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英,劉新春
(湖南農業大學 人文社會科學學院,湖南 長沙 410128)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發展,社區居民從“單位人”逐漸演變成“社區人”。居民除了學習、工作之外,在社區生活時間最長久、依賴性最強。社區的人口流動性愈加頻繁,社區思想政治教育對象既有傳承又有更新。
城市社區相對于農村及農村社區而言,是指位于城市的區域內,以非農產業活動為基礎;人口密度和規模較大、成員異質化程度較高、人口流動性頻繁;經濟活動繁榮;生活方式類別多樣;人際關系較松散,社會組織結構較復雜的共同體。
目前,城市社區的類型可以按照城市社區成員的構成歸類為純居民型社區、純單位型社區、混合型社區。
(1)純居民型社區:是在城市規劃建設初期按照所處區域劃分而形成的社區。居民居住久、彼此較為熟識,感情基礎好,具有較強的歸屬感。社區內基礎設施較齊備、機制運行較暢通,社區文化氛圍較濃厚。社區有較牢固的思想政治教育“硬件”和“軟件”基礎,居民參與社區建設的積極性較高。
(2)純單位型社區:單位社區一部分是從計劃經濟體制下的企業等單位的家屬院轉變而來,如長沙市芙蓉區韶光社區等;一部分由科研院所、大中專院校等事業單位組建而成,如長沙市芙蓉區濱湖社區、龍馬社區等。社區內居民一般都屬于某個單位的干部職工和家屬子弟。該類社區居民文化背景相近、彼此具有天然的認同感。
(3)混合型社區:混合型社區可以認為是既有商住房小區,又有門店商鋪;人員構成復雜:既有小區內購買住房的住戶,也有租住的流動人口。住戶來源分散,構成復雜,小區居民尤其是高層電梯房住戶間來往不多,關系不密切。但是就社區硬件環境來看,社區內各類設施齊全,生活區、工作活動區都進行了相應的劃分。
隨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城市社區的經濟活動愈加繁榮,社區居民的構成相比傳統模式既有傳承又有更新,社區成員較之前的計劃經濟體制下更加多樣化。人員流動性加大,外來務工人員增多,人口趨于老齡化都是較典型的新變化。按照戶口歸屬來看,區分有常住居民、外來長期居住人口、流動人口;按照是否從業來看,區分有從業居民、待業失業居民、退休居民;按照年齡段,區分有青少年兒童、中青年、老年居民等。
(1)人口密集流動更為頻繁隨著經濟全球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大量的農業人口和外來人口流動頻繁,流動人口和外來人口不僅為社會經濟建設創造了大量財富,同時也為創新社會管理和服務打開了新思路。流動人口(外來長期居住人口和暫住人口)應當看成城市社區思想政治教育對象最明顯的更新群體。有部分居民就在進行商業活動的社區居住地購買了房產落戶而成為了本地居民,如長沙市雨花區火焰社區,依托高橋大市場繁榮的經濟活動,一些商戶就地置業,大量外來人口成為了常住居民,原有的社區思想政治教育對象得到了更新。
(2)文化情感訴求更為注重正是由于人口的流動性導致外來人員對居住地社區更渴望有歸屬感,外來人口更愿意履行義務,追求合法權利,更渴望融入社區文化生活和享受文化氛圍,尤其對于高尚文化的訴求更為迫切。
(1)因人施教、求同存異城市社區思想政治教育應該因人施教,從差異中尋求同一。對于青少年,應強化責任教育,培養志愿者服務意識,社區應搭建志愿活動平臺,有利于青少年參與社區建設和服務;幫助青少年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對中年人,應搭建起文化生活平臺,幫助排解壓力,調控情緒。對老年人,特別是空巢老人,讓他們老有所養、老有所學、老有所樂;更加注重情感需求,從物質上、生活上、精神上和情感上關懷老年群體,從而發揮老年人在社區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獨特作用。對于婦女群體,應發揮她們細心、細膩的優勢,在社區活動中起到幫扶等人文關懷作用。對生活困難人員,應增強其生存的支持力;。
(2)創新社區思想政治教育路徑立足于社區特點,選擇和利用多樣化的思想政治教育途徑,開創有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不僅通過傳統的板報、櫥窗等宣傳載體,還要開展特色文化活動如小品、廣場舞、文藝演出等老百姓通俗易懂、喜聞樂見的活動進行宣傳教育,將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切實融入到文化活動中。
純單位型社區應充分發揮社區成員之間所擁有的“同質性”,即易于對問題達成一致的共同點;依靠單位中的管理人員憑借豐富的經驗在社區中愿意并善于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借助于社區成員的熟識狀況,及時相互溝通思想,確保思政工作順利有效開展;應借助單位載體,整合社區內區本資源,不斷強化居民的主人翁意識,調動其參與社區建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混合型社區由于硬件設施齊備,可以利用電腦網絡、公共電子顯示屏等媒體,創建點面結合、多路徑社區教育體系。如有一些商住樓盤成立了業主委員會,住戶之間利用互聯網的聊天工具Q Q群等創新了高層建筑住戶的鄰里關系,電腦網絡成為了社區住戶間增進情感、消除隔閡的有效載體,甚至起到了幫扶幫教的作用,極大地豐富了群眾的業余生活。該類社區可以由社區居委會牽頭,小區業主委員會積極參與協調,共同組織開展特色文化活動,為社區居民打造優良的人文環境,促進成員之間的交流,增強居民對社區的歸屬感。
思想政治教育在社區的廣泛實施,體現在居民群眾日常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在街道社區城市管理工作方面,城市社區內或多或少會有店外經營、亂貼牛皮癬等影響城市市容市貌的行為,社區管理部門應以勸導說服的思想教育為主,從而使被管理對象由排斥抱怨管理部門逐漸理解、支持、配合和積極參與社區管理工作。
社區文化建設應是社區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的組成部分,越來越多的城市社區逐步建立和健全了文化活動中心、文化廣場,吸引越來越多的社區居民參與社區文化活動,為打造社區文化品牌獻計獻策,營造積極健康、和諧的社區文化氛圍。
(3)建立健全高水平社區工作者隊伍推進社區工作的專業化和職業化將是今后我國社區工作發展的方向,必然要求建立職業化、專業化的社區工作者人才隊伍和專門的研究機構。通過公開招聘、民主選舉、競爭上崗、人才引進等方式,建立起一支知識化、職業化的社區工作者隊伍,全職或兼職承擔社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從社區居民中選聘年富力強,文化水平較高,具備服務意識和管理經驗的人員充實到社區居委會工作隊伍中來;選派街道、轄區單位干部到社區掛職;拓寬進人渠道,不拘一格引進高水平人才進社區,建立健全人才引進、競爭和提拔機制;保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薪酬福利,使他們有工作歸屬感,激發他們的工作熱情和活力。同時,應加強隊伍的業務培訓,社區工作者應持證上崗。建立健全社區志愿者隊伍,調動社區內成員主動參與社區建設和服務,積極開展自我服務,自我管理;立足社區長遠發展,將服務工作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機結合。
同時要積極開展社區發展的研究工作,科學的研究成果用以指導社區建設。各級黨委、政府應加強重視與支持,建立社區思想政治教育專門機構,納入黨群工作管理考核,切實把社區思想政治教育納入黨委、政府的重要工作議程。同時,各有關部門要積極履行各自的職責,相互配合支持社區教育工作的有效開展。
社區思想政治教育實現途徑的多樣化和高水平的社區教育者既能保證有利于實現單位、學校教育與社區思想政治教育的無縫對接,更有利于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
[1]張耀燦,鄭永廷.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2]朱廣榮,陳然然.依托社區建設思想政治教育新平臺—美國社區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8,(7).
[3]王磊.基于城市社區分類視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