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連玲,李泉娥
(1.濟南市水利局,山東 濟南 250099;2.濟南市錦繡川水庫管理處,山東 濟南 250112)
濟南市南部山區水土保持建設現狀及對策
郭連玲1,李泉娥2
(1.濟南市水利局,山東 濟南 250099;2.濟南市錦繡川水庫管理處,山東 濟南 250112)
通過對濟南市南部山區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現狀及存在問題的分析,提出了改善南部山區生態環境的建議對策。
濟南市;南部山區;水土保持;生態建設
濟南市素以“泉城”聞名于世,自古就有“泉水甲天下”的美譽。濟南市的泉水來源于南部山區,南部山區是泉域的主要補給區,是濟南市的天然生態屏障,搞好南部山區的水土保持綜合治理對于改善生態環境、增加泉域水源補給意義重大。
濟南市南部山區是市區泉域主要補給區,面積有1544km2。近年來,濟南市以南部山區的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為重點,開展了以大流域為骨干、小流域為單元的水土保持治理工作,采取工程措施、植物措施相結合,山、水、田、林、路、村統一規劃、綜合防治。重點實施了葫蘆套、西南峪、大佛峪、四邱等重點小流域綜合治理項目,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顯著增強,對涵養水源,增加地下水補給,泉水噴涌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近5年來,南部山區治理水土流失面積310km2,治理小流域77條,其中種植水保林140km2,經濟林90km2,封禁及其它80km2,建小型蓄水保土工程3000余處,累計投資1.2億元。南部山區水土流失現象得到有效控制,但尚未治理的多是較難治理工程,水土流失治理進入攻堅階段,治理任務仍很艱巨。
2.1 水土流失嚴重,造成很大危害
南部山區地貌類型以低山、丘陵為主,地勢南高北低,區內陡坡較多,極易造成水土流失。強烈的水土流失破壞了生態系統,使土層變薄,土質變粗,蓄水保墑能力減弱,部分山區甚至失去土層變為不毛之地的裸巖。
2.2 重治輕管,破壞嚴重
長期以來,南部山區水土流失治理面積不小,但治理成效不高,存在低水平重復建設現象。不少地方忽視封山管護,生態修復功能不能得到充分發揮,林木種植成活率較低。經濟效益、生態效益不高。
2.3 攔蓄工程少,水資源利用程度低
由于國家投資少,地方財力有限,群眾經濟實力不足,配套資金不能及時到位,小型攔蓄水工程有始無終較多,發揮不了應有的效益。
2.4 人為破壞,水土流失加重
由于經濟發展的需要,濟南市近郊開礦、采石、燒窯、建廠、筑路和宅基建房等,開發建設力度不斷加大,存在急功近利,忽視防治水土流失和環境保護問題。山丘區工礦、企業和村鎮,多數沿河靠溝,河道、庫塘成了棄土、棄渣、傾倒垃圾和排放污水的場所。致使水土流失加劇,并且污染了水源。
2.5 工程建設投資短缺
長期以來,水土流失治理主要靠群眾投工投勞完成,中央及省市投入的資金只是補助性質,地方政府投入很小甚至沒有。“兩工”取消導致投入出現較大缺口,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有錢就干,沒錢不辦”,“國家給一分錢,農民辦一分事”的局面,治理步伐較慢。
2.6 對水土保持工作的認識不足,重視不夠
由于開發建設單位或個人對水土保持認識不足、意識淡薄,往往只顧局部利益和眼前利益,忽視全局及長遠利益,只重開發建設,忽視生態環境保護,認為能為國家和個人帶來經濟效益,能帶動經濟發展,造成一些水土流失也是不可避免的,不愿意承擔防治水土流失的責任。既加劇了水土流失,又使生態環境日趨惡化。
3.1 加強領導搞好工作協調
南部山區生態建設對水環境、城鎮建設、農村經濟、保護泉城特色等方面具有全面的要求。市、區政府應加強對南部山區的管理協調,加強相關部門之間的密切協作,進行有序開發,積極保護。應成立專門的生態工程建設領導小組,實行領導目標責任制,主要領導親自抓,分管領導具體抓,有關部門配合抓,層層簽訂責任狀,將治理水土流失列入政府及責任部門的考核目標,限期落實達標。
3.2 科學規劃搞好生態治理
結合南部山區實際情況,在充分調查研究的基礎上,科學做好總體規劃,堅持因地制宜的原則,封山育林、退耕還林還果,生物措施與工程措施相結合,通過封育治理或人工種植水源涵養林、水土保持林,減少地表徑流,防治水土流失;統籌兼顧開發建設與生態保護,做到既要開發建設,又要保護生態環境。
3.3 加強投入,建立完善的資金投入機制
水土保持工作具有社會公益性,其建設主要是政府行為,政府應發揮核心作用,特別是將南部山區的公益性生態環境建設項目納入財政預算開支,分級負責、分級負擔。建議市政府每年列入部分水土保持專項預算資金,進行重點建設或匹配獎勵,堅持不懈地開展好小流域綜合治理工作。
3.4 依法管理防治人為水土流失
目前濟南市有關水的配套法規已經相繼完善,應把南部山區的建設管理納入法制管理,依法行政,強化預防監督,堅決遏制人為水土流失。對開發建設項目必須落實水土流失防治措施,相關部門嚴格審批程序,控制建設用地中硬化指標,推廣雨洪利用和集雨入滲措施。
3.5 改善生態,加快農村產業結構調整
山區經濟的發展要改變目前的農業生產結構,退耕還林,禁牧還草調整種植結構,由傳統的粗放型向精耕細作發展,以適應城市發展對環境的要求。
3.6 廣泛宣傳,搞好生態保護和建設
生態環境的保護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必須增強全民的保護意識,推進生態建設,建設泉城秀美山川,減少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共同建設優美舒適的人居環境,實現自然資源的永續利用,形成一個有利于南部山區發展與保護的良好氛圍。
(責任編輯趙其芬)
S157.2
B
1009-6159(2013)-11-0008-01
郭連玲(1972—),女,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