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建武,鄭曉陽,魏月輝
腹部手術切口術后裂開是外科較常見的術后并發癥,其發生率為1%~3%,常見于老齡患者、腹部手術切口較長的患者、營養不良及體弱多病等患者。若處理不當,常給患者帶來肉體、精神的痛苦,甚至加重精神負擔。作者自2006~2011年收治腹部手術患者105例,采用了內減張方法縫合切口,對防止術后切口裂開取得了明顯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本組105例,均采取縱行腹直肌切口。其中男68例,女37例,平均年齡56.3歲。胃癌19例,胃、十二指腸潰瘍17例,肝膽管結石16例,外傷探查13例,腸梗阻12例,肝癌11例,大腸癌9例,胃腸良性腫瘤4例,胰頭癌4例。合并不同程度的低蛋白血癥和貧血癥狀75例,合并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16例,糖尿病11例,肝功能不全6例,心肌缺血8例,中量以上腹水7例,均經術前對癥治療后行手術治療。
1.2麻醉方式所有手術均在全麻下進行,以便關閉腹腔時腹肌處于松弛狀態。避免過早停藥,以致麻醉過淺,引起患者躁動而關腹困難[1]。
1.3內減張縫合方法先使用4號縫線連續外翻關閉腹膜后,用生理鹽水和碘伏(3∶1)混合沖洗切口。由助手用血管鉗將腹直肌前鞘等堅韌組織拉向切口,防止其向內縮進。中(或大)圓針雙7號絲線(或10號絲線)距切緣3 cm處進針,垂直穿過腹直肌前鞘、腹直肌、腹直肌后鞘,在腹膜與腹直肌后鞘間向切緣方向出針。在切口對側平行部位自腹膜外進針,穿過對應組織后在腹直肌前鞘外出針。間距4~5 cm縫合1針,在收緊縫線時,可適當上提,打4~5個結,以便能夠牢固,確實起到減張作用。再依次將腹直肌前鞘和腱劃間斷對邊縫合,不縫肌肉,針距1 cm,邊距應保持在l cm以上,避免距切緣太近而過早脫落,常規縫合皮下及皮膚。
1.4術后治療術后給予抗感染及其他對癥治療,在液體中加入維生素C 0.5~1 g/d,連續使用1周。
本組105例均無切口裂開。其中切口感染5例,占4.7%;脂肪液化2例,占1.9%。經換藥全部愈合。
腹部切口裂開是全身營養狀況不良及局部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2],多發生在術后5~14 d,應特別重視術后第4天。第4天需全面檢查患者,特別要仔細檢查切口,如有感染征像,除加強抗生素治療外,必要時及早作局部引流。有資料顯示,腹部手術后切口裂開的發病率為3.9%,由于部分裂開隱匿,實際發生率可能高于文獻報道[3]。近年來,隨著手術切口縫合技術的改善和縫合材料的更新,其發生率逐漸下降。男性腹壁較緊張,又以腹式呼吸為主,對手術后并發的腹脹耐受力較差;女性,尤其是經產婦,腹壁較松弛,且以胸式呼吸為主,對腹脹有一定的耐受力,因此,男性患者的腹部手術切口裂開比女性高2~5倍。老年患者腹部肌肉萎縮,腹壁薄,抗張力強度低,在腹壓增高時易發生切口裂開[4]。一些腹部巨大腫瘤和外傷探查病人,手術切口較長,也容易發生切口裂開。各種慢性疾病及惡性腫瘤長期消耗導致營養不良的患者更易發生切口裂開[5]。橫行切口由于受力的方向不同,其裂開較縱行切口少見。另一方面手術時操作粗暴、縫合不當、死腔殘存,線結松脫、異物存留,致局部供血差、區域組織缺氧,均可導致切口愈合障礙。
引起切口裂開的因素雖然較多,但手術技術操作一環非常重要,要準、柔、牢。內減張縫合預防切口裂開的原因:術后7 d內切口幾乎全憑減張縫線在支持張力強度愈合,2周基本愈合,6周傷口強度可達正常健康組織的50%,在愈合過程中,切緣0.30~0.75 cm以內為生化活動活躍區,主要指膠原溶解、基質降解。因此,縫合進針處必須超過此范圍,否則縫線將切割組織,對切口不產生支持作用,且縫線容易早期脫落。內減張縫合和間斷縫合的操作區均距離切緣1 cm外,且能減少切口的張力,使創緣組織在無張力狀態下獲得充分的血供而迅速愈合,由于內減張縫合穿過了較厚的堅韌組織,為切口愈合恢復提供了足夠的韌性,從而降低了切口裂開的幾率。
在此需要一提的是對于患者術后咳嗽的處理,由于此時病人往往不能口服用藥,目前靜脈止咳藥很少,我們常用舌下含化復方甘草片,療效很好。另外維生素 C對纖維增生和細胞吞噬作用來說是必需因素,在膠原合成中是必要的輔助因素,維生素C缺乏者成纖維細胞內的脯氨酸不能羥基化,膠原合成減少,影響傷口愈合,所以術后補充維生素C 1周。
總之,內減張縫合為腹部切口愈合提供了足夠的韌性,能有效預防腹部手術切口裂開,減輕患者的痛苦,縮短住院時間。
參考文獻:
[1] 吐爾遜太.腹部切口裂開35例分析[J].中外醫學研究,2011,9(8):84.
[2] 張義才,潘銓.腹部切口裂開的防止分析[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00,20(3):163-164.
[3] 吳在德.外科學[M].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160.
[4] 勞景茂,何文海.腹部手術切口裂開原因分析與預防[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09,8(2):25-26.
[5] 白衛云.腹部切口裂開18例分析[J].中國現代醫生,2008,46(23):13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