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言言,米安然,李 俊,史林娟,潘 娟,趙毅飛,呂姝焱
隨著我國社會的發展,對醫療衛生事業有更高的要求,在醫療技術水平提高的前提下,更要關注醫療服務對象的心理學和社會學特征,加強醫療服務的全方位發展,改善醫患關系。其中醫療糾紛增多是醫患關系的主要問題,是當今社會各個階層熱議的話題之一。對醫療糾紛特點、成因、研究方法、應對措施的研究旨在多方位深層次分析,探討新的歷史時期的醫療糾紛問題。
醫學行動涉及兩類當事人即醫學團體和社會,這兩群人之間多方面的關系是醫患關系的主要內容。醫學具有社會性,不僅有治療康復作用,更具有康復后調整適應環境的作用。所以現代醫患關系不是一種完全意義上的商品交換關系,仍保留著道德與誠信關系,即情感關系。同時,醫患雙方在治療過程中常常要簽訂各種各樣的合同及同意書以明確雙方的責任,避免不必要的糾紛,這又使醫患關系具有現代商務交往中的契約關系。另外,生存消費是關系到消費者生死的問題,因此不能把醫療服務排除在生活消費之外,醫患關系又是一種契約關系[1-2]。醫患關系的多樣性使得在其中表現比較敏感和突出的醫療糾紛復雜多樣。首先,糾紛主體有明確性與非對等性,其次,醫療糾紛表現為易發性和多樣化,最后是其主觀性與社會性[3-4]。醫患關系的特殊性和醫療糾紛的獨特性使得我們在處理醫療糾紛中應當考慮更多的因素。
2.1醫療糾紛的醫方因素醫患溝通、醫生技術水平及醫護人員的法律意識是醫療糾紛發生中醫方的常見原因。其中溝通不暢和技術原因在醫療糾紛中占主要比例。槐燕莉[5]的研究認為,醫療工作中服務質量主要是醫患溝通所致的醫療糾紛在所有原因中占首位。現代醫學模式強調醫護人員應重視病人的社會性特征,關注“病”的同時更關注患病的“人”,重視溝通、善于溝通,加強溝通的自覺性、主動性、技巧性,降低醫療糾紛發生的潛在風險[6]。醫護人員的技術水平與診療效果息息相關,其業務技能、水平參差不齊從而導致醫療事故發生,引起糾紛的可能性較高。提高醫務人員自身的業務水平,規范化治療,對于治療中出現的并發癥和可能出現的意外情況要有預見性,從技術層面減少醫療糾紛發生[7-8]。醫務人員由于沉重的崗位負擔,很少有時問、精力學習法律知識,法律知識的缺乏和法律意識淡薄,不僅造成許多醫療糾紛,而且許多糾紛因醫療單位缺乏證據或證據有瑕疵而敗訴[9]。
2.2醫療糾紛的社會因素醫療糾紛的發生與社會的醫療保障體系、法律制度、媒體宣傳等因素有關。我國目前社會醫療保險在報銷的范圍和標準上只能滿足大多數人最基本醫療需求,另外,在制度設計以及報銷程序上還存在一些問題,這往往會導致患者產生負面情緒。媒體的宣傳對醫療糾紛的影響是雙向的,正面的宣傳可以規范醫療行為,減少醫療糾紛案件的發生。而負面的、包含 “炒作”等現象的宣傳報道,反而會加深醫患雙方的矛盾[10]
2.3醫療糾紛中的患方因素主要表現為期望值過高,對醫學未知性不了解。患方因素在糾紛原因中所占比例較低,認為是醫療糾紛中的的次要因素。
我國關于醫療糾紛問題的宏觀研究較多,分散定性研究多,多數采用理論研究[11-12],研究過程和結果多數屬于醫學軟科學性質。在少數的調查研究中,選擇的對象均屬醫院在職人員或者發生醫療糾紛的醫院內在職人員。
醫療糾紛不同于其他的民事糾紛。在我國醫療糾紛的解決機制通常有3種:和解機制、行政調節機制和訴訟機制[13-15]。我國有關醫療糾紛法律條文相對不夠獨立,實施程序相對薄弱,故首要選擇的是行政調解和雙方協商[11]。隨著我國法制化進程加快,在醫療糾紛的處理方式、處理程序上逐漸進入法制化,根據《醫療事故處理條例》、《侵權責任法》、《醫院投訴管理辦法》 等法律法規的規定和要求, 結合各醫療機構的實際情況,制定醫院內部的《醫療糾紛防范與處置辦法》,進一步規范醫療糾紛處理程序。醫護人員應積極學習和掌握法律知識和衛生法學知識,全面提高自身素質,才能減少醫療糾紛,維護醫院的聲譽,保護醫護人員和患者的合法權益。
醫療糾紛的研究對象側重于糾紛發生的現實主體即醫患雙方,其中,醫護人員是醫療糾紛的主體之一,也是醫療糾紛發生中的現實主體。醫學生作為未來醫療衛生事業的繼承者,也承擔了減少醫療糾紛的重要責任,對其進行醫療糾紛認知的研究,盡可能減少他們在工作崗位上發生醫療糾紛的可能性。故對醫療糾紛的研究,從研究內容上可以進行在校醫學生對醫療糾紛認知研究,同時對他們進行醫療糾紛相關法律知識的宣傳,以減少其在工作中發生醫療糾紛。縱觀醫療糾紛的研究多數為理論研究,研究過程和結果屬于醫學軟科學性質。在研究方法上,提出采取現況調查和前瞻性研究,此類研究在研究結果和研究方法上具有定量的性質,重復性和可操作性更強,為醫療糾紛的研究方法提供借鑒。
參考文獻:
[1] 邱杰.醫患關系的三種表現形式[J].醫學社會學,2009,30(1):23-25.
[2] 鄭大喜.構建和諧醫患關系的多維思考[J].中華醫院管理雜志,2006,22(7):492-494.
[3] 李麗潔.我國醫療糾紛化解機制多元化構建研究[J].醫學與社會,2012(25)9:39-42.
[4] 禹竹蕊.醫患糾紛的行政干預研究[J].前沿,2011,21:144-147.
[5] 邱毅.談醫療糾紛的成因及預防策略[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3,26(1):131-132.
[6] 顏婕.轉型期醫患關系緊張根源分析與對策分析[J].中國醫院管理,2010,30(11):87-88.
[7] 杜倩,王 峰,李洋,等.醫療糾紛影響因素研究一基于患者認知的角度[J].中國衛生產業,2012,9(10):160-161.
[8] 馬競波.淺談醫療糾紛的成因及預防策略[J]. 中華全科醫學,2012,10 (6):911-912.
[9] 楊平.法律視覺下的醫患關系[J].中國醫院管理,2003,(5):59-60.
[10] 高健,李恩昌,王曉燕,等.醫患關系現狀的媒體因素及對策研究[J].中國醫學倫理學,2009,22(4):18-19.
[11] 王國才,李莉,張洪文.大慶市79起醫療糾紛的處理及思考[J].中國醫院管理,2000,20(5):42-43.
[12] 甘寧, 虞濤, 陳尉華,等.醫患認知差異與醫療糾紛成因分析[J].衛生事業管理,2011,10(8):1023-1025.
[13] 李麗潔.我國醫療糾紛化解機制多元化構建研究[J].醫學與社會,2012,25(9):39-42.
[14] 石彬彬.淺議引入醫事仲裁機制化解醫患糾紛[J].經濟研究導刊,2011,(27):107-109.
[15] 崔志紅.醫療糾紛的防范與處理體會[J].臨床合理用藥,2013,6(1):16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