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 顥
(河海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江蘇南京210000)
在2012年中央經濟會議上,明確城鎮化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歷史任務,將成為未來我國的經濟熱點,而城鎮化發展中農民增收致富是關鍵。城鎮化是一個動態的概念,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其內涵也在不斷地發生變化,但其本質功能是聚集和擴散。城鎮化是指農村人口不斷向城鎮轉移,第二、三產業不斷向城鎮聚集,引起城鎮數量增加、規模擴大的歷史過程。城鎮化不僅是城鎮人口數量和用地規模擴大的過程,同時,也包含了經濟社會的結構、功能的轉變。實現城鄉一體化和城鄉文明的相互滲透是我國城鎮化發展的目標。
對于經濟總量居全國省會城市第2、人均生產總值邁入1萬美元的杭州市來說,區域內東西資源差異、發展差距,就像是全國的“縮微版”,在城鎮化的大力推動發展下,其農民增收致富路徑探源具有代表性。通過對杭州市部分地區農民致富現狀進行研究,發現其存在的問題及困難,進而提出相應對策,為強力推動城鎮化發展和提高城鎮化的質量提供有益的借鑒。
2010年,杭州市財政總收入突破1 000億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3 186元,城市化率已達到69.5%。預計到2015年,杭州城市化率將達到72%,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縮小,全市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將會達到20 000元,低收入農戶人均純收入則達到6 000元以上。杭州市城鎮化發展走出了“強城帶鄉,強工補農”的道路,2011—2015年,杭州市每年撥出10億元投資下屬5縣,杭州市已進入城市化加速、工業化提升的重要時期,與中西部地區相比,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長效機制的基礎更好,條件更好,為了更好更快地促進城鄉統籌發展,就必須縮短城鄉之間差距,而關鍵就在于讓農民增收,實現真正富裕。
杭州市各地擁有豐富的水資源、森林資源和旅游資源。農民可以充分依托當地自然資源,在優化整合的基礎上,通過開發當地生態旅游、農家樂休閑等方式實現創業致富。并且杭州市區內分布著大小各類水庫,庫內一般水流平緩,水質較好,能保持一定流速,野生漁業資源豐富。農民充分利用天然優勢,在水庫庫區投放花鰱、白鰱等多類魚苗進行人工養殖,既合理利用了水資源,又能帶來很好的收益,使農民在家門口就可以創業致富。
杭州市地理位置特殊,丘陵分布廣泛,其又多介于山地與平原之間,成為了一種過渡類型地貌單元。大多數丘陵由砂巖、頁巖、石灰巖等沉積構成。杭州市農業相關部門深入調研,積極探索,發現這些丘陵雖然都由剝蝕侵蝕作用形成,但仍有大片宜農荒地可以開發,加之丘陵地帶氣候適宜種植黃花菜等作物,是農民的希望之田[1]。
隨著《浙江省農民專業合作社條例》的出臺,杭州市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全市現有百余家農民專業合作社,門類齊全,組織規范,走在了浙江省的前列。農民多是以加入專業合作社的形式開展生產[2-3]。以專業合作社為代表的經營模式將土地、資金、勞動力等生產要素集中起來,統一開展生產經營活動和互助服務,使農民由分散經營走向聯合與協作,提高了其競爭力和市場主體地位。杭州市現有林地面積116.91萬hm2,森林面積108.45萬hm2,活立木總蓄積4 349.72萬m3(其中森林蓄積為4224.02萬m3),森林覆蓋率達64.44%,森林產生綜合生態效益價值461.58億元。杭州市大部分區、縣(市)集體統管山比例均在50%以上。按照中央“村集體經濟組織可保留少量的集體林地”的要求,結合中共浙江省委、省政府《關于進一步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見》的精神,杭州市開展了以推進森林資源流轉、盤活森林資產、轉變經營機制為核心的集體林權制度配套改革,在淳安、臨安、建德、桐廬等縣(市)開展了以均股均利為主要形式的集體林權制度改革,重點是將生態公益林補償資金分配到戶。臨安市潛川鎮青山殿村坐落在青山殿水電站庫區柳溪江下游,共481戶1 305人,全村由青山殿、過水、高坪、魚潭四個自然村組成,山林面積1 732 hm2,其中,公益林面積 672 hm2,經濟林面積1 060 hm2。農民每年可獲得公益林195元/hm2的補貼,在經濟林的發展上,以杉樹、松樹和毛竹為主,以毛竹為例,賣出的價格約為0.7元/kg,純利潤約為0.32元/kg。
從各地的調查可知,農村致富帶頭人大致有這樣幾類人:擔任過村及鄉鎮一定職務的、從事過管理工作的人;學過某些實用技術的人;曾經在企業從事過采購、供銷等與外界聯系較多的人;在父輩從事的行業基礎上發展壯大的人;外出打工、知曉或掌握相關銷售渠道的人;與自己關系密切的人從事某行業,自己跟著在該領域成功者學習過的人;家族或同學、同鄉從事某產業且有一定的規模,自己跟隨發展或從事相關產業,努力后創業獲得成功。
農村精英的創業過程就是不斷有效地利用各種生產資源和社會資源,發揮最大效益的過程,他們的能力提高大都伴隨著新技術的引進和新品種的生產開發,他們成為當地經濟發展的領頭羊,對周圍的群眾起著強烈的示范帶頭作用和一定的社會扶持作用。他們的成長有利于新技術的推廣和帶動農民共同富裕,推動傳統產業向現代產業發展,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推動產品更新換代,帶動行業產業化的發展。通過發揮他們的輻射帶動作用,帶動其他農民綜合能力的提高,實現農村經濟和諧發展和農戶共同富裕[4]。例如,桐廬縣富恒蛋鴨專業合作社成立于2005年6月,是在鄉村企業家龐龍的帶領下成立的專業合作社,由最初的37戶發展到現在的87戶。現生產的鴨蛋等產品除在當地暢銷外,還銷往蘇州、杭州等地。
文化傳統不僅能為區域現代化發展提供廣泛的智力支持,而且能使一個區域形成獨特的文化氣質、濃郁的文化氛圍,使一個區域的人們形成較高的文明素質、健康的生活方式、良好的精神狀態,進而形成該區域特有的文化軟實力,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強大動力。
綜觀杭州文化發展的歷史,受徽商和浙商文化的影響,重商的地域文化傳統一以貫之。源遠流長的重商區域文化傳統和濃郁的商業氣息,流淌在杭州地區人民的血液之中。這對接受到此類文化熏陶的農民的思維方式和文化素質產生影響,進而影響著人們的生活習慣和行為方式,從而改變了部分農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為農民的增收致富提供了強大的精神支柱和智力支持,在增收致富過程中起到內在推動作用[5-6]。
逐漸開放的環境和便捷的通訊技術,使得原本閉塞的農村也逐漸了解和掌握了信息、技能,又受到杭州當地重商文化的影響,這些都為實現創業致富提供了強大的精神支持。
加快農村城鎮化已成為啟動農村市場的切入點,是增加農民收入的有效途徑。農村城鎮化為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提供了廣闊的空間,緩解了農村人口壓力與土地承載力之間的矛盾,成為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蓄水池”。更為重要的是,小城鎮作為農村地區資金、技術、信息的聚集地,是龍頭企業天然的載體和依托[7]。通過大力發展小城鎮,加強小城鎮連接大中城市和輻射農村的功能,可以促進各種市場中介組織和農村社會化服務組織的發展。城鎮化的發展,對于辦店、開辦工廠和外出務工的農民而言,提供了一個資源豐富的平臺。隨著城鎮化的不斷發展,給農民帶來了更多的機遇和就業選擇[8-9]。同時城鎮化帶來的醫療、教育等社會保障的完善,消除了農民創業中的后顧之憂。
城鎮化的發展為農民創業致富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環境,農民充分利用自然地理區位優勢、人口數量多、集聚能力強等有利條件,紛紛加入到開店經商、開辦賓館等第三產業的發展潮流中,增加了自身的收入,帶動了就業,進而實現了農民的致富之路。
杭州市雖然涌現了一批增收致富的典型,成功探索了增收致富的新模式,推動了農村經濟發展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但是也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在相對偏遠、落后的農村,經濟基礎薄弱,經濟發展速度滯后,與城市平均水平差距較大。缺少強有力的支柱產業帶動經濟發展,呈現出“一產弱、二產缺、三產虛”的狀況,造成產能低,就業崗位不足,消費也難以旺盛。其次,三大產業結構不合理:產業結構單一,產品結構不合理且調整緩慢。農民經濟總體仍是以自然資源為依托的農業經濟為主,初級種養業占較大比重,大部分種養業規模還不夠大,技術含量低,從而決定了其在產品改良、新產品發展上的滯后。而二、三產業也因為技術、交通、人才、信息等條件的限制,結構升級與優化受到嚴重約束,往往停留在小規模、小市場、低水平、初加工的階段[10]。這樣的經濟環境反過來又造成信息進一步閉塞、人才大量流失、增收致富渠道減少、創業成本和風險居高不下。在這種情況下,要促進農民經濟迅速壯大、脫穎而出的難度可想而知[11]。
由于歷史原因和周邊的經濟發展狀況,大部分農民增收致富素質普遍不高,觀念上受計劃經濟的影響較為嚴重,缺乏市場經濟的意識和頭腦,在短時間內很難形成市場競爭理念。從受教育程度上來看,多數農民科學文化素質普遍不高,觀念陳舊,“小農意識”濃厚,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差,大多只能從事簡單的勞作型工作,且農戶的組織水平較差。加之受地域條件的限制,即使當前國家積極投入資金和技術來支持當地農村經濟的產業發展,農戶也難以融入社會化大生產體系,這一情況使得農業的產業鏈狹窄短小,生產、加工、銷售各個環節的聯系薄弱,嚴重削弱了農業產業的競爭力[12]。短時期改變傳統的產業觀念很難,即使部分農民自身的意識已經轉變,也往往由于自身綜合能力有限而找不到增收致富的門路或由于缺少實踐能力而影響致富效果。農民整體增收致富素質的局限已從根源上延滯了農村經濟向更高層次發展的步伐。
杭州市各區、縣(市)大多屬于山地、丘陵地貌,山多耕地少,部分縣(市)甚至是七山二水一田,不少農民的人均耕地面積往往達不到全縣的平均水平。如臨安市於潛鎮英公村農民人均耕地僅為66.7m2。再加上他們沒有一技之長,勞動力轉移也十分困難。部分鄉村雖有一定的山林地,但由于地勢險要、山地貧瘠,沒有太多的發展空間或者因為國家對生態的保護,不允許開發。少數靠近高速公路、交通相對便利、風景優美的村可以依靠發展農家樂特色旅游創業致富,但大部分地處深山、交通不便、地質災害頻繁的鄉村,因為人均耕地的相對匱乏導致增收致富的路子相當狹窄。
資金有限,而農民基數又大,需要扶持的面就很廣,對于所有農民長遠投資就比較困難。農業生產中,農業生產資料以及服務價格較為昂貴,隨著農村社會經濟的發展和農業生產技術水平的提高,對中長期資金需要也越來越旺盛,由于缺乏金融資金的投入,農業生產一直處于低投入、低產出的發展中,并明顯限制了農業向深度和廣度發展。但是許多特色農產品從生產到銷售要經過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長遠的投資。實際情況是部分鄉村還只能靠傳統的“種糧”業來維持簡單再生產。
再次,在資金使用過程中,由于生產開發性項目比較繁瑣,有時不能立竿見影,甚至存在風險,因此,在申報項目時,仍以基礎設施建設為主,與增收致富密切的生產開發性項目偏少,導致扶持項目對農民增收致富的推動作用有限。甚至演變成有的村有好項目但缺乏資金、而部分村卻反復搞重復的建設。
針對杭州市農民增收致富的現狀,可以從幾方面入手,從而推動農民增收致富的具體目標和遠景目標的實現。
農民自身的素質和能力是促進其增收致富的基礎。首先必須建立起一套完善的農民教育培訓機制,加大在人員、資金和服務方面的投入,創新培訓模式,努力改變目前多頭、分散、重復、低層次、低效能的培訓方式,大力整合培訓資源,進一步健全統一協調、分工負責、相互協作的運作機制[11,13]。同時有必要加大與高校、培訓單位等專業機構的合作力度,豐富培訓方式與內容,努力提高培訓質量;根據農民不同層次的需要,分類指導。通過專業化的培訓,提高農民就業、創業的增收致富能力。
要使農民增收致富,激勵引導機制的作用顯而易見。應結合各個地區實際情況,對激勵機制進行創新和完善,豐富激勵引導方式,促使激勵引導方式多元化,從而充分發揮其對農民增收致富的作用。
一是可以加大對農民增收致富典型的宣傳報道力度,發揮榜樣帶動作用,激發其他農民增收致富的愿望,增強農民增收致富的信心。二是可以適當對致富模范和致富帶頭人進行獎勵。鼓勵其帶動周邊其余農民共同致富[14]。三是可以舉行適當形式的農民增收致富現場會、“比武”大賽,促進農民間致富經驗的交流,激發增收致富的動力。
無論是發展精品農業,還是高附加值的二、三產業,都離不開科技的創新、應用和普及。加大與科技部門、農業部門的溝通聯系;加大在農民中科技傳播、普及力度;加大與科研機構或相關企業的溝通聯系,鼓勵引導農民企業和農村組織購買、學習應用先進科學技術[15]。各地政府應鼓勵和幫助農民建立或參加各種類型的技術推廣組織和專業協會,在生產中學習創新、在創新中實現致富。力求通過先進科技的普及與革新加快農民增收致富步伐。
產業規模化對促進經濟發展、農民增收致富的作用毋庸置疑。要完善產業引導機制,促使農民產業發展規模化。首先要充分發揮區域比較優勢,引導各地農民因地制宜地優化產業結構,合理使用有限的土地,宜農則農、宜漁則漁、宜工則工,實現地區3大產業結構的合理配置。其次要有計劃、有重點地引導和扶持地區內的支柱產業、朝陽產業、農村集體產業,促進相關產業和組織的發展與繁榮。第三要加快優勢產業的系列開發,帶動優質的產業基地建設和多種經營的發展,實現轉型升級,使產業發展逐步走上面向市場、巧用資源、優化結構、提高效益的路子,形成明顯的專業性、商品性和規模性,促使農民增收致富走集中、集聚、集約的發展道路。這樣就為農民增收致富帶來了系統化的保障和全方位的支撐。
[1] 朱明芬.農民創業行為影響因素分析:以浙江杭州為例[J].中國農村經濟,2010(3):25-34.
[2] 栗瀅超.新農村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路徑探討[J].河南農業科學,2011,40(2):5-7.
[3] 曾武清.農民增收致富方法與技術 [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4] 蘇永紅,羊乃書.城鄉統籌中推進農村城鎮化建設的現實意義及策略思考[J].河北農業科學,2009,13(4):117-118,120.
[5] 尚麗華.加快新形勢下山區農民增收致富的思考 [J].前沿,2012(14):124-125.
[6] 劉傳江,鄭凌云.城鎮化與城鄉可持續發展[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
[7] 梁賢,林濤.新農村建設的路徑創新研究[J].河南農業科學,2007(12):5-6.
[8] 洪本祝,陳愛貞.城鎮化與“三農”問題解決[J].財貿研究,2005(4):24-28.
[9] 梁春梅,肖衛東.城鎮化發展與農民收入增長關系分析[J].山東農業科學,2010(8):102-106.
[10] 陳曉燕.城鎮化對農民收入的影響分析 [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1(1):52-53.
[11] 李瑾,孫國興.天津都市農業和農村城市化協調發展的戰略問題[J].天津農業科學,2005,11(4):52-56.
[12] 王潔,路斌,許俊峰.城鎮化水平與農民收入的相關性研究[J].鄉鎮經濟,2006(9):17-20.
[13] 康曉光.中國貧困與反貧困理論[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95.
[14] 邱國鑫.促進農民增收的思考[J].河南農業科學,2006(9):27-28,36.
[15] 朱富榮,沈可東.欠發達地區加快新農村建設進程的思路和對策[J].內蒙古農業科技,2012(1):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