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琴
消化性潰瘍是臨床上常見的慢性消化系統(tǒng)疾病,主要指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男性居多。消化性潰瘍的發(fā)病機制與胃酸及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密切相關,典型癥狀有周期性腹痛,可能伴有出血、穿孔或幽門梗阻等并發(fā)癥[1]。該病病程長,病情反復。近年來,由于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 工作壓力增大, 飲食不規(guī)律、酗酒等因素, 其發(fā)病率逐年增加。老年消化性潰瘍是一種特殊類型的消化性潰瘍,其發(fā)病機制和臨床特征與青年人有很大差別[2]。老年人的消化性潰瘍上腹痛不明顯,疼痛的規(guī)律性也不強,造成早期診斷、治療難度較大[3]。我院對2010年3月~2012年8月收住我院的62例老年消化性潰瘍患者進行治療分析,現報道如下。
1.1臨床資料本院2010年3月~2012年8月收住的老年消化性潰瘍患者62例。所有患者均結合胃鏡檢查和臨床癥狀確診為消化性潰瘍。其中十二指腸潰瘍患者25例,胃潰瘍患者34例,復合潰瘍患者3例。患者中男38例,女24例;年齡60~81歲,平均(67.8±2.5)歲;病程5~28 a,平均(13.2±3.2) a。既往有胃病史30例,有潰瘍病史22例,病史不清楚的10例;合并高血壓24例,合并冠心病15例,合并糖尿病10例,合并肺心病9例。具有典型的規(guī)律性上腹部疼痛者8例,具有食欲不振、反酸、脹氣、惡心等非典型癥狀者34例, 完全無癥狀者20例。合并嘔血、黑便等上消化道出血者21例,消化道穿孔者10例,幽門梗阻者3例。幽門螺桿菌陽性者12例。
1.2治療方法對12例幽門螺桿菌陽性的患者給予阿莫西林膠囊1.0 g,2次/d;奧美拉唑20 mg,2次/d;克拉霉素500 mg,1次/d,連續(xù)服用1周后,單獨服用奧美拉唑膠囊20 mg,1次/d,連服4周。總療程2~6周。對幽門螺桿菌陰性患者50例給予奧美拉唑20 mg,2次/d, 硫糖鋁1.0 g,4次/d, 總療程4~6周。
1.3療效評定依據《臨床疾病診斷依據治愈好轉標準》,對所有治療結束4周后的患者進行復查,并進行療效判定[4]。痊愈:患者治療后臨床主要癥狀消失,胃鏡顯示潰瘍愈合,大便潛血陰性;有效:患者治療后臨床主要癥狀基本消失,胃鏡顯示部分瘢痕形成,潰瘍進入愈合期,炎癥輕微,大便潛血轉陰;無效:患者臨床癥狀無好轉,胃鏡顯示潰瘍面無減小。總有效率=治愈+有效。
經過治療后,治愈出院者20例,治療有效者32例,無效10例,其中5并發(fā)消化道大出血,3例發(fā)生消化道穿孔,重度不典型增生2例均給予手術治療。2例死于失血性休克,1例死于感染性休克,1例合并心肌梗死死亡。
消化性潰瘍在臨床上屬于常見病、多發(fā)病, 病程較長、病情易反復, 很難治愈。老年人循環(huán)功能減退, 導致局部血液減少,引起胃黏膜屏障損害和營養(yǎng)作用降低[5],老年人的細胞更新慢, 導致黏膜損傷不易修復[4],并且老年人常合并其他器官疾病,治療更加困難。因此,正確認識老年性潰瘍的特點對有效防治有重要意義。對我院62例老年消化性潰瘍患者臨床資料分析結果顯示,老年患者具有以下幾個特點:①老年患者病史較長:老年胃、十二指腸潰瘍多有較長的潰瘍病史,本研究對象中最長病史達28 a。②臨床表現不典型:老年患者缺乏典型的周期性上腹痛的臨床表現, 部分老年人甚至無明顯的消化道癥狀, 為臨床診斷帶來困難[3]。③出血及穿孔率高:統(tǒng)計顯示我院老年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發(fā)生率高達19.4%,穿孔率達6.5%,位于并發(fā)癥之首。主要原因為老年患者的消化道黏膜存在不同程度的退行性變,黏膜層營養(yǎng)供應不足,屏障功能減弱。④病死率高:老年患者常合并其他系統(tǒng)器官疾病,且耐受力差,突發(fā)急腹癥常造成死亡。因此,老年消化性潰瘍患者治療時間應相應延長。對于內科保守治療無效者,應及時轉為手術治療,以降低死亡率。
參考文獻:
[1] 胡崗,文放桃,蔣啟梅,等.35例老年人消化性潰瘍臨床分析[J].貴陽醫(yī)學院學報, 2010,35(4):424-425.
[2] 曹佩銀.68例老年消化道潰瘍穿孔的診治體會[J].河南外科學雜志, 2010,16(5):82-83.
[3] 黃伶仙,趙貞春.老年人消化性潰瘍168例臨床分析[J].中國社區(qū)醫(yī)師(醫(yī)學專業(yè)半月刊), 2009,11(20):51.
[4] 王泓冰.老年消化性潰瘍110例臨床觀察[J].河南職工醫(yī)學院學報, 2010,22(4):440-441.
[5] 李應蓮,錢玲.老年消化性潰瘍90例臨床分析[J].中國醫(yī)學創(chuàng)新, 2010,07(24):68.
[6] 熱西旦·艾買爾.237例消化性潰瘍患者臨床療效的比較[J].中國傷殘醫(yī)學, 2012,20(4):7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