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 卉
(四川省畜牧科學研究院飼料研究所,四川 成都 610066)
蛋雞血液指標包括常規指標和生化指標。血液常規指標主要包括白細胞計數(WBC)、紅細胞計數(RBC)、血紅蛋白(HGB)、紅細胞壓積(HCT)、血小板計數(PLT)等;生化指標主要指谷氨酸氨基轉移酶(ALT)、天門冬氨酸轉移酶(AST)、堿性磷酸酶(ALP)、總蛋白(TPRO)、白蛋白(ALB)、尿素氮(UN)、肌酐(CRE)、血糖(GLU)、總膽紅素(TBILI)等。
2.1 樣品采集前影響檢測結果的因素及處理方案
2.1.1 飲食因素 由于采血對象進食會對許多血液指標分析產生光學干擾作用,所以采集標本前,實驗人員需對試驗蛋雞做下列處理工作:在雞只進食12~16h后空腹靜脈采血,臨采血前禁止飲水。
2.1.2 生理因素 試驗蛋雞在生理上具有個體差異性,每只雞的機體功能和代謝水平都不盡相同,并且由于生理波動性的存在,其不同時段的血液理化指標值也存在著差異,這種差異是正常的、必然存在的。基于上述原因,實驗人員需在采集血樣前觀察各蛋雞的健康和精神狀況,為蛋雞提供一個舒適的生活環境,保證蛋雞每天有規律的飲食作息,避免發生異常狀況。
2.1.3 抗凝劑使用量與采血量的比例關系 對于血常規檢測,采血樣本需加入抗凝劑,且樣本量與抗凝劑用量的比例要合適。血液比例過高時,容易出現微凝塊,可能阻塞血細胞分析儀,同時影響一些檢驗結果;血液比例過低,抗凝劑相對過剩,會引起血細胞形態和體積的一些改變,也會導致結果不準確。基于上述緣由,采血前應根據試驗所需的標本量選擇適當比例的抗凝劑加入采樣管并密封好,事先做好準備工作,避免產生檢測誤差。
2.2 樣品采集過程中影響檢測結果的因素及應對措施
2.2.1 標本溶血 標本溶血是血液采集過程中對檢測結果產生嚴重影響的一個因素,出現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1)靜脈穿刺困難導致抽血不順利,針頭在蛋雞皮下反復多次穿刺,過度損傷組織。(2)抽血時抽動注射器活塞過快、負壓過大致使血液快速通過針頭。(3)抽出的血液在注入試管時沒有卸下針頭,注入時細胞受擠壓而破裂溶血;注入時產生許多氣泡,血球因細胞表面張力或放置一段時間后干燥,造成血細胞破裂溶血;再次,注射器或容器中有氧化還原洗滌劑,也會使細胞出現溶血現象。
標本溶血引起檢測結果明顯異常的影響是多方面的:標本溶血后,紅細胞明顯升高。當紅細胞內濃度低于血漿濃度,即比值<1時,則溶血相當于血清被稀釋,造成某些成分的檢測值降低。標本溶血后,血細胞成分進入血漿中所引起的化學反應導致細胞中某些含量高的成分大量進入血漿,致使相應檢測項目的檢測值升高。標本溶血后,血紅蛋白的顏色在531nm和555nm波長附近會使比色法、比濁法檢測的吸光特性和吸光度發生改變或使滴定法測定的滴定終點難以判斷而帶來誤差。
綜上所述,標本溶血會很大程度地引起檢測結果異常,造成這種現象多是由采血人員的技術不熟練,操作不規范所致。因此,采血人員需提高自身專業技能水平,規范操作手法,謹記操作要領,加強實踐能力。
2.2.2 抗凝問題 蛋雞在采血時出于本能會拼命掙扎,這給采血帶來了一定困難,血液在針管中滯留過久會形成細小血絲,導致抗凝劑不能發揮作用。此外,采血人員在采血后需立即顛倒采血管5~10次,以確保抗凝劑混勻,發揮作用。
2.3 樣品采集后影響檢測結果的因素和解決措施
2.3.1 送檢時間 血液樣品采集后要及時送檢,尤其是雞舍溫度超過22℃時。因為血液標本放置時間過長會導致某些生化成分發生改變,如糖酵解使血糖濃度降低,周圍環境變化導致血液pH值變化、酶活性降低或喪失等。另外,樣品采集后試管必須加塞,管口向上、垂直放置,以減少管中內容物的震動,防止樣品蒸發、污染和外濺等。
2.3.2 樣品檢測前的預處理工作 檢驗人員接收樣品后要予以分類,準備離心。加抗凝劑的血液標本可以立即離心;加促凝劑的標本可于采血后5~15mi盡早離心。離心標本前如發現試管壁和管塞上有凝塊,請盡量避免使用小木棒或類似器材去剝離,否則容易導致溶血。
2.3.3 樣品檢測中出現的問題及解決辦法 此次試驗蛋雞的血液樣品在檢測過程中遇到了以下一些問題,檢驗人員采用科學有效的方法消除了干擾:
(1)血樣稀釋倍數不準確,導致血細胞檢驗計數出現問題。檢驗人員在進行血細胞檢驗計數項目的操作時,人為地降低了血樣的稀釋倍數,導致檢測結果不準確。稀釋倍數過低,會形成細胞排隊通過傳感器的重合缺損;稀釋倍數過大,則會造成一定測定容量內血細胞的數量過少,這也會嚴重影響血液細胞檢驗的測量精度。
(2)樣品自身因素的影響。樣品本身存在的一些不可抗拒因素會對血細胞檢測結果造成影響。血小板受環境干擾會造成血小板計數假性增高或假性降低;核紅細胞增多會使白細胞計數假性增高;而淋巴細胞中可能存在體積稍小的嗜堿性粒細胞,使得淋巴細胞分類計數假性增高。檢測人員采用人工分類鏡檢可以有效避免上述影響。
(3)測定血糖(GLU)指標,排除膽紅素的干擾采用氧化酶法測定GLU指標時,由于膽紅素作為一種還原劑會與氧化反應過程中過氧化氫(H2O2)分解產生的新生態氧發生反應,從而使得新生態氧與氧化酶法反應中的色原物質結合減少,導致結果偏低為消除上述影響,檢測人員可以預先加入膽紅素氧化酶,將膽紅素氧化成較穩定的氧化產物——膽褐素,避免膽紅素與新生態氧發生反應。此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本試驗不僅探究了雞采血、驗血過程中會影響檢測結果的因素,而且針對這些影響因素提出了科學有效的解決方案,為提高禽類動物血液指標檢測的準確性提供了參考。今后可以進行深入的理論研究,以便更深層次地完善禽類動物采血、驗血操作規程。
參與文獻:
[1] 劉亞芝.淺談臨床血常規檢測質量的影響及控制[J].中醫療,2011,(25):185.
[2]劉忠實.血液生化檢驗中標本誤差的成因及應對措施討[J].中外醫療,2011,(3):182.
[3] 張俊鳳,崔翠翠,肖琛.血液標本采集與處理的質量制[J].臨床輸血與檢驗,2005,7(2):145-146.
[4] 劉涌.關于提高血常規檢驗質量的方法探討[J].中國醫導報,2008,5(16):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