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市水利局黨組書記、局長 張曰良
實施水系連通工程為水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支撐和保障
濟南市水利局黨組書記、局長 張曰良
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對水資源的基礎和保障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南水北調東線建成后,長江水成為第二大客水水源,如何高效、科學、合理利用水資源,使水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顯得尤為重要。立足于濟南市水情和水系現狀,統籌地表水、地下水、長江水、黃河水、非常規水“五水”,實施田山灌區與濟平干渠連通、玉清湖引水等六大連通工程,實現水資源優化配置,高效利用。
(一)實施水系連通工程,是統籌解決濟南市水資源短缺的重要途徑。濟南雖有泉城美譽,但卻又是一座水資源嚴重匱乏的城市。全市水資源總量17.48億m3,可利用量只有11.56億m3,人均水資源占有量290m3,不足全國的1/7。水資源短缺已成為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制約瓶頸。
2012年10月,濟南市被水利部確定為全國第一個水生態文明創建試點市。按照“一核、兩帶、三區、六廊、九點”的生態格局,濟南市將重點打造南部山地生態屏障功能區、城市泉水景觀生態功能區、沿河濕地保育生態功能區和北部平原水網生態功能區“四大生態區域”,構建科學嚴格的水管理體系、健康優美的水生態體系、安全集約的水供用體系和先進特色的水文化體系。水生態文明建設的關鍵要素和核心要件是解決水的問題。實施水系連通工程,發揮水工程對水生態文明的載體功能,可有效緩解水資源短缺局面,為經濟社會發展和水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最基礎的水源保障。
(二)實施水系連通工程,是構建現代化水網體系的關鍵舉措。濟南市水資源短缺、水災害威脅、水生態退化三大水問題并存,為統籌解決三大水問題,濟南市在全省率先編制完成并頒布實施了《濟南市水網規劃》,科學構建了“六橫連八縱、一環繞泉城”的現代水網體系。實施水系連通工程是建設和完善濟南市水網規劃的重要內容,通過水系連通,實現“五水統籌”和“三網聯動”,達到水資源優化配置,高效利用之目的。
(三)實施水系連通工程,是保持泉水持續噴涌,構建健康優美的水生態體系的重要保障。長期以來,經濟社會發展付出的水資源、水環境代價過大,出現河道斷流、湖泊干涸、濕地萎縮、地下水位下降等嚴重生態問題。濟南市水生態環境雖較以往有所改善,但區域水生態與環境系統健康狀況仍不容樂觀,突出表現在:河流生態用水不足,水環境污染嚴重。城區外河流大部分為山洪性季節河流,汛期排洪,平時基本無水。市區內河道污水收集系統不完善,污水處理率偏低,河流污染嚴重,生態用水不足。另一方面,干旱年份生活、生產用水與生態用水和保持泉水噴涌的矛盾尤為突出,面臨著供水與保泉的雙重壓力。實施水系連通工程可為南部山區和城區帶來豐沛的水源,補充河道和湖泊用水,實現泉群持續噴涌,主要河流四季不斷流,從而提升河道水生態景觀。
(四)實施水系連通工程是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支撐。良好的水生態環境是現代城市文明的重要標志。當前,濟南市正處于工業化、城鎮化加快的階段,但河湖水系不暢、水域面積萎縮、水生態系統退化、洪澇災害頻發等問題已成為制約城市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因素。通過實施水系連通工程,站在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高度,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引導生產力空間布局、經濟結構、發展方式以及生活方式與水資源稟賦條件、水環境承載能力相適應,為全市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的水資源基礎。
根據濟南市水情和水系現狀,立足于現有防洪減災、城鄉供水、水系生態骨干體系,多水源統籌,以河流渠道為輸水載體,以水庫為調蓄中樞,通過建設連通工程和控制性樞紐工程,完善配套工程。按照引得進、蓄得住、排得出、可調控的要求,科學規劃了田山灌區與濟平干渠連通工程、玉清湖引水工程、玉符河臥虎山水庫調水工程、北店子輸水工程。錦繡川水庫輸水工程、狼貓山水庫輸水工程六大水系連通工程,實現黃河水、長江水、地表水等多水源聯合調度,年最大調水量為3億m3。
(一)建設田山灌區與濟平干渠連通工程。該工程主要是通過田山引黃泵站,在田山灌區沉沙池與南水北調濟平干渠相交處新建連通工程,在南水北調非輸水期相機利用濟平干渠為玉清湖水庫和小清河補水,發揮田山灌區工程良好的供水優勢,減輕玉清湖水庫北店子沉沙池運行負荷,提高濟南市區供水保證率和供水水質。屆時,田山灌區不再僅僅是濟南市戰略意義上的水源儲備,而是切實成為濟南市水網規劃中的重要水源保障,在濟南市保泉、改善生態環境方面發揮重要作用。主要建設內容包括沉沙池出口引水閘、閘后輸水暗涵等。按同時向玉清湖水庫和小清河補水,確定補水工程方案設計規模為12m3/s,利用南水北調非輸水期最長補水天數為87天。
(二)建設玉清湖引水工程。玉清湖引水工程是南水北調東線一期濟南市續建配套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濟南市現代水網建設的骨干工程和水生態文明建設的重點項目。工程建設的主要任務是從濟平干渠引用長江水以及引田山灌區的黃河水,經玉清湖水庫調蓄,提高玉清湖水庫的供水保證率和供水水質,改善濟南市區生態環境,充分發揮玉清湖水庫綜合效益。工程從濟平干渠玉清湖新五分水閘引水,沿玉清湖南圍壩軸線方向建設1.04km引水暗涵,在水庫南圍壩外側建設入庫泵站。年引水分配水量3550萬m3,引水流量9m3/s,引水時間為70天。
(三)建設玉符河臥虎山水庫調水工程。玉符河臥虎山水庫調水工程是濟南市創建全國水生態文明市的重點工程。其主要任務是利用加壓泵站和輸水管道將黃河水、長江水調至臥虎山水庫,實現當地地表水、黃河水、長江水的互聯互通,聯合調度,提高臥虎山水庫供水保障能力,為城市生活、回灌補源、生態景觀等提供水源,充分發揮南部山區“補”的作用。
工程在保障泉群持續噴涌方面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工程在玉符河強滲漏帶預留了分水閘門,可以在枯水期進行回灌補源,直接補給市區地下水;另一方面,結合泉域補給區地下水置換工程的實施,將灌溉水源由地下水置換為地表水,有效減少泉域補給區地下水開采量,為泉群持續噴涌提供保障。工程內容主要包括新建賈莊提水泵站、羅而莊加壓泵站、寨而頭加壓站及賈莊分水閘至臥虎山水庫輸水管線。輸水線路長30km,輸水規模為30萬m3/d。
(四)建設北店子輸水工程。該線路主要是利用北店子引黃閘引水,玉清湖沉沙池沉沙,新建睦里閘至宋莊閘輸水管道,利用臘山分洪道輸水至興濟河。滿足臘山分洪道、玉符河、臘山河、興濟河、小清河生態用水需求。玉符河輸水管線工程,利用已建成的小清河引水補源工程,新建與玉清湖沉沙池至睦里閘輸水管線接口、輸水管道及配套建筑物。
玉符河輸水管線接管點與原管道連接后穿越丁字河暗涵,后沿黃河大堤堤腳外側向南至玉符河,其中輸水干管沿臘山分洪道穿越宋莊大橋和宋莊閘。工程新建輸水管道3.7km、玉符河倒虹、管道出口等。根據現狀工程規模和生態用水需求,設計輸水量為20萬m3/d,加大輸水量為24萬m3/d。
(五)建設錦繡川水庫輸水工程。為解決主城區供水、水生態問題,整合現有河流、水庫,實施錦繡川水庫輸水工程。該工程以錦繡川水庫為水源,通過維修、新建渠道、隧道,實現錦繡川、興隆、漿水泉、龍泉湖4個水庫連通,將錦繡川水庫的水調入興隆、漿水泉、龍泉湖,向興濟河、全福河、大辛河補水。輸水線路總長33.0km,綜合考慮水庫、河道及周邊環境生態用水量,確定錦繡川水庫總補水量為4.51萬m3/d,設計年供水量810萬m3,年補水天數為180d。
(六)建設狼貓山水庫輸水工程。以狼貓山水庫為水源,沿經十東路鋪設管線,將狼貓山水庫的水調入大辛河,向小漢峪溝、龍脊河、韓倉河、劉公河、土河、楊家河、西巨野河補水。利用現有狼貓山水庫至雪山水廠管線,自經十東路接管點繼續向西沿經十東路新鋪設輸水管道至大辛河。狼貓山水庫至大辛河可自流。輸水線路總長19.0km,綜合考慮水庫、河道及周邊環境生態用水量,確定總補水量為6.7萬m3/d,設計年供水量1210萬m3。
濟南市規劃實施的六大水系連通工程全面建成后,將實現黃河水、長江水、地表水、地下水、非常規水多水源聯合調度,年最大調水量3億m3,構筑起互聯互通、相互調節、相互補充的水網工程體系,充分發揮水資源在促進經濟發展、提高生活質量、保護生態環境等方面的多種功能,從而加快形成“河湖連通惠民生,五水統籌潤泉城”的現代水利發展新格局,實現“泉涌、湖清、河暢、水凈、景美”的總體目標。
(責任編輯趙其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