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清湖
(湖南中醫藥大學,湖南 長沙 410007)
2012年10月中旬,湖南中醫藥大學舉辦了“朱文鋒教授學術思想研討會暨全國中醫診斷學第一、二屆師資班30周年慶典大會”,緬懷這位在中醫診斷學領域做出卓越貢獻的著名學者。筆者有幸于2006年1月與朱文鋒教授合作在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了《現代中醫臨床診斷學》[1]一書,得有機會多次親聆朱老教誨。朱老淵博的學識涵養、嚴謹的治學態度給筆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過著作出版,也對其開放兼容的現代中醫臨床診斷學思維略有管窺,茲將淺識總結成文,藉表緬懷與思念。
《現代中醫臨床診斷學》內容全面系統,全書圍繞與診斷密切相關的內容分為診法篇、癥狀篇、辨證篇、疾病篇。診法篇主要介紹了病史的采集、整體診察與局部診察的技術與方法、病歷書寫要求、診斷思路與方法等,其中診察方法是根據臨床實際而采取中西醫技術并用,結合當前臨床實際,大膽吸收現代醫學的診斷技術與方法,做到中西并蓄,西為中用,如實地反映了現代中醫臨床對診斷的技術需求,使中醫的診斷盡量規范、客觀、量化。如除了傳統的望、聞、問、切四診方法外,還介紹了整體生命體征(體溫、血壓、脈搏、呼吸)的檢查。除傳統中醫診斷內容外,還增加了皮膚脊柱四肢診察的現代診斷內容。另外專章介紹了現代臨床常用的物理檢測(心電圖、超聲、X線、CT和內窺鏡檢查)等。辨證篇第四章的實驗研究述要,更是充分吸收最新中醫診斷的實驗研究成果予以介紹。在著作審稿、定稿過程中,朱教授多次強調,要充分吸收現代技術手段和研究成果,為我所用,促進中醫診斷學的不斷發展。中醫為體,西醫為用,這種學術創新在中醫診斷學領域是不多見的,充分反映了朱教授與時俱進、開放兼容的創新思維。
《現代中醫臨床診斷學》重視學術創新,出版后受到眾多專家讀者好評,其中很多內容充分吸納、體現了朱教授在中醫診斷學方面幾十年來的研究成果,比如強調辨病與辨證相結合,建立癥、病、證統一辨證體系[2],強調診斷要切合臨床需要,診斷學研究成果要服務于臨床。全書除首篇診法篇外,重點分癥狀篇、辨證篇、疾病篇,系統全面地介紹了當代中醫診斷學的研究進展和成果。癥狀篇具體介紹了50種常見主癥的鑒別診斷和常見癥狀計量辨證,其中第一主癥的鑒別按診斷方法、辨病思路、常見證治等項論述,使臨床工作者能從主癥入手,有機地進行詢問、檢查和辨病、辨證思考;辨證篇主要介紹臨床常見800種規范證的基本概念、內容,及辨病位與辨病性相結合的辨證思維新方法;疾病篇論述了610種疾病的診斷,每病按診斷依據、鑒別診斷、診斷思路、常見證治等項論述。這些內容都強調臨床實用性,方便臨床工作者查詢和使用。在癥、病、證結合辨證體系中,朱教授認為病證結合是中醫認識疾病本質的基本方法,診斷疾病可以有效地把握疾病全過程的根本矛盾,而辨析證候又能準確地把握疾病某一階段的病位與病性等主要矛盾,對病和證的分層認識,具有較強的互補性;兩者的關系猶如經緯縱橫交錯,使中醫對疾病本質的認識在病位的表里上下與臟腑經絡、病性的陰陽寒熱虛實以及病勢的進退深淺3方面達到三維統一。
朱教授特別重視辨證論治,認為辨證論治是整個診療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針對主癥治療具有應急、針對性強、實用性強的優點,但也反對不審病辨證而盲目進行對癥處理[3]。
朱教授長期致力于病證規范化、標準化研究,牽頭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 《中醫臨床診療術語》,為中醫診斷標準化、規范化研究做出了巨大貢獻。朱教授認為中醫診斷學內容一直比較混亂,缺乏權威性,沒有法律效應,給醫政管理、學術發展、對外交流、經驗成果的推廣等帶來困難。因此,中醫病證規范對中醫學術具有重大的影響,關系到科學性、實用性、法規性、時代性。凡是符合實際的、科學的規范,不僅具有重大的實踐價值和學術意義,并且一經頒行便具有法規性質。其中,“病”的規范研究包括病名的規范、疾病診斷標準與鑒別診斷、病種的分化、疾病分類等內容,“證”的規范研究包括證名的規范、辨證要素的統一、證的診斷標準、辨證體系的建立等。朱教授強調要揚長避短,發展并規范病名:首先應遵循繼承性原則,使用歷代沿用并能說明該病特征的病名;遵循特色性原則,中醫病名融入中醫學理論體系,可取西醫之長并受西醫之啟迪,根據臨床需要可作中西醫病名對照,對一些中西醫認識和理論相融匯的疾病,中醫以往確無恰當病名者,也可考慮使用西醫病名;遵循實用性原則,要符合臨床實際;遵循創新性原則,合理創立病名;遵循準確性原則,明確規定病名和定義,使病因、病位、病性等內涵和癥狀、演變等外延確切而不含糊,并與類病劃界清楚,以利鑒別診斷[4]。這些重要的學術觀點,均充分體現在《現代中醫臨床診斷學》的具體內容中,如疾病篇病名全部采用中西醫雙命名法,部分病名是新創病名,但無論病名還是證型,都是按照國標 《中醫臨床診療術語》規范選取,這樣就使著書內容達到了較高學術高度,具有學術權威性。
朱文鋒教授通過對前人辨證經驗的繼承與挖掘,在研究中醫辨證原理和辨證內容的基礎上,創立一種以證素為核心的辨證新體系——證素辨證,并對癥狀與證素之間的計量關系進行全面系統地研究,即明確每一癥狀在不同證素中的貢獻度[5]。《現代中醫臨床診斷學》癥狀篇第二章是常見癥狀計量辨證,介紹了包括病因、寒熱、汗、疼痛、不適、舌象、脈象及血、尿、糞等19種癥候的證素定量辨證內容,完整介紹了這一學術創新的研究成果。這一新體系揭示了辨證的普遍規律、實質與特點,可涵蓋以往諸種辨證方法的實質內容,更符合臨床辨證的思維原理,學習時容易掌握,臨床時便于操作,能靈活地辨別處理各種臨床證候,克服了以往古今諸法混用、概念欠確切、內容不完整,甚至相互矛盾、錯雜的弊端。
總之,《現代中醫臨床診斷學》內容系統全面,該書的特點是“現代、中醫、臨床、診斷”八個字,以現代臨床需求作為最基本的要求,不只言中醫傳統診斷的內容,中西并蓄,從臨床實用出發,少言理論,突出臨床的實際指導意義,以診斷為主,略及治療原則或要點。這些特色或亮點,也即朱文鋒教授現代中醫臨床思維特點的具體體現。朱文鋒教授的中醫診斷學思想和研究成果博大精深,值得我們深入挖掘,認真傳承,創新提高。
[1]朱文鋒,何清湖.現代中醫臨床診斷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
[2]朱文鋒.創立統一的辨證方法與體系[J].湖南中醫藥導報,2003,9(1):7-10.
[3]李勇華,鄒 亮.朱文鋒教授之癥病證和辨證規范化研究[J].中醫藥學刊,2006,24(7):1 206-1 208.
[4]朱文鋒,賀澤龍.論堅持中醫病名診斷的必要性[J].遼寧中醫雜志,2000,27(2):50-52.
[5]朱文鋒.創立以證素為核心的辨證新體系[J].湖南中醫學院學報,2004,26(4):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