之精乏源;精血同源,精虧則血少,血少則精少;氣不攝血,血不化精,則出現少精,無精;腎藏腎陰腎陽,主生殖,司作強,出伎巧,腎水虧損,不足以灌溉,則性欲減退;腰為腎府,腎精不足則腰膝酸軟;精血虧虛則不能上榮頭目,而至倦怠嗜睡,健忘乏力等癥。舌質淡白無華,脈細弱均為精血虧虛之征。
本證以精少、無精和精血虧虛等為辨證要點。
治以補腎填精。方用生髓育麟丹。生髓育麟丹(《辨證錄》,人參、山茱萸、熟地黃、桑椹、鹿茸、龜膠、魚鰾、菟絲子、山藥、當歸、麥冬、北五味、肉蓯蓉、紫河車、柏子仁、枸杞子)。
是指陽虛不能溫養精室所表現的證候。
【臨床表現】婚后不育,性欲減退、陽痿、早泄,精液稀薄清冷,或黏稠不化,四肢不溫,面色白,小便清長,大便溏薄,舌淡苔薄,脈沉弱。
【證因分析】多因素體陽虛或陰虛及陽,或寒邪太盛,腎陽被遏,或寒涼克伐,傷及腎陽,以及它臟陽虛,日久及腎,不能溫養腎精所致。
腎陽衰微,命門之火不足,精室失于溫煦,則精冷稀薄,性欲淡漠;四肢不溫,面色白,小便清長,大便溏薄,舌淡苔薄,脈沉弱均為虛寒之象。
本證以精冷稀薄、陽痿及虛寒等癥為辨證要點。
治宜溫補精室,暖精散寒。方用腎氣丸或贊育丹。
腎氣丸(《金匱要略》,熟地黃,山藥,山茱萸,澤瀉,茯苓,牡丹皮,桂枝,炮附子);贊育丹(《景岳全書》,熟地黃、白術、當歸、枸杞、杜仲、仙茅、巴戟肉、山茱萸、淫羊藿、肉蓯蓉、韭子、蛇床子、附子、肉桂)。
是指精失固藏所表現的證候。
【臨床表現】遺精、滑精、或精脫不禁,早泄、陽痿、不育等,伴口、咽干舌燥,小便黃濁短澀,舌質紅,苔黃,脈弦數;或形寒肢冷,面色淡白,神疲,便溏,夜尿頻多,舌質淡,脈沉弱;或頭暈耳鳴,腰膝酸軟,五心煩熱,舌紅少苔,脈細數。
【證因分析】多因心火旺,擾動腎之相火,則遺精、滑精等;也可因稟賦不足,先天之氣單薄,則易失精;或因五臟之病所致。
精貴固藏而忌妄泄,以藏泄有度為宜,精液得以藏泄有度,與腎氣封藏,精關固攝甚為重要。精之主宰在心,精之疏泄在肝,心神馳越而肝腎相火妄動,擾動精室,神明失守,封藏失職,精關約束無權,而致遺精滑泄;或臟腑功能減退,諸般虧損,亦可致精關失秘藏而早泄,神疲,舌質淡脈沉弱等為氣虛不固證。五心煩熱,舌紅,苔少,脈細數為陰虛火旺之征。
本證以遺精、滑精等癥為辨證要點。
氣虛不固者治宜固腎攝精。方用金鎖固精丸;陰虛火旺者治宜滋陰降火,方用知柏地黃丸合大補陰丸。
金鎖固精丸(《醫方集解》,莎苑蒺藜、芡實、蓮須、煅龍骨,煅牡蠣)。知柏地黃丸(《醫宗金鑒》,熟地黃、山茱萸、山藥、茯苓、知母、黃柏)。大補陰丸(《丹溪心法》,炒黃柏、炒知母、熟地黃、龜板、豬脊髓)。
是指精室精血瘀滯不暢所表現的證候。
【臨床表現】精少不育,射精障礙,精濁,血精,精液黏稠不化,癃閉等,常有少腹、會陰、睪丸刺痛或牽扯痛,舌質暗紅或有瘀斑,苔薄白,脈沉澀。
【證因分析】多因跌仆損傷,或手術失當,或勞傷筋脈,或情志抑郁,氣滯血瘀,或君相火旺,或久病阻絡均可致瘀血內生,精血瘀滯不暢,排泄障礙。
瘀血敗精阻塞于精室,射精障礙,故精少,精濁;或血瘀成塊阻塞于內而成血精,少腹、會陰、睪丸刺痛或牽扯痛;舌質暗紅或有瘀斑,脈沉澀都是瘀阻氣滯之象。
本證以射精障礙、精少、精濁或血精及血瘀等癥為辨證要點。
治宜活血化瘀,通精利竅。方用少腹逐瘀湯。少腹逐瘀湯(《醫林改錯》,小茴香、炒干姜、延胡索、沒藥、當歸、川芎、官桂、赤芍、蒲黃、五靈脂)。
是指濕熱火毒之邪蘊結精室所表現的證候。
【臨床表現】陽強、早泄、淋病、精濁、膿精,常伴會陰、小腹、睪丸、腰部脹滿或疼痛,小便色黃混濁,大便秘結,舌紅,苔黃,脈弦數。
【證因分析】多因下陰不潔,濕毒內侵;或外感諸邪乘虛而入化為熱毒;或貪戀情色,染受穢毒;或因嗜食酒肉肥甘厚膩,久釀成濕熱火毒,流注下焦,蘊結精室竅道而致。
本證以精濁、膿精、陰痛及火熱見癥為辨證要點。
治宜清熱解毒,化濕泄濁。方用龍膽瀉肝湯合五味消毒飲。
龍膽瀉肝湯(《醫宗金鑒》,龍膽草、黃芩、枙子、澤瀉、木通、車前子、當歸、柴胡、甘草、生地黃);五味消毒飲《醫宗金鑒》,金銀花、野菊花、紫花地丁、蒲公英、天葵子)。
是指濕熱之邪下注精室所表現的證候。
【臨床表現】陽痿、遺精、不育、陰腫、癃閉、尿濁、淋證等,常伴陰囊潮濕、下陰有灼熱感、尿黃便澀,舌質紅,苔黃黏膩,脈濡數。
【證因分析】多因嗜食辛辣刺激、醇酒肥甘、膏梁厚味;或寒濕郁久化熱,濕熱侵襲機體;或因射精不暢,積久成濁等皆可致濕熱蘊結精室。
過食辛辣厚味,釀濕生熱,濕熱不解,下注精室,濕熱阻精室,氣化不利,故見陽痿、遺精、不育、陰腫、尿濁等癥;尿黃,舌質紅,苔黃膩,脈濡數為內有濕熱之邪。
本證以遺精、尿濁、精濁、陰腫及內有濕熱為辨證要點。
治宜清熱利濕,泄濁益腎。方用萆薢分清飲合四妙湯、菟絲子丸加減。
萆薢分清飲(《丹溪心法》,川萆薢、烏藥、益智仁、石菖蒲、茯苓、甘草);四妙湯(《外科精要》,黃芪、當歸、銀花、甘草);菟絲子丸(《沈氏尊生書》,菟絲子、茯苓、山藥、蓮子肉、枸杞)。
胞宮位于小腹部,在膀胱之后,直腸之前,下口與陰道相連,又稱女子胞、子宮、子臟、血室等,是腎精貯藏之所,女性的內生殖器官,為奇恒之腑之一。胞宮通過其脈絡與心腎、沖任二脈關系密切。
胞宮(包含卵巢)的生理功能,主要體現在主持月經和孕育胎兒,泌泄白帶,潤澤陰部。
胞宮病的病因:主要由外感六淫,內傷七情,稟賦不足,飲食不節,氣機不暢,痰濁內阻,瘀血停滯,沖任失調,以及其它臟腑疾病的傳變引起胞宮的病變。
胞宮病的病理變化:主要反映在主持月經和孕育胎兒的功能失常,也就是胞宮藏與瀉相互平衡、相互轉化關系的失調。以月經失調、經閉、經行腹痛,帶下,妊娠少腹痛、墮胎、產后惡露不絕等為常見病癥。
胞宮病的常見證:實證有痰凝胞宮、瘀阻胞宮、寒凝胞宮、胞宮濕熱、胞宮濕滯等證;虛證有胞宮血虛、胞宮虛寒等證。
是指寒邪客于胞宮,氣血阻滯不通所致的寒證。
【臨床表現】小腹冷而絞痛,得熱則緩,經行不暢甚則凝滯不行,其色紫暗有塊;或產后腹痛,或胞衣不下,或惡露不絕,或陰冷,或宮寒不孕;畏寒肢冷,面青唇黯,舌質紫黯有瘀斑,苔薄白,脈沉遲或沉緊。
【證因分析】多因經前或行經期飲食生冷,冒雨受寒,涉水游泳等致寒邪客于胞宮。
寒凝胞宮,血得寒則凝,瘀阻作痛,故小腹冷而絞痛。血得熱則行,則凝滯稍減,疼痛緩解。血為寒凝,運行不暢,則經期延后、量少、色黯;寒邪客于胞中,寒性凝滯,故經行有血塊。寒為陰邪,易傷陽氣,陽不外達,故畏寒,四肢不溫;面青唇黯,舌質紫黯有瘀斑,苔薄白,脈沉遲或沉緊為內有寒邪的表現。
本證以小腹冷而絞痛,經行不暢,色黯有塊等實寒癥為辨證要點。
治宜溫宮散寒止痛,活血化瘀。方用溫經湯或少腹逐瘀湯。
溫經湯(《金匱要略》,吳茱萸、當歸、芍藥、川芎、人參、阿膠、牡丹皮、炙甘草、桂枝、麥冬、制半夏、生姜);少腹逐瘀湯(《醫林改錯》,小茴香、炒干姜、延胡、沒藥、當歸、川芎、官桂、赤芍、蒲黃、靈脂)。
是指胞脈氣血瘀阻、運行不暢所致的瘀血證。
【臨床表現】經前期少腹疼痛或針刺樣疼痛,夜間加重,或痛引腰骶、肛門,伴經行不暢,色紫黑成塊,或經行惡血下流,有如血崩之狀;或經遲、經閉,或不孕,癓瘕,舌紫黯,或有瘀斑瘀點,脈細澀。
【證因分析】多因腎氣虛、氣滯、血寒、或高空墜落,或閃挫受傷等使血行不暢阻滯胞宮。
情志內傷,肝氣郁結,阻滯經脈,血行受阻,氣聚血凝,積而成塊;或經行產后,血室正開,風寒侵襲,血脈凝滯不行;腎氣虛先天不足或后天受損,氣血運行受阻,故經行不暢色黯夾塊,邪氣與血相搏結,積聚成塊,瘀血阻宮,癥見少腹呈針刺樣疼痛,痛引腰骶肛門,夜間血行減慢,瘀阻更甚,故疼痛加重,重則經閉,或日久成癓瘕。舌有瘀斑,瘀點或紫黯、脈細澀,為內有瘀血之象。
本證以小腹刺痛,經行不暢,色黯成塊及血瘀等癥為辨證要點。
治宜行氣活血化瘀。方用少腹逐瘀湯或大黃庶蟲丸。
少腹逐瘀湯(《醫林改錯》,小茴香、炒干姜、延胡索、沒藥、當歸、川芎、官桂、赤芍、蒲黃、五靈脂);大黃庶蟲丸(《傷寒論》,熟大黃、土蟞蟲、水蛭、虻蟲、炒蠐螬、煅干漆、桃仁、炒苦杏仁、黃芩、生地黃、白芍、甘草)。
是指濕熱侵襲流注胞宮所致的濕熱證。
【臨床表現】小腹灼痛,月經先期量多質稠夾塊,帶下量多,色黃,黏稠穢臭,伴陰部瘙癢、糜爛,口甜黏膩,胸脘痞悶,嘔惡,納差,便溏不爽,或身熱不揚,或小便短赤,舌體胖大,色紅,苔黃膩,脈滑數。
【證因分析】多因外感濕熱,或產后感受濕熱,或嗜食辛辣,或氣候潮濕、久居濕地,濕留體內日久隨陽性體質化熱。
濕性趨下,易襲陰位,且重濁、黏滯,濕郁日久化熱,濕熱交蒸,則月經先期量多質稠,帶下量多,色黃,黏稠穢臭,伴陰部瘙癢、糜爛;濕熱與血相搏,沖任脈絡阻滯,瘀結不暢,滯于少腹,則小腹灼痛;濕性黏滯,纏綿難愈,故帶下日久不愈;濕阻氣機,氣滯血瘀,故經行多夾血塊。舌體胖大,色紅,苔黃膩,脈滑數為內有濕熱之象。
本證以月經先期量多,小腹灼痛,帶下量多色黃及濕熱等癥為辨證要點。
治宜清利胞宮濕熱。方用龍膽瀉肝湯。
龍膽瀉肝湯(《醫宗金鑒》,龍膽草、黃芩、枙子、澤瀉、木通、車前子、當歸、柴胡、甘草、生地黃)。
是指陽氣虧虛,脾失健運,濕聚成痰,壅滯胞宮,沖任不調所表現的證候。
【臨床表現】月經延后,經量或多或少,色淡質稀,或經閉不行,帶下量多,色白黏稠;或下腹結塊,時或作痛,按之柔軟;或婚久不孕。伴形體肥胖,胸脘痞悶,嘔惡痰多,口淡納呆,身體困重,倦怠嗜臥,便溏。舌質淡,苔白膩,脈滑或濡。
【證因分析】多由于素體陽虛,體胖痰多,痰阻胞脈,或恣食肥甘厚味。
陽虛則脾失健運,脾傷生濕,濕聚生痰,下注于胞宮,則帶下量多,色白質稠,或下腹結塊作痛;痰濕浸潤于胞宮,加之形體肥胖,內肉滿盛,遮隔子宮,故婚久不孕,不能受精成孕。胸悶,口淡納呆,體胖,便溏,舌白膩,脈滑或濡為內有痰濕之癥。本證多為本虛標實,脾虛為本,痰濕為標的虛實挾雜之證。
本證以月經后期,帶下量多和痰濕見癥為辨證要點。
治宜健脾益氣化痰。方用四君子湯合導痰湯。
四君子湯(《和劑局方》,人參、白術、茯苓、炙甘草);導痰湯(《濟生方》,制半夏、陳皮、茯苓、甘草、制南星、枳實)。
是指肝氣郁結致月經、情志改變所表現的證候。
【臨床表現】表現為月經先后無定期,經行少腹脹滿疼痛,伴情志抑郁,善太息,或煩躁,胸脅、乳房脹滿疼痛,走竄不定。舌淡苔薄白,脈弦。
【證因分析】本證多因精神刺激,情志不遂;病邪侵擾,阻遏肝脈;它臟腑病變影響,致肝氣郁結,失于疏泄條達,故見情志抑郁,喜太息,胸脅乳房脹痛,走竄不定;情志不暢,氣滯血瘀,故見月經前后無定期,經行腹痛;舌淡苔薄白,脈弦為情志郁結之征。
本證以月經先后無定期、情志抑郁及氣滯見癥為辨證要點。
治宜行氣解郁,方用逍遙散。逍遙散(《和劑局方》,柴胡、當歸、白芍、白術、白茯苓、薄荷、生姜、炙甘草)。
是指精血虧虛致胞宮失養所表現的血虛證。
【臨床表現】月經遲發、推后,月經量少色淡,或不孕,或早衰;伴面色、唇色淡白無華,舌質淡,苔白,脈細。
【證因分析】多因先天不足、后天失養,或房勞過度,生養過多,損傷精血,致胞脈空虛,故見月經遲發、推后,經少色淡,早衰,不孕;血、唇、舌淡無華,脈細為血虛之象。
本證以月經后期,量少及血虛等癥為辨證要點。
治宜補血填精,方用河車大造丸。河車大造丸(《醫方集解》引吳球方,紫河車、黨參、熟地黃、杜仲、天冬、麥冬、龜板、黃柏、茯苓、牛膝)。
是指腎陽虧虛,胞宮失于溫煦所表現的證候。
【臨床表現】畏寒肢涼,小腹隱痛,腰膝酸冷,喜溫喜按,月經延后;或量少色淡質稀,或帶下清稀,或不孕、流產,面白,舌淡苔白,脈沉弱。
【證因分析】多因稟賦不足,或久病傷陽,或房勞過度,耗損腎陽,致陰寒內盛,氣血生化不足,運行無力。
陽虛胞宮失于溫煦,則小腹不溫,綿綿作痛,喜溫喜按。陽虛腎氣不足,腰膝失養,故腰酸腿軟。腎為沖任之本,胞脈系于腎而絡于胞中,腎陽虛弱,虛寒內生,沖任、胞宮失煦,陰精不能化血,故月經延后量少色淡,甚則閉經。
本證以小腹隱痛、月經后期或量少色淡質稀和陽虛見癥為辨證要點。
治宜溫宮散寒,調補沖任。方用艾附暖宮丸。艾附暖宮丸(《仁齋直指》,艾葉、醋炙香附、吳茱萸、川芎、酒炒白芍、黃芪、當歸、續斷、地黃、肉桂)。
是指腎氣虧虛致經、帶、胎氣不固所表現的證候。
【臨床表現】胎動易滑,小產,或月經淋漓不盡,或帶下清稀量多,伴腰膝酸軟,神疲乏力,小便清長,夜尿頻多,舌淡,脈弱。
【證因分析】本證多因先天稟賦不足,或老年體弱,腎氣衰退;早婚、房勞過度,損傷腎氣。
久病勞損,耗傷腎氣,以致胎氣不固,胎動不安,小產;腎氣不足,沖任失約,則月經淋漓不盡;腎氣虧虛,帶脈失固,則帶下量多;神疲乏力,尿清長、舌淡、脈弱為氣虛不固之癥。
本證以經、帶、胎氣不固及氣虛等癥為辨證要點。
治宜健脾益腎,固攝胞胎,方用泰山磐石散。泰山磐石散(《景岳全書》,人參、黃芪、當歸、川續斷、黃芩、川芎、白芍、熟地黃、白術、炙甘草、砂仁、糯米)。
為了完善中醫診斷學臟腑辨證內容,建議加入“奇恒之腑辨證”一節以補充之。
[1]鄭東利,廉印玲,趙 衛.中醫對腦的重新認識[J].陜西中醫,1999,20(1):22.
[2]皮明均.中醫學概論[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1:33-34.
[3]戴自英.實用內科學[M].第八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6:382-385.
[4]王勁松,徐福松,曾慶琪.再說男子奇恒之腑精室[J].男科醫學,2005(5):8.
[5]夏智波.精室病證治療思路探討[J].光明中醫,2008,23(9):1 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