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平
體位對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手術視野的顯露極為重要,我院2011年1月~2012年7月180例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均采用頭高15°左側傾斜15°~20°,在氣管插管全身麻醉下施術。現就其操作方法和臨床應用分析如下。
1.1臨床資料本組180例患者,男61例,女119例,年齡31~79歲,年均54歲,男女比例1∶2,發病時間1~10 a。慢性無癥狀結石性膽囊炎176例,急性膽囊炎發作時間72 h以內3例,慢性結石性膽囊炎急性發作1例。合并心腦血管疾病15例,合并糖尿病6例,有下腹部手術史者5例。
1.2手術方法術前準備:常規給予術區備皮、導尿、留置胃管。麻醉方法:均采用氣管插管全身麻醉,術中應用平衡鹽溶液500~1 000 mL進行擴容,常規吸氧,心電監護儀動態觀察生命體征變化。體位與顯露:患者理想體位在腹腔鏡膽囊切除術中極為重要,有利于手術入路及術野顯露,180例手術全部采用四孔法建立人工氣腹及手術入路,取頭高15°,左側傾斜15°~20°,第一助手使用吸引棒向左下推開胃竇部、十二指腸、橫結腸、大網膜等組織,保持膽囊三角自然平整,有一定的張力,以利于術者以電鉤或電分離鉗對膽囊三角及膽囊床的精細解剖。使膽囊三角顯露清楚,易辨認出膽總管,左、右肝管,膽囊管,膽囊動脈等重要結構,預防膽道損傷及其他副損傷,保證手術順利完成。
1.3手術方法①四孔法建立人工氣腹及手術入路后,第一助手以吸引棒協助術者充分顯露膽囊三角,暴露肝外膽管的解剖關系,術者左手以無損傷抓鉗夾持哈氏袋,右手以電鉤或電分離鉗精細解剖膽囊三角,施放鈦夾后剪斷膽囊管及膽囊動脈,然后第一助手以吸引棒輕抵肝臟,術者迅速將膽囊切除,標本從主操作孔取出,術者以電凝棒自上而下電灼膽囊床創面,檢查有無膽漏及膽囊動脈出血,再次確認膽囊管殘端及膽囊動脈閉合是否可靠。②術中如果發現膽囊積液張力過大,可先行于膽囊底部穿刺減壓,盡量吸凈膽汁,以便夾持及牽引膽囊,減少膽汁污染腹腔機會。③遇膽囊萎縮、膽囊頸部結石嵌頓、亞急性膽囊炎、膽囊三角黏連致密、間隙不清等情況時,最好采取逆行切除膽囊或行膽囊大部切除術,必要時中轉開腹手術,以免造成肝門部嚴重損傷。④預防膽囊管結石殘留。對多發、細小結石、白膽汁、膽囊管增粗等情況,應先于膽囊管根部結扎膽囊管,再部分橫斷膽囊管,觀察流出的膽汁性質,取凈結石。⑤一般不需放置引流管。在炎癥重、滲出多、出血、膽漏及膽囊大部切除術時需于肝下放置引流管,以便于術后觀察。
1.4術后體位管理麻醉清醒后采取半臥位,6 h后改自由體位,鼓勵患者早期下床活動,一般12 h后即可進流質低脂飲食。
本組180例病人頭高臀低左側傾斜15°~20°位時因重力作用,胃竇部、十二指腸、橫結腸、大網膜等組織自動偏離膽囊三角,因而膽囊三角一般顯露較好,配合吸引棒作用,手術空間極佳,顯露好。除2例患者因為膽囊三角黏連重無間隙,1例患者因為膽管損傷出現漏膽,1例患者因為膽囊動脈出血中轉開腹外,余者均在氣管插管全身麻醉下完成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平均手術時間40 min,無1例死亡。
頭高臀低左側傾斜15°~20°位可保證絕大部分病例順利完成手術,減少心臟血液動力學改變及術后雙下肢靜脈血栓形成的風險,減輕了心臟負荷,對心功能影響較小,因體位改變原因引起的心動過緩,血壓降低的可能性減小,最大限度地保障了重要臟器的血液供應和手術的安全性。頭高臀低左側傾斜15°~20°位因重力作用膈肌下降,降低了肺通氣阻力,患者無呼吸運動受限,供氧不足的潛在危險。頭高臀低左側傾斜15°~20°位因重力作用,胃竇部、十二指腸、橫結腸、大網膜等組織自動偏離膽囊三角,一助將上述組織輕壓即可提供良好的術野顯露,使困難膽囊切除時解剖更清晰,手術更安全可靠,非常有利于膽囊三角的精細解剖處理,使各重要結構顯露清楚,容易辨認,發生膽管損傷的可能性減少。本組180例病人中僅1例出現膽管損傷,1例膽囊動脈損傷且于術中及時發現后中轉開腹,修補后于肝下放置腹腔引流后痊愈,中轉開腹率2.2%。頭高臀低左側傾斜15°~20°位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利用重力作用可充分顯露膽囊三角,減輕了心臟負荷,降低了肺通氣阻力,有效地預防了膽管損傷、出血,減少了中轉開腹率,擴大了手術適應證,值得廣大有經驗的腹腔鏡外科醫生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