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龍吉澤
城鎮化從狹義上講,一般是指人口城市化,是指城市數量的增加和城市規模的擴大,人口在一定時期內向城市聚集的過程。其實質含義是,人類進入工業社會時代,社會經濟發展導致農業活動的比重逐漸下降、非農業活動的比重逐步上升,與這種經濟結構的變動相適應,出現了鄉村人口逐漸降低,城鎮人口比重穩步上升,居民點的物質面貌和人民的生活方式逐漸向城鎮性質轉化和強化的過程。城鎮化水平是衡量一個國家和一個地區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通常以城鎮常住人口占該地區常住總人口的比重來衡量。城鎮人口的實質內涵是居住在城市或集鎮地域范圍之內,享受城鎮服務設施,以從事二三產業為主的特定人群,它既包括城鎮中的非農業人口,又包括在城鎮從事非農產業或城郊農業的農業人口,其中一部分是長期居住在城鎮,但人戶分離的流動人口。據有關資料表明,城鎮人口每提高一個百分點,GDP增長1.5個百分點;城鎮化率每遞增1%,經濟就增長1.2%。
目前,我國在“城市”和“城鎮”的使用上比較混亂:“城市”的狹義理解只含市不含鎮,廣義理解又包含建制鎮;“城鎮”的狹義理解含市和建制鎮,廣義理解還包含集鎮。對“城市”應作廣義理解,因為《城市規劃法》明確:“本法所指的城市,是指國家按行政建制設立的直轄市、市、鎮”。由于對城市和城鎮概念的混淆,所以出現了“城市化”和“城鎮化”兩種說法,其實在英文中是一個詞。因此我們在理解這兩個概念的時候,不能把“城市化”片面理解為主要發展現有大中城市,也不能把“城鎮化”片面理解為重點發展小城鎮,這都是對“城市化”或“城鎮化”本意的扭曲。
國家統計局規定,城鎮化率=城鎮人口/總人口(均按常住人口計算,不是戶籍人口)。此公式可以看出,城鎮化率不是以戶口性質計算,而是以常住人口計算。一份由中國社科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發布的報告稱,從國際經驗看,判斷一個國家或地區是否已經進入城市型社會,城鎮人口標準是最為重要的核心標準。城市型社會發展等級劃分是:人口城鎮化率在51%~60%之間,為初級城市型社會;人口城鎮化率在61%~75%之間,為中級城市型社會;人口城鎮化率在76%~90%之間,為高級城市型社會;人口城鎮化率大于90%,為完全城市型社會。國外城鎮化率:至1998年,世界平均水平為46%,低收入國家為30%,中等收入國家為65%,高收入國家為77%,目前發達國家城鎮化率為7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