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永華,劉向坤,張 宇
(1.濟南市平陰田山電灌管理處,山東 濟南 250400;2.濟南市南水北調工程建設管理局,山東 濟南 250014)
濟南創建水生態文明城市的問題與建議
鄭永華1,劉向坤1,張 宇2
(1.濟南市平陰田山電灌管理處,山東 濟南 250400;2.濟南市南水北調工程建設管理局,山東 濟南 250014)
詳細分析了濟南市水資源短缺、水生態健康水平不高、水資源管理制度有待提高的水生態環境現狀,對水生態文明城市創建工作從水資源管理制度、水生態問題、水利風景區建設、科技支撐、全員參與等幾方面進行了闡述。
濟南市;水生態;文明城市;水資源
近年來,濟南市不斷優化水資源利用與保護戰略,積極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大力完善水資源管理體系,實施以保泉為核心的地下水保護行動,實現了趵突泉連續9年的正常噴涌,水生態文明建設取得一定成效。但另一方面,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口增加和城市規模的擴大,全市水生態系統健康與水環境質量狀況仍不容樂觀。
1.1 水資源緊缺,供水與保泉的矛盾突出
濟南市多年平均降雨量648mm,水資源總量17.48億m3,可利用量11.56億m3,2011年全市用水總量17.56億m3,其中引黃河客水量5.68億m3。濟南市是典型的資源型缺水城市,人均占有水資源量290m3,不足全國的1/7。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預計到2020年全市人口將達到840萬左右,用水總量達到21億m3左右,水資源短缺已成為制約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主要因素之一。全市所轄的濟南泉、白泉、章丘百脈泉和平陰洪范池4大泉域,補給區主要在南部山區石灰巖區。由于水庫洪水調蓄減少汛期洪水漫溢,以及河道流量長期不足,地下水的補給量減少,使得泉水流量在枯季難以保障。特別是干旱年份“三生”用水和保持泉水噴涌的矛盾尤為突出。
1.2 水生態系統的健康水平亟待提升
近年來,濟南市大力開展水生態保護與環境綜合治理,全市水生態環境較以往有較大改善,但區域水生態與環境系統健康狀況仍不容樂觀,突出表現在:1)河流生態用水不足,水環境污染情勢嚴峻,有水河段的生物多為耐污物種。濟南市大部分河流為天然季節性河流,隨著河道外生產生活用水量的增加,河流生態用水嚴重不足,相應的環境容量缺乏,加之污水收集系統不完善,污水處理率偏低,部分生產、生活污水未經處理直接排入河道,致使河流污染嚴重,全市地表水功能區達標率為42.6%,下游有水河段的底棲生物主要為搖蚊等耐污物種;2)濕地水循環較弱,污染較重,生物多樣性低。濟南市濕地主要分布在黃河與小清河沿岸,多數濕地為南部小河受黃河頂托與地下水滲出形成,天然水循環能力弱,上游污水匯入,使得濕地的水環境污染較重,濕地生物多樣性受影響;3)水土流失問題較嚴重。目前,全市水土流失面積達1147km2,根據水利部《土壤侵蝕分類分級標準SL190—2007》:輕度侵蝕443.9km2,占流失面積的38.7%;中度侵蝕376.2km2,占流失面積的32.8%;強烈侵蝕326.9km2,占流失面積的28.5%;4)人工水景觀的生態性和親水性有待提升。
1.3 水資源管理制度有待進一步加強
濟南市長期重視水資源開發利用和節約保護的規范體系和管理能力建設,特別是國家提出了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后,相繼制定和出臺了一批重要的水資源管理法規和規劃,開展了“三條紅線”指標分解和考核,加強了泉域地下水的保護,有效規范了濟南市的水資源管理工作。但與國家和山東省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的要求相比,濟南市目前仍然存在制度體系不健全,管理基礎不完善,制度執行力有待提高等問題,如在制度條文方面,對水資源節約的規定尚不充分;管理基礎方面,用水計量設施和水功能區水質監測能力尚存在較大不足;制度執行方面,計劃用水、節水“三同時”和用水定額管理的有效性有待提高。
1.4 用水集約化程度和用水效率有待進一步提高
濟南市區域水資源利用效率與水資源情勢不相適應、產業結構和布局與水資源條件不相匹配等問題依然存在。農業節水方面,2010年底全市節水灌溉率僅41.1%、灌溉水利用系數0.52,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16.4m3,重復利用率93%,與全省平均水平基本相當。城鎮生活供水管網漏損率則高達15%,城鎮污水處理回用率僅為20%左右,農村節水器具普及率不足60%。
1.5 尚未形成多元化、特色化的區域水文化系統
濟南市是國務院公布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文化積淀深厚,水文化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素有“一城山色半城湖”之稱。近年來,濟南市先后舉辦了濟南泉水文化周、首屆中國水文化論壇以及泉城泉水休閑匯等相關活動,但是與水生態文明多元化、多樣化、多層次的要求相比還存在較大的提升空間,主要表現在“政府主導、社會支持、群眾參與”的水文化建設體制尚未建立,促進水文化發展長效機制有待完善;居民親水需求尚未得到充分滿足,親水區域和親水設施仍較缺乏;水生態文明理念的傳播還不夠廣泛深入,群眾愛護水、保護水的行為還需引導;水文化研究與泉城特色結合不夠緊密,特色水文化品牌還不夠鮮明;相關理論和技術基礎薄弱,水科學研究亟待進一步加強。
2012年,濟南市被水利部確定為全國水生態文明建設試點城市,給濟南市的水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新的發展機遇。《濟南市水生態文明建設試點實施方案(2013—2015年)》明確了建設目標、建設任務、重點建設區和示范工程,力爭通過3年的時間,實現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的確立和落實,完成山東省下達的三條紅線指標;建立起安全集約的水供用與防災體系,節水型社會基本建成,“河湖連通惠民生,五水統籌潤泉城”的水資源配置格局基本形成,重點泉域泉水持續噴涌;建立起健康優美的水生態與環境系統,實現“泉涌、湖清、河暢、水凈、景美”;建立起先進特色的泉城水文化體系,水生態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在創建過程中需要注意以下環節。
2.1 嚴格落實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
把落實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作為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工作的核心,確立區域用水總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區限制納污“三條紅線”,建立和完善水資源管理控制指標,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評價體系。健全水資源管理責任與考核制度,建立目標考核、干部問責和監督檢查機制。充分發揮“三條紅線”的約束作用,加快促進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結合濟南市的實際情況,以保持泉群正常噴涌為切入點,實現泉水的先觀后用,實行分質供水,確保市民喝上優質的地下水。嚴格落實《濟南市水資源管理條例》,加強水政執法隊伍建設,嚴格水政執法。
2.2 重視工程建設中的水生態問題
在水利工程前期工作、建設實施、運行調度等各個環節,重視對生態環境的保護,維護河湖健康,處理好防洪除澇和生態保護的關系,科學編制河湖治理、岸線利用與保護規劃,按照規劃治導線實施,積極采用生物護岸護坡,防止過度“硬化、白化、渠化”,加快推進河湖水系連通,促進水體流動和水量交換。在水庫建設中,優化工程建設方案,科學制定調度方案,合理配置河道生態基流,最大程度降低工程對生態環境的不利影響。
2.3 發揮水利風景區在水生態文明建設中的作用
水利風景區建設最直接、最明顯的作用就是改善水生態環境。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要統籌濟南水利建設與水利風景區建設,要結合城市防洪和水源工程建設,修復河湖水系,綠化美化河岸;統籌規劃,科學布局,拓展水面,美化自然景觀,改善景區及城市整體環境,提高區域生態系統的穩定性。通過水利風景區建設,促使水生態環境明顯改善,水質達標率,林草覆蓋率、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率等顯著提高,城市水環境得到明顯改善,城市品味、城市形象得到顯著提升。
2.4 強化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科技支撐
發揮省會城市的優勢,同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加強合作,著力加強水生態文明城市理論研究工作。進一步深化對濟南市水生態文明城市的發展目標、目的意義、內涵外延、功能作用的認識;結合濟南市水網規劃、防洪排澇、供水、截污治污、生態環境綜合治理等工程建設,從項目的規劃、立項、設計、投資、建設、管理全過程,統籌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夯實水生態文明城市發展基礎。開展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科技項目需求分析與研究工作,比如現代生態技術、環保技術和城市規劃、景觀設計等,進行引進、吸收和集成,并推廣應用。注重科技創新,加強水生態保護與修復技術研究、推廣應用。
2.5 引導社會參與水生態文明城市創建
水生態文明城市創建工作的最終目標:就是要在全社會形成一種節約水、保護水、愛護水環境的一種社會氛圍。要真正實現水生態文明,必須要在全社會形成一種共識,因此不僅要重視創建工作的工程措施,更要重視對全社會思想意識的引導。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需要政府、社會各界和人民群眾的廣泛參與,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加強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宣傳工作,抓住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的公益性定位,倡導先進的水生態價值觀和適應水生態文明要求的生活方式;利用報刊、電視、廣播、網絡等媒體優勢和規模宣傳效應,全方位、立體式開展新聞報道與宣傳活動;動員全社會力量共同參與水生態文明城市的建設發展。
濟南市開展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工作是一個創新的過程,作為試點城市,不僅要在工程措施等硬件建設上實現生態文明,更要在思想文化等軟件上實現生態文明,這樣才能在全國水生態文明城市創建中起到引領示范作用。
(責任編輯崔春梅)
X321
B
1009-6159(2013)-11-0032-02
鄭永華(1983—),男,助理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