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曉蘭
(蘇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蘇州 215000)
心理問題已經成為現代教育中的一個突出的問題,學生群體中出現心理問題的幾率也是比較高的,及時發現并積極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也就成為輔導員的一項重要的任務。要發現心理問題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有時心理問題和思想問題的界限區分并不明顯,而針對心理問題和思想問題的處理方式是完全不一樣的。針對心理問題,輔導員的主要工作是要了解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再根據原因來有針對性的開展心理疏導工作,必要時需要聯系心理咨詢師或心理醫生來進行一些專業的疏導或治療。而對思想問題就要通過談心、思想教育等方式從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方面來對學生的思想進行引導,糾正思想上產生的偏差而達到教育效果。對心理問題和思想問題的不同的處理方式也就要求輔導員首先要學會如何區分心理問題和思想問題。
(1)要清楚心理問題和思想問題產生的原因和過程不同。片面性、極端性等不正確的思維方式方法是產生思想問題的內在原因。思想問題的形成可以說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大多經過了時間的積淀、思想的碰撞、觀念的嬗變。一個人在工作和生活中有所感、有所思,慢慢地將自身所經歷的、或看到和聽到的綜合起來,形成一些看法和觀念。如果綜合的方法不對,思考的方式有問題,不能正確看待自己各種利益的變化,其看法和觀念就會偏離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各類思想問題。比如,理想信念的動搖,一般說來不會是突發性的,而多是由于長期不學習、不注意思想改造,沒有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所致。心理問題形成的內在原因,既有生理方面的因素,也有心理素質方面的因素。如一個人的心理承受能力較弱,遇到突發事件或重大刺激,就可能導致心理活動失常,產生心理問題。所以,心理問題大多是“突變因素”通過個體生理機制起作用,誘發出各種心理障礙。
(2)要清楚心理問題和思想問題表現的內容、形式不同。思想問題是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通過思維活動而產生的,是理性認識的結果,以觀點、立場、態度等形式表現出來,反映的是政治立場、道德觀念等深層次精神問題。心理問題既包括感覺、知覺等感性認識過程,又包括思維、想象等理性認識過程,還包括能力、氣質、性格等個性心理特征,以感覺、記憶、思維等形式表現出來。
(3)要認清心理問題和思想問題展現的特點和特征不同。思想問題具有社會性、政治與道德傾向性、穩定性的特點。從社會性看,它是個體對社會的看法,不是純粹的個人私事;從政治與道德傾向性看,它一般不是生活類的問題,而帶有政治與道德色彩;從穩定性看,它反映的是一個人心靈深處對現實的看法、觀念,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外在表現,一旦形成便有較大的解決難度。心理問題則具有自然性、自發性、情境性、易變性的特點。自然性即自覺的神經活動,自發性即正常的情緒波動,情境性即容易受外部環境與條件的影響,易變性即忽而產生、忽而消失。認識并把握這些特點和特征,就能將思想問題與心理問題區別開來。
將思想問題和心理問題區分開之后,就要開始考慮如何來解決問題,針對思想問題和心理問題,其處理方式是完全不同的。先來談一談思想問題的處理方式。思想問題的處理方式要從問題產生的根源、思想的變化過程、思想對個人行為的影響等方面來進行。
(1)要從問題產生的根源來處理。思想問題的產生必然有其的根源。解決思想問題最好的處理方式就是找到產生思想問題最根本的原因,從思想根源來入手是最有效也是最簡單的。
(2)要從思想的變化過程來處理。解決思想問題一方面是解決其思想根源的問題,另一方面就是要解決其思想的變化,思想問題的出現有其根源上的問題,但問題出現的最直觀的體現還是在其思想上的變化。所以,解決思想問題從思想變化過程來進行更加能夠有其針對性。
(3)要從個人的行為上來進行處理。思想問題的體現方式是在個人的行為上。要發現思想問題也是從個人的行為異常上有所發現。思想是行為的先導,行為是思想的反映,個人的行為是思想問題出現的具體化。解決思想問題最終的目的還是要改變因為思想問題而導致的個人行為的異常變化,那么,解決思想問題的過程中,也可以從個人行為上入手。個人的行為是比較直觀的,同法律法規、社會道德等也有相對較為清晰的對比,也更加容易使人接受。
思想問題的處理方式有很多種,比如談心、集體幫帶、反向對比等等,但解決問題的方向一般不會超出根源、變化、行為的模式,只是每個人在處理思想問題過程中的方法和效果的不同。思想問題的解決最好還是運用一些理論知識、生活經驗、道德尺度等來進行,而心理問題的解決主要還是要靠專業的心理疏導方面的知識,嚴重的還需要專業的心理醫生甚至心理治療機構來進行治療。那么,對出現的心理問題應當怎樣進行處理呢?
(1)心理健康狀態。要分清心理問題的狀態,首先就是要清楚什么是心理健康狀態。從廣義上講,心理健康是指一種高效而滿意的、持續的心理狀態。從狹義上講,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動的過程內容完整、協調一致,即認識、情感、意志、行為、人格完整和協調,能適應社會,與社會保持同步。個體能夠適應發展著的環境,具有完善的個性特征;且其認知,情緒反應,意志行為處于積極狀態,并能保持正常的調控能力。生活實踐中,能夠正確認識自我,自覺控制自己,正確對待外界影響,使心理保持平衡協調,就已具備了心理健康的基本特征。
(2)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時效波在《需求斗爭獎賞與精神疾病》一文中,從生物學、心理學和哲學的角度,科學地論述了正常心理轉向異常心理的原因,摘錄如下:心理是人腦的機能,人腦是生命與環境長期進行矛盾斗爭的產物,人類進化發展過程中的矛盾斗爭,形成了“需求—斗爭—獎賞”這一人類特有的心理、行為活動規律;作為個體的人,其一切為滿足需求的斗爭活動和相應情緒,都是在腦的指揮、控制和感受下產生的,都遵循著需求斗爭獎賞規律。也就是說,心理問題的產生是由于各種原因沒有遵循需求斗爭獎賞規律而出現的狀態。
(3)心理問題的幾種具體的表現形式。一是憂郁,由于種種原因,青少年會出現悶悶不樂,愁眉苦臉,沉默寡言的現象。如果長時期地處于這種狀態,就應當予以充分重視。二是狹隘,表現為斤斤計較,心胸太狹窄,不能容人也不理解別人。對小事也耿耿于懷,愛鉆牛角尖。三是嫉妒,當別人比自己好時,表現出不自然、不舒服甚至懷有敵意,更有甚者竟用打擊、中傷手段來發泄內心的嫉妒。四是驚恐,對環境和事物有恐怖感,如怕針、怕暗、怕鬼怪。輕者心跳厲害、手發抖,重者睡不著覺、失眠、夢中驚叫等。五是殘暴,有點小事自己不快,便向別人發泄,摔摔打打罵罵咧咧,有的則以戲弄別人為自己開心,對別人冷嘲熱諷,沒有溫暖之心。六是敏感,即神經過敏,多疑,常常把別人無意中的話,不相干的動作當作對自己的輕視或嘲笑,為此而喜怒無常,情緒變化很大。七是自卑,對自己缺乏信心,以為在各方面都不如人家,無論在學習上,還是在生活中,總把自己看得比別人低一等,抬不起頭來。
(4)心理問題治療的幾種常用的方法。心理咨詢與治療行業中有著眾多的流派,其中最常見的有“精神分析療法”、“心理動力學療法”、“來訪者中心療法”、“現實療法”、“行為療法”、“ 交互療法”、“ 格式塔療法”及“ 理性情緒療法”等。據美國心理咨詢協會的統計,現已記錄在冊的心理咨詢與治療的療法已有300種之多,而且還在不斷增加。美國心理學家朗敦(Perry Landon)認為,所有這些療法可大抵分為兩大類。一類是“認知領悟”(insights)療法,旨在通過改變提高人的認知方式來緩解其心理困惑和障礙。另一類是“行為矯正”(behavioral modification)療法,旨在以建立新的條件反射來矯正人的不良行為方式。其實,在具體實踐中,人們常常是兩者兼用,互為補充的。
心理問題和思想問題都是輔導員在日常工作中經常會遇到的問題,尤其是在現在的高職類院校學生群體當中,這樣的情況更加普遍,在這樣的情況之下,準確的區分和解決心理問題和思想問題,就成為輔導員們必須掌握的一項技能。希望所有的輔導員都能順利地分清心理和思想問題,采取對應的措施,完美地解決好學生的問題,使他們能夠不再有負擔,全心地投入到學習之中去。
[1]周行.試論當代大學生突出心理問題及對策[J].科技資訊,2007,( 33).
[2]何光耀.論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標準及其把握[J].欽州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6,2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