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文明,王 立,趙 飏
(濟南市小清河管理處,山東 濟南 250014)
目前,濟南市創建水生態文明市工作已全面展開,正在加快形成“河湖連通惠民生,五水統籌潤泉城”的現代水利發展新格局,實現“泉涌、湖清、河暢、水凈、景美”的總體目標,力爭到2015年率先建成全國水生態文明的先行區、集成區和示范區。濟南市小清河在水生態文明市建設中地位重要,必將大有可為。
小清河自南宋初期開挖至今,已近900年。歷史上的小清河曾經是一條重要的航道,河中水草茂盛、魚蝦成群,兩岸農田都使用河水灌溉。然而,隨著工業經濟的發展,20世紀七八十年代以后,小清河受納水體污水和污染物量逐年增多,又缺乏水源補充,河水污染極為嚴重,河水黑臭,水生生物幾乎絕跡。
近2年,小清河綜合治理工程基本完成后,干流的排污口多被封閉,大部分污水經污水處理廠處理后排放中水,并由玉清湖、南水北調干渠等進行調水補源,河道水質有所改善,重現魚蝦和水鳥。但是,由于污水處理廠處理能力所限,每天仍有約7萬t的污水未經處理便排入小清河,對水質造成污染。目前干流河道水質仍為劣Ⅴ類,部分河段仍存在河水發黑發臭、垃圾漂浮的情況。2013年以來,由于污水處理缺口增大和污水處理廠處理效果下降,小清河出濟南境斷面水質情況發生了較大的反彈,已引起濟南市的高度重視。
小清河經過綜合治理后干流河道大幅加寬 (黃臺橋處河口由50 m變為125 m),河底降低(黃臺橋處河底實測高程由19.02 m下降到17.37 m),主河槽蓄水量增加,河道過流能力有所增強。與治理前相比,主汛期水位上漲1 m對應的降雨量由25 mm左右上升到40 mm左右。2012-07-08,順利宣泄黃臺水文站211 m3/s的洪峰,河道工程運行安全。
但是,由于1996年規劃的美里湖、洋涓洼、華山洼、白云湖滯洪區未按滯洪區管理,隨著城市建設的加快,區內大面積開發,美里湖、洋涓洼已失去滯洪能力,華山洼和白云湖的滯洪能力也相應大幅降低,而2007年綜合治理規劃的小李家滯洪區尚未建設,導致目前小清河流域防洪體系中缺少滯蓄洪水的功能區。下游河道尚未治理,河道狹窄,淤積嚴重,過水斷面減小,大大降低了河道行洪能力。而且,市區段洪園閘落閘蓄水,維持在景觀水位運行,使河道日常蓄水量增加,減少了調蓄洪水的空間,影響暴雨洪水及時排泄,增大了防洪調度的難度。經濟南市水文局計算,當前,河道防洪能力還達不到100年一遇設計要求。在啟用臘山分洪的情況下,小清河市區段干流的防洪能力接近50年一遇,濟青高速以下河道防洪能力仍不足20年一遇。
小清河管理處近幾年進行了小清河水環境承載力等課題研究,在河道生態改善方面有較豐富的理論支持。
1)截污治污。應在干流沿線投資建設污水處理廠,新建和改建污水干管,填補污水處理的空白。封閉干流上的排污口,尤其是平常隱藏在水下的暗管,嚴肅查處偷排污水的行為,并對水質進行常態化定期監測。同時,由于小清河是市區唯一排水出口,更要大力加強小清河各支流的截污治污工作,在人口密集區和工業區增設污水處理站,將城區污水全部納入管網。從長遠來看,要減少農藥、化肥等使用量,調整種植業結構,壓縮高耗水作物種植面積,建設節水生態農業,以減少農業用水及農業面源污染對小清河水環境的影響。要調整產業結構,令重污染企業關停轉產或改良工藝設備,實現清潔生產,從根本上解決水污染問題。做好河道保潔工作,加強對廣大市民的宣傳,形成全市合力。
2)生物修復方式。建議適當減少對河道和河岸的硬化護襯(尤其是水泥護襯),讓河流生態功能盡量保持自然景觀和天然特性。在保證防洪安全的前提下,改造部分駁岸,通過合理的河湖斷面和新型護坡形式,恢復濕地、河灣和淺灘,恢復河道的自然形態。種植蘆葦、荷花等挺水植物,重建天然的濕地生態系統。
3)調水補源。目前,小清河的主要水源來自市區泉群,流量較小,不足以營造水景觀和保持水生態處于健康狀況。所以,要綜合使用地表水、雨水、客水等資源,對小清河進行調水補源。通過玉符河調入臥虎山水庫水、玉清湖水庫調入黃河水;通過濟平干渠調入東平湖水、長江水,增加河道的清水水量,稀釋污染物。要修建雨水存儲和凈化設施,將處理后的雨水作為景觀用水的來源,以節約水庫水和長江水的用量。
1)工程措施。為實現到2015年,小清河防洪標準達到100年一遇的目標,蓄滯洪區建設已成為當務之急。目前的華山洼滯洪區,經多年開發建設,已經成為居民區,雖然仍是省水利廳規劃的保留滯洪區,但由于小清河的洪水過程較短,河道洪水上漲迅速,以“7·18”特大暴雨為例,從暴雨開始到出現洪峰只有5 h,要在短時間內決策使用滯洪區,并撤離滯洪區內的上萬人口,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當前,管理處正與有關單位合作,對華山湖的建設進行前期調研。華山片區地勢低洼,區內大部分地區低于小清河100年一遇防洪水位,區內雨水無法自流排泄,極易形成區內內澇。通過開挖華山湖,可以有效集蓄雨洪,既能減輕區內內澇,也能使寶貴的雨水資源得到有效利用,變害為利。華山湖緊鄰主城區,經濟南市水利設計院計算,華山湖蓄滯洪水位以下到正常蓄水水位之間,在滿足滯蓄華山片區內100年一遇洪水的基礎上,仍可滯蓄約312萬m3的小清河超標準洪水,大大減輕小清河防洪壓力,保障主城區安全。所以,華山湖建設應該盡早啟動,并且在建成后按照滯洪區標準加強管理。另外,擬建的位于歷黃路和順河高架橋之間的北湖,對臨時滯蓄市中心的澇水有重要作用,應盡快建設完成。當前,影響小清河防洪標準的一個重要問題是濟青高速公路橋下游尚未治理,應當盡快進行拓寬挖深。
2)非工程措施。首先,應制定科學合理的防汛預案和工程調度方案。洪園閘落閘蓄水,給小清河防汛增加了新的挑戰。目前洪園閘暫時還未移交,仍由建設單位代為管理,汛期由小清河管理處負責調度。在無降雨的情況下,要盡量滿足小清河的水景觀和通航的需求,而汛期洪園閘則必須嚴格執行防汛調度方案,遇有強降雨預報時,應提前放水騰空河道或降低水位。并且,在強降雨停止,保證防汛安全的情況下,還要適時落閘充分攔蓄尾水進行蓄水,實現雨洪資源的合理利用。同時,也要盡快進行工程移交,徹底理順調度機制。臘山分洪工程目前也已經建成投入使用,要做好與小清河的聯動工作,發生汛情時應嚴格執行預案落閘攔截興濟河洪水,起到對洪水的“截頭”作用,充分發揮效能,減輕小清河防洪壓力。
其次,要加強信息化建設,充分利用最新科技為防汛和水生態改善服務。加大投資,建設和充實雨水情測報和視頻監控站點,通過總結產匯流規律,建立更準確、更符合綜合治理后河道實際情況的洪水演進預報模型,為防汛決策提供更全面的依據,爭取出更多的時間。完善水環境預警系統的建設,根據各項指標,精確計算調水量。
小清河的建設和管理是濟南水生態文明市建設的重中之重,結合本單位的前期研究成果,對建設規劃提出了建議。小清河治理是一個系統工程,在水利系統內部,需要各單位的配合幫助;在全市層面,需要濱河集團、城建、環保等部門的支持,更需要全市人民的關心和參與。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小清河一定能夠變得更加靚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