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成華
(大同煤礦集團公司 地質勘測處,山西 大同 037003)
大同煤田是我國著名的煤田之一(包括大同市、左云縣、右玉縣、懷仁、山陰縣等),大同煤田是雙紀煤田(侏羅紀煤系和石炭-二疊紀煤系)兩個煤系在多數區域重疊賦存,煤炭資源非常豐富[1]。隨著長時間的高強度大規模開采工作的進行,上部侏羅紀煤田772 km2,目前已經全部開發;下部石炭-二疊紀煤田1739 km2,正在大規模地開發。目前有礦井73座,2011年煤炭總量實現1.936 9億t。
同煤集團的石炭-二疊紀礦井包括:塔山、同忻、同發東周窯、馬道頭等,大多是特大型礦井,綜合機械化程度高,對煤層層位和賦存狀態的掌握程度要求越來越高。揭示大同煤田石炭-二疊紀紀煤層的變化規律、聚煤特征,以獲得準確的煤層層位信息,這對礦井安全高效生產非常重要[2]。
大同聚煤盆地的總體形態是軸向呈北東--南西的類橢圓形,面積約1827km2,主體構造是東南翼地層的傾角相對較陡,而西北部分是平緩的不對稱向斜。區域地層由老到新分別是:太古界集寧群,古生界寒武系,奧陶系下統,石炭系,二疊系;中生界的侏羅系和白堊系;新生界的第三系、第四系[3]。大同煤田北部區內石炭-二疊系含煤地層為石炭系上統太原組、二疊系下統山西組。
1)太原組含煤地層及含煤性(C3t):該組厚33.2~138.25m,一般厚82.23m。由灰、灰白、灰黑色粉砂巖、砂質泥巖、泥巖、煤層等組成。該組是下煤系主要含煤地層,含2號、3號、4號、5號、6號、7號、8號、9號和10號煤層,該地層區內除1號煤層外,基本上均有分布、且較穩定;但是南厚北薄,至云崗十里河以北逐漸變薄尖滅。本層最底部有一層灰白色或灰黃色中粗粒砂巖,常含礫石,鈣質膠結、堅硬、定為標志層K2砂巖,又稱鵝毛口砂巖。本組與下伏本溪組地層整合接觸。太原組含煤層總厚0.11~51.13m,一般厚15~25m,平均厚18.84m,含煤系數達27%;其中3號、5號和8號煤層為主要可采煤層,賦存穩定;2號、4號、6號、7號、9號和10號煤層為局部可采或零星煤層。本區東南角和西南角有火成巖侵入本組,致使其5號、8號煤層發生變質,但影響甚微。整個大同盆地北部太原組從北向南煤層厚度呈增加趨勢。塔山井田的煤層厚度均大于20m,最厚處達40m以上。
2)山西組含煤地層及含煤性(P1s):該組厚0~135 m,一般厚61.01m。由一套灰、深灰灰白砂巖、粉砂巖、砂質泥巖組成。僅最下部山4號煤層有工業價值;其他山1、山2、山3號煤層零星分布。本層最底部有一層灰白色含礫粗粒砂巖,厚4~15m,定作標志層K3砂巖(窯子頭砂巖),以此作為本組與太原組分界標志。本組地層分布范圍(較太原組地層)大為縮小,但厚度變化也是東南厚、西北薄。從東周窯至新高山一線以北逐漸變薄缺失。與下伏太原組地層整合接觸。山西組含煤4層,其中只有最下部的山4號煤層較為發育,在全區大部分地區可采,具有工業價值;其他山1、山2、山3號煤層在研究區內只是零星分布。山西組煤層總厚平均4.06 m,含煤系數為9%。在北部山西組含煤厚度大體上是從北向南有增加趨勢,在馬脊梁井田最厚,其厚度達6.65m;在東周窯井田中部、四臺井田、燕子山井田的局部,由于山西組缺失,因此也缺失煤層。
1)礫巖。礫巖為灰白色巨厚層狀、厚層狀、中層狀礫巖,礫石主要成份為白色石英和黑色燧石,礫石直徑2~4 cm,分選、磨圓中等,礫石次棱狀到次圓狀,礫石呈疊瓦狀排列,深灰色泥巖和砂巖充填,剖面向上變細過渡為砂巖,與下伏巖層呈沖刷接觸,在山西組和太原組均有分布。
2)砂巖。按照結構特征分為粗砂巖、中砂巖、細砂巖;按照我國現行分類方法分為石英砂巖、長石質石英砂巖、巖屑質石英砂巖、長石巖屑質石英砂巖、長石砂巖、巖屑質長石砂巖、巖屑砂巖、長石質巖屑砂巖。大同煤田北部的砂巖類型主要有石英砂巖、巖屑石英砂巖、長石石英砂巖、長石巖屑砂巖。
3)粉砂巖。包括粉砂巖,泥質粉砂巖。顏色為灰白色、深灰色、灰黑色;其中穩定組分較多,成分較單純,常以石英為主;石英較少,多為鉀長石,此為酸性斜長石;巖屑極少或不存在,常含較多白云母;粘土基質含量一般相當多,向粘土巖過渡形成粉砂巖質粘土巖;磨圓度不高,分選較好;常具有水平層理和波狀層理。在山西組和太原組均有發育。
4)粘土巖。粘土巖在大同煤田北部石炭-二疊系有廣泛分布。該地區常見的有粉砂質泥巖、泥巖、碳質泥巖、高嶺質泥巖、高嶺巖。顏色為灰黑色、灰色、黑色、灰褐色;含植物碎屑化石,粉砂質結合,波狀層理,平坦裝斷口,性脆,易碎,易風化。
1)太原組沉積環境與聚煤規律。太原期是大同晚古生代含煤盆地最重要的聚煤期,太原組的巖石類型主要為含礫砂巖、砂巖、泥巖等,形成了太原組3號、5號、8號主要可采煤層,煤層總厚約30m左右,含煤系數30%以上??傮w特征表現為北東薄而南西厚,在南部玉井、鵝毛口、馬道頭等地較厚,可達120~130m,最厚可達140 m;而在盆地的北東端厚度最薄,僅15~20 m。從太原組地層厚度和分布來看,太原期是大同晚古生代含煤盆地發育的最鼎盛時期,地層遍布全區,沉降中心位于同家梁-舊高山一線至南西部玉井一帶地區。
2)山西組沉積相展布與演化特征。山西組從K3砂巖底部到K4砂巖底部,平均厚度40~80 m,在鵝毛口、酸茨河等地較厚,達到100m以上,鵝毛口區達140m。新高山-云崗一帶以北為剝蝕區。山西組中上部賦存有山3號、山2號、山1號極不穩定薄煤層,由于河流作用加強,河流改道遷移頻繁,辮狀河道沉積發育,泥炭沼澤發育不穩定,因此上述煤層薄且零星分布。除山4號煤層外,大多不可采。
大同煤田石炭-二疊紀含煤地層沉積環境與聚煤特征的分析研究,是一項重要的基礎性工作。通過分析總結,可以提高對大同石炭-二疊紀煤田沉積環境與聚煤規律的認識,有助于提高對煤層賦存狀態和煤層層位的認識,為煤礦安全高效生產提供一定技術支持,也為煤田整體規劃和改擴建提供依據。
[1]楊含祿.大同煤田石炭-二疊紀含煤地層巖相古地理及聚煤環境[C].中國石炭-二疊紀含煤地層及地址學術會議論文集.北京:科學出版社.
[2]崔曉立.大同煤田石炭-二疊紀煤系沉積物源分析[J].山西大同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47(4):55-58.
[3]周安朝.大同晚古生代含煤盆地地質學研究[M].北京:煤炭工業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