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安平
(四川省南江縣趕場鎮畜牧獸醫站,四川 南江 635610)
仔豬腹瀉一般有3個發病高峰期,分別出現于仔豬出生后的1~3d、10~12d和斷奶后 1周。該病平均發病率為50%左右,死亡率為10%左右。
臨床上仔豬腹瀉可分為傳染性腹瀉和非傳染性腹瀉兩類。
1.1 傳染性腹瀉
1.1.1 病毒性腹瀉。
1.1.1.1 傳染性胃腸炎病毒引起腹瀉。該病毒是導致仔豬腹瀉的主要病原,當仔豬體內的母源抗體水平下降到一定程度時易感染本病。此病毒可感染各年齡的豬,10日齡以內的仔豬感染后癥狀最重。
1.1.1.2 豬流行性腹瀉病毒引起腹瀉。該病毒的感染癥狀與傳染性胃腸炎病毒感染的癥狀相似,但相對溫和,其死亡率較傳染性胃腸炎病毒感染低。本類腹瀉多發生于10日齡內的仔豬,病豬小腸內充滿大量黃色液體,其胃內空虛,腸壁變薄。
1.1.1.3 輪狀病毒引起腹瀉。輪狀病毒感染在豬群中非常普遍,新生仔豬出生的幾周內均可被輪狀病毒感染,但大多數感染病例都呈現出亞臨床癥狀。當產仔圈舍病毒的毒力超過了仔豬的免疫力時,仔豬才會出現發病癥狀。
1.1.2 細菌性腹瀉
1.1.2.1 大腸桿菌引起腹瀉。1~3日齡仔豬感染大腸桿菌后會發生腹瀉,其糞便初呈黃色糊狀,后呈黃色水樣,其內含凝乳小片,稱仔豬黃痢。10~30日齡仔豬感染大腸桿菌后,排乳白色或灰白色的糊狀糞,糞便混有黏液,有特殊的腥臭味,稱仔豬白痢。
斷奶后1~2周內感染大腸桿菌的患豬,其主要癥狀是頭部水腫,共濟失調,同時腹瀉,剖檢,其腸系膜明顯水腫。
1.1.2.2 C型魏氏梭菌引起腹瀉。通常C型魏氏梭菌多感染7日齡以內的仔豬,感染仔豬排紅褐色、腥臭的血性稀糞,其內常混有氣泡及灰色壞死組織,俗稱仔豬紅痢。
1.1.2.3 豬痢疾密螺旋體引起腹瀉。該病原可感染各年齡的豬,但以感染7~12周齡的仔豬為主。病原主要侵害大腸,患豬以血性下痢為特征。剖檢見患豬大腸黏膜明顯病變,其黏膜表面有血性黏液,嚴重者黏膜表層壞死,形成假膜,其外觀呈麩皮樣或豆渣樣。
1.1.2.4 沙門氏菌引起腹瀉。該病菌可引起仔豬副傷寒,其通常發生于斷奶后的仔豬,病豬所排糞便呈黃色水樣。剖檢見患豬盲腸、結腸出現彌漫性壞死或糠麩樣潰瘍,肝有針尖大的灰白色壞死灶或結節。
1.1.3 寄生性腹瀉。主要感染5 15日齡的仔豬,尤以7~10日齡仔豬常發,病豬糞便初呈黃色或灰色糊狀,1~2 d后變成水樣腹瀉。本病在7、8月份,豬舍消毒不嚴、飼養密度大時常發。該病感染非常普遍,在仔豬腹瀉中,該病發病率可達3%~50%。剖檢見患豬小腸黏膜上附著黃色的纖維狀假膜。
1.2 非傳染性腹瀉
1.2.1 母豬因素引起腹瀉。飼喂妊娠母豬營養不全的配合飼料時,可因母豬營養不良、泌乳量不足、乳汁質量不佳而造成初生仔豬體弱、抵抗力低下及腹瀉。分娩前給予母豬大量精飼料會使母豬乳汁濃稠及乳汁蛋白質、脂肪含量過高,而仔豬消化脂肪、蛋白質的能力較差,哺喂這種乳汁易引起仔豬腹瀉。突然變換母豬飼料飼料變質或母豬患病均會影響乳質而引起仔豬腹瀉。
1.2.2 仔豬自身因素引起腹瀉。仔豬消化系統未發育成熟,消化機能不健全,其對植物蛋白和脂肪酸的消化能力弱;仔豬神經系統未充分發育,體溫調節能力及抗應激能力差;仔豬缺乏先天免疫力,抵抗力低。這些生理特點均易導致腹瀉發生。
體重輕、體質弱的初生仔豬對外界環境的適應力、對疾病的抵抗力和對乳汁質量的耐受力都比較差,容易發生腹瀉。
1.2.3 飼養管理因素引起腹瀉
1.2.3.1 飼料因素。仔豬生長發育快,代謝旺盛,因此仔豬對營養物質在數量、質量上的要求很高。這些養分不足可導致營養缺乏癥,使仔豬生長緩慢,抵抗力低下而腹瀉。飼料營養濃度過高,造成仔豬消化不良時也會引起腹瀉。
1.2.3.2 應激因素。各種應激因素,如環境溫度的改變、突然斷奶、飼料變換及圈舍調換等均可造成仔豬因消化機能紊亂而腹瀉。
1.2.3.3 其他因素。仔豬未及時吃足初乳,開料過晚,豬舍潮濕、寒冷、骯臟,母豬乳頭不潔等均會引起仔豬腹瀉。
非傳染性因素引起腹瀉時,10日齡內的仔豬多排黃色黏性稀糞,少數排黃色水樣稀糞,10~30日齡的仔豬多排灰色黏性便或水樣便,以后可能排灰色或灰黃色的條狀便,最后排球狀便。應激因素引起腹瀉時,仔豬糞便中多含有未消化的食物。
引起仔豬腹瀉的原因往往是混合存在,相互促進的,因此對仔豬腹瀉應進行綜合防治。
2.1 仔豬腹瀉預防
2.1.1 科學飼喂母豬。給予懷孕母豬和哺乳母豬營養全面的配合飼料,禁用霉變飼料,避免突然變換飼料;防止母豬過肥或過瘦,保證其乳汁質量;確保仔豬在母體內發育良好。飼喂好母豬可降低仔豬腹瀉的發病率。
2.1.2 加強仔豬管理
2.1.2.1 及早吃初乳。仔豬產后1~2h內應吃到初乳,以盡早獲得母源抗體的保護。
2.1.2.2 及早補料。及早補料使仔豬胃腸道盡快適應飼料的消化。一般在仔豬出生后7~10 d就開始補料,以鍛煉其胃腸機能。
2.1.2.3 加強斷奶管理。仔豬斷奶后應留欄 3~5d,斷奶后的 1~3d進行限飼,第1 d喂正常進食量的1/2,第2d喂正常食量的2/3,第3d喂正常食量的3/4,第4 d任其自由采食。對仔豬應逐漸斷奶、逐漸換料,以減少斷奶應激。
2.1.2.4 改善飼養環境。仔豬圈舍應勤消毒,并保持干燥、清潔、通風。
2.1.2.5 合理配制日糧。斷奶仔豬日糧中的粗蛋白質含量應控制在20%以內,生豌豆和大豆應炒熟后再喂或用膨化大豆飼喂。仔豬日糧中應適量添加微量元素維生素、益生素、酶制劑及酸化劑,以提高仔豬抵抗力,促進胃腸道有益菌群的建立,抑制病原菌生長。
2.2 仔豬腹瀉治療
2.2.1 細菌性腹瀉治療。可用抗生素或磺胺類藥物治療。因細菌容易產生耐藥性,故最好依據藥敏試驗結果選用藥物。母豬產前產后注射長效抗菌劑可控制產后綜合征,減少感染。母豬分娩后在飼料中連續添加3~5d新一代母仔安等藥物,對防治仔豬紅、黃白痢有效。
2.2.2 病毒性腹瀉治療。對仔豬病毒性腹瀉尚無特效治療藥物可使用抗生素和口服補液鹽進行對癥治療。
2.2.3 寄生性腹瀉治療。治療原則是保持環境衛生,定期驅蟲不論是細菌,還是寄生蟲等引起的仔豬腹瀉,均可使用收斂藥物和補液鹽進行治療。對腹瀉時間較長或已出現脫水癥狀的仔豬,有效的治療方法是使用口服補液鹽(氯化鈉3.5 g,碳酸氫鈉 2.5 g,氯化鉀 1.5 g,葡萄糖20g,加溫水 100 mL),讓其自飲或10%葡萄糖鹽水10mL、地塞米松 2mL、10%VC 2mL,加適量抗生素進行腹腔注射,腹瀉嚴重的輔以阿托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