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宇,劉 意,鄭永華
(1.濟南市南水北調工程建設管理局,山東 濟南 250014;2.濟南市錦繡川水庫管理處,山東 濟南 250112;3.濟南市平陰田山電灌管理處,山東 濟南 250400)
南水北調對濟南水生態文明市建設的影響
張 宇1,劉 意2,鄭永華3
(1.濟南市南水北調工程建設管理局,山東 濟南 250014;2.濟南市錦繡川水庫管理處,山東 濟南 250112;3.濟南市平陰田山電灌管理處,山東 濟南 250400)
介紹了南水北調東線濟南段輸水工程及配套工程情況,分析了南水北調工程對濟南市創建全國水生態文明試點市的重要意義,并對南水北調工程如何在濟南水生態文明市創建工作中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進行了探討。
南水北調;濟南市;水生態;文明城市;工程建設
濟南至引黃濟青段工程是溝通南水北調東線南北輸水干線和膠東輸水干線的關鍵性工程。該工程上接已建成的濟平干渠工程,下至小清河分洪道子槽引黃濟青上節制閘,輸水線路全長151km。南水北調東線濟南段續建配套工程主要是新建濟平干渠至玉清湖輸水管線、玉符河、臥虎山水庫調水工程、東湖水庫輸水管線等連通工程。配套工程建成后,長江水通過輸水干渠便可引入玉清湖、臥虎山、東湖等水庫中,使長江水真正在濟南發揮作用。目前,輸水干渠已基本具備通水條件,同時,部分續建配套工程已經開工建設。
1.1 泉甲天下的自然環境
濟南是文明遐邇的“泉城”,融“山、泉、湖、河、城”于一體,自然風貌獨特、文化底蘊深厚,水是濟南獨特自然景觀和深厚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良好的巖溶含水層、完整的地下水匯流和富集系統,以及有利的地下水出露等因素,造就了成因類型多樣、水量水質俱佳的泉水景觀。近年來,濟南市不斷優化水資源利用與保護戰略,實施以保泉為核心的地下水保護行動,實現了趵突泉連續10年的正常噴涌。
1.2 濟南市水資源缺口較大
濟南是典型的資源型缺水城市,水資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可用水資源供需差在30%左右。據統計,2009年、2010年和2011年,濟南市實際用水量分別為16.60億m3、17.25億m3和17.56億m3,逐年遞增,且都遠高于濟南市年平均11.6億m3水資源可利用量的水平。所以,濟南市每年都要調引6億m3左右的黃河水來補充水資源缺口。水資源短缺已成為制約濟南市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主要因素之一。
1.3 用水保泉矛盾突出
濟南市的第二產業在國民經濟中一直占主導地位,由此耗費了大量的水資源,并造成了嚴重的水質污染。同時,濟南市的地下水一直存在非法開采、過度開采的問題,造成大面積的巖溶地下水降落漏斗區和地面沉降裂隙,對泉水的噴涌構成了嚴重威脅。由于工業的持續發展和城市規模的不斷擴大,上述問題日益嚴重,城市工業生產用水及居民生活用水受到極大影響,嚴重制約了社會經濟的發展。
1.4 水生態環境問題突出
近年來,濟南市大力開展水生態保護與環境綜合治理,全市水生態環境較以往有了較大改善,但區域水生態與環境系統健康狀況仍不容樂觀,突出表現在:1)河流生態用水不足,水環境污染狀況嚴峻;2)濕地水循環較弱,污染較重,生物多樣性低;3)水土流失問題仍比較突出;4)部分河道存在垃圾、淤塞、污染等問題,不能滿足生態環境和泄洪要求。
2.1 創建水生態文明市的必要性
2011年中央1號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會議,明確提出,力爭通過5~10年努力,基本建成水資源保護和河湖健康保障體系。在山東省率先創設了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框架體系,謀劃了兼具防洪供水生態復合功能的現代水網總體布局的背景條件下,2012年底濟南市被水利部確定為全國水生態文明建設試點城市。濟南市大力開展水生態文明建設,是中央決策部署的重要舉措,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任務,是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基礎,是推進現代水利發展的重要抓手,同時也是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支撐。因此,從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高度,濟南市加強水生態文明建設,既是現實的緊迫要求,也是長遠的戰略任務。
2.2 創建水生態文明市的總體目標
總體目標是使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得到確立和落實,完成山東省下達的三條紅線指標;建立起安全集約的水供用與防災體系,節水型社會基本建成,“河湖連通惠民生,五水統籌潤泉城”的水資源配置格局基本形成,重點泉域泉水持續噴涌;建立起健康優美的水生態與環境系統,實現“泉涌、湖清、河暢、水凈、景美”;建立起先進特色的泉城水文化體系,水生態文明理念深入人心。
3.1 加快客水資源利用,為市區供水提供保障
根據南水北調工程山東省調江水方案,近期濟南市的長江水年引水量指標為1億m3。結合濟南市實際情況,市區、章丘、平陰3個單元的引水指標分別為7600萬m3、1700萬m3、700萬m3。同時,利用濟平干渠連接平陰縣田山灌區與玉清湖水庫的工程已經完工,該工程主要是在平陰縣田山灌區沉沙池與南水北調濟平干渠相交處新建連通工程,實現黃河水、長江水等多水源綜合調度,以保障濟南市區供水要求和水質安全,同時可有效緩解玉清湖沉沙池淤積問題。南水北調工程將為濟南新增重要的跨流域戰略性客水水源,提高城市供水保證率,為濟南市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可靠的水資源保障。
3.2 置換保護地下水資源,為泉群噴涌提供保障
據統計,濟南市城市用水量日供水108萬m3左右,年供水約3.93億m3,其中包括玉清湖、鵲華兩大引黃水庫供應黃河水2.76億m3,臥虎山、錦繡川等山區水庫供應地表水0.43億m3,自備井及水廠供應地下水0.74億m3。濟南市續建配套工程市區單元的引水量指標為每年7600萬m3,相當于年供水的20%左右,略多于自備井及地下水源地的地下水取水量,足以置換出地下水,或者用于置換出山區水庫供水量,返還擠占的農業、生態用水,涵養地下水源補給。同時,實施東湖水庫輸水管線工程,實現與東聯供水管線的連通,實現向東部工礦企業供水,并為市政部門規劃的東湖水廠提供可靠水源。這些措施將對保護市區范圍內的地下水資源特別是保障泉群噴涌這一獨特景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3.3 回補南部山區水源地,為生態安全提供保障
根據國務院批復的《南水北調工程總體規劃》,南水北調工程的近期供水目標主要是城市生活和工業用水,同時兼顧農業和生態用水。南水北調工程通水后,城市生活和工業擠占的部分地下水和地表水量將被長江水所置換,逐步返還地表水于農業和生態利用。在此基礎上,通過實施玉符河、臥虎山水庫調水工程,將調引長江水、黃河水到臥虎山水庫。該工程主要內容是自濟平干渠賈莊分水閘開始,經3級泵站提水至臥虎山水庫,共鋪設30km輸水管道,設計輸水能力為30萬t/d。即使遭遇特大干旱,也可以通過管道應急向臥虎山水庫和玉符河輸送長江水或黃河水,保證水庫不干涸,保持泉群不停噴,保護環境不弱化,實現多水源互聯互通、聯合調度,為城市生活、生態景觀、回灌補源等提供可靠的水源保障。
3.4 構建骨干水網體系,實現多水源聯合調度
根據《濟南市水網規劃》,在濟南市現有水利工程體系基礎上,以全省水網為依托,以流域區域為單元,以河道渠系為輸水載體,以水庫湖泊為調蓄中樞,通過完善水系連通工程和相應配套工程,構建“六橫連八縱、一環繞泉城”的骨干水網體系,從而實現當地地表水、地下水、黃河水、長江水以及非常規水“五水統籌”和防洪減災水網、城鄉供水水網、水系生態水網“三網聯動”,發揮水網在防洪、供水、改善生態方面的綜合功能,最大限度地發揮水利工程的綜合效益。南水北調東線濟南段輸水干渠是濟南市水網建設中“六橫”之一,同時輸水干渠與玉清湖、東湖、臥虎山等水庫的連通工程,是“一環繞泉城”的組成部分,是實現濟南市長江水、黃河水等多水源聯合調度、綜合利用的重要載體,是濟南供水保泉及改善生態環境的重要手段,是濟南市現代化水網建設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
3.5 促進水資源統一管理,加快調整產業結構
南水北調工程必將促進水資源管理體制改革,將“多龍管水”改為“一龍管水”,在水資源的開發、利用、治理、配置、節約和保護等方面,實行全過程的統一管理,實現水資源的優化配置,充分發揮各類水利工程的效益,提高水資源的開發利用和保護水平,解決洪澇災害、供水危機、水環境惡化等問題,加速實施水務一體化進程。同時,通過嚴格限制耗水量大的工業企業、控制新建高耗水型的項目,實現可持續的水資源供需平衡。此外,合理布局大型企業、單位,使工業用水實現一水多用、循環利用。
3.6 改善環境,實現經濟社會與生態的協調發展
為搞好南水北調工程建設,山東省僅南水北調東線一期工程山東段的治污規劃投資就達到了80億元,濟南市也規劃、建設了一批治污項目和污水處理廠。這些項目的實施,在保證供水水質的同時,必將促進濟南市生態環境的保護與改善。同時,由于實施了南水北調工程,城市工業、生活將用上長江水,可以把擠占農業、生態用水返還給農業、生態環境。農業缺水、生態環境惡化問題也將逐步改善,城市地下水漏斗區、平原淺層地下水漏斗區等面積將逐步減少。人口、經濟、社會與資源、環境生態將實現協調、可持續發展。
南水北調東線輸水工程和濟南市境內續建配套工程的實施使濟南擁有了利用長江水解決特殊缺水年份用水困難的機遇,對濟南市是有利的,但利用幾率較低。下一步應深入研究如何充分發揮南水北調工程的長期效益。在此提出以下建議:1)加強科學管理,使多水源聯合調度,充分發揮工程的功能和效益;2)加強環境保護,加快產業結構調整,促進生態環境改善,取得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雙豐收;3)加強科學研究,特別是要加強長期性、連續性的調查研究,深入挖掘南水北調工程的功能潛力;4)加強宣傳教育,提高公眾對南水北調工程的認識度,使公眾能夠認識到南水北調工程對濟南水生態文明市建設和濟南市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意義和巨大作用。
總之,濟南開展創建水生態文明城市工作是一個創新的過程,而南水北調東線濟南段輸水工程及續建配套工程的實施,將加快濟南市現代化水網的建設,推進濟南市水利事業的發展,同時,也必將促進濟南水生態文明市的建設。
(責任編輯崔春梅)
X321
B
1009-6159(2013)-11-0009-03
張宇(1982—),男,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