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峰
(濟寧市水利局,山東 濟寧 272100)
繼往開來 科學發展 再創濟寧治淮新局面
劉文峰
(濟寧市水利局,山東 濟寧 272100)
濟寧市地跨黃淮兩大流域,境內除北部少數鄉鎮屬黃河流域外,大部分屬淮河流域。淮河自古多水災,新中國成立以來,在濟寧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全市人民響應黨中央、國務院的號召,開展了波瀾壯闊的治淮歷程,從“修庫筑壩、疏浚河道”開始,到東調南下續建工程的基本完成,為提高流域防洪除澇能力、保障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做出積極貢獻,在山東治淮乃至中國治淮史上寫下濃重一筆。
(一)綜合整治南四湖水系,流域洪水得到控制。1957年淮委確定在南四湖湖腰位置開工建設二級壩樞紐,從此以建閘修庫、筑堤挖槽、調整水系、治理澇洼為主要內容的南四湖綜合整治篇章正式展開。特別是國家實施沂沭泗洪水東調南下戰略后,濟寧通過實施東西股引河開挖、湖內淺槽開挖、韓莊運河擴大等工程,逐步打通洪水南下的通道;通過湖東堤建設、湖西大堤加固及續建、泗河治理等工程,進一步提高了流域防洪能力。通過湖西河道開挖、疏浚、截流并源以及對梁濟運河、洙趙新河、東魚河等骨干河道清淤治理,53條入湖河道呈現高水高排、低水低排、洪澇分治的格局,河道洪水泛濫、濱湖洼地內澇災害大為減輕。通過在東部山區修建312座大中小型水庫、1468處塘壩,并對228座水庫實施除險加固,水庫調節攔蓄洪水作用得到充分發揮,實現了保安興利。目前,濟寧市各類水利工程防洪標準普遍提高,河道防洪能力由原來的不足10年一遇提高到20年一遇,南四湖堤防最高防洪標準達90年一遇,大中型水庫校核洪水標準達到千年一遇,防洪除澇能力大大提升。
(二)大力搞好農田水利建設,糧食連年增產豐收。濟寧市是典型的農業大市,有耕地61.13萬hm2。為有效解決旱澇災害、水土流失、澇洼鹽堿、人畜吃水等制約農業農村發展的問題,20世紀60~70年代,濟寧人民按照“庫水澆山,井水澆川”原則,重新調整了灌區布局。同時按照治淮規劃,采取“高低水分開、洪澇水分開、主客水分開,排澇與引水結合”的工作思路,對濱湖澇洼地實施了“三田兩改”(條田、臺田、畦田、澇改、稻改)治理措施,在“鄒西”和“三湖”地區開展會戰,進行了村、水、田、林、路統一規劃治理。特別是近幾年,隨著國家和各級財政對農田水利基礎設施投入的不斷加大,濟寧市相繼實施完成了12個全國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年度建設任務,農村飲水安全工程,17項國家和省節水灌溉示范工程,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工程,300座排灌站維修改造工程等。目前,全市耕地灌溉面積46.58萬hm2,農業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達到0.615,農村通自來水普及率達到98.3%,在改善農業生產條件、穩定和發展農村經濟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三)大力建設水生態文明,實現人水和諧發展。近年來,濟寧市堅持把生態環境建設擺上重要位置,努力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大力開展以小流域綜合治理為重點的水土保持工程建設,全市已累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182km2,水土流失治理率達到67.6%。“四荒”治理開發工作成效突出,全市出現了許多“四荒”治理的大戶和亮點,積累了寶貴的治理開發經驗。水利風景區建設成效顯著,全市累計建成國家級、省級水利風景區11處,新申報國家級、省級水利風景區9處。積極開展省級水生態文明城市創建工作,泗水、曲阜、金鄉、嘉祥4縣(市)水生態文明城市創建工作走在全省前列。泗河生態治理累計完成投資2億元,成效初現。梁濟運河、洸府河水系綜合整治持續推進,引水入城和南二環路北湖段等重點城建工程積極實施,為打造“孔孟之鄉、運河之都、水城風貌、生態宜居”特色城市做出積極貢獻。
(四)借助南水北調工程,促進資源優化配置。濟寧市是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的重點地區,工程過境長度198km,占山東省干線總長度的40%,總投資50多億元。目前,濟寧市境內南水北調工程已全面試通水運行,今年第三季度將正式運行。同時,從社會經濟發展和水資源狀況實際出發,濟寧市積極實施南水北調續建配套工程建設,一期工程擬用南水北調水量4500萬m3,2013年年底將完成鄒城供水單元建設任務。工程的實施,為濟寧實現當地水、長江水、黃河水三水聯合調度,生產、生活、生態三生用水合配置提供了良好機遇。南水北調工程對沿線治污提出了更高要求,為配合濟寧市水污染防治工作,建成7處南水北調大型中水截蓄導用工程,為確保南四湖水質達到國家Ⅲ類水質標準做出積極貢獻,其中濟寧市中水截蓄導用工程累計截蓄輸送中水3400多萬噸,灌溉農田2.8萬畝次,效果明顯。
(一)堅持以人為本,讓治淮服務發展、造福百姓。濟寧是魯西南大地上一顆璀璨的明珠,濟寧的發展興于水也阻于水,京杭大運河帶來的繁榮從1400多年前流淌到現在,但洪水泛濫、干旱頻發也讓濟寧運道中落、生靈涂炭。新中國治淮的號角吹響后,濟寧著眼恢復和發展當地經濟,除害興利、造福百姓,持續掀起大規模群眾性治淮熱潮,為保障流域內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生產生活用水需求、美好生態環境追求、人居幸福指數提高做出了積極貢獻。治淮的目的是服務發展、造福群眾,發展的目的仍然是為群眾謀福利,因此,堅持以人為本防治水患、興修水利,任何時候都不能動搖。
(二)堅持科學治水團結治水,在實踐中豐富完善治淮思路。濟寧60多年的治淮歷程,就是堅持科學治水,在思想和行動中豐富完善治淮思路、力行治淮實踐的過程;也是堅持團結治水,在省界、市界等邊界水利工程建設中化解矛盾、結下友誼、實現互惠互利的過程。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要求、水資源條件的新變化、治淮事業的新發展,可持續發展的治水思路煥發出勃勃生機,是一條符合國情水情、富于創新的治水之路。高舉團結治水的旗幟,山東、江蘇兩省人民在引沂濟淮、引江補南四湖過程中表現出崇高的大局意識,特別是濟寧、徐州兩市在歷時18年、先后經歷“四上三下”的東調南下一期西股引河上段工程建設中,加強協調、維護和諧穩定,使工程建設取得了歷史性突破,有力印證了團結治淮的重要作用,其意義和影響非常深遠。
(三)堅持依法管水,保障治淮事業長遠發展。為確保治淮事業持續健康發展,嚴格按照《水法》《防洪法》《水土保持法》等法律法規開展工程建設和管理工作,對保證工程建設質量、生產安全、規范水事活動、維護水管理秩序、確保工程效益長久發揮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工程管理、防汛抗旱、農村水利等方面出臺了一系列操作性較強的配套制度,特別是對泗河河道采砂、全市小型水庫、河道、小型農田水利設施的創新管理,為全省創造了典型經驗。目前濟寧市已擁有水利工程規范化管理單位省一級1個,省二級1個,省級水資源規劃化建設示范縣1個、水政執法規范化建設示范縣1個。
(四)堅持改革推動,實現治淮事業創新發展。應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形勢,堅持與時俱進,把水利改革創新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出臺了土地出讓收益計提15%用于農田水利建設資金政策、水利建設基金籌集使用管理細則和加強金融支持水利建設工作的指導意見,組建市水利投資有限公司、山東圣都水務建設有限公司等4個水利融資平臺,初步建立起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多元化水利投入增長機制。通過改革,全市有4個縣(區)實現城鄉水務一體化管理、33家財務獨立核算的大中型國有水管單位破解體制制約難題、12個縣(市、區)鄉鎮基層水利管理機構得到全部恢復。實踐證明,只有改革推動,才能不斷解決制約水利發展的體制性機制性障礙,促進治淮事業創新發展、全面發展。
防治水患任何時候都不能松懈,興修水利任何時候都不能松勁,黨中央、國務院作出了進一步治淮的戰略部署。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濟寧治淮任重道遠。要把握機遇,乘勢而上,積極作為,努力拼搏,在認真總結治淮經驗的基礎上,科學規劃、統籌安排治淮建設,加強洪水科學調度,努力開創濟寧治淮的新局面。
(一)著力實施進一步治淮等工程,充分發揮水利對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保障作用。2015年前,濟寧水利要按照打造現代水利示范市的要求,建設水資源調配、防洪減災、農田水利、水系生態、水利信息化五大工程,完成水利投資520.06億元。將緊緊抓住國務院開展進一步治淮工作的有利時機,謀劃實施進一步治淮工程,扎實做好湖東蓄滯洪區、重點平原洼地治理、梁濟運河、洙趙新河、泗河、大汶河等骨干河道治理和湖東堤郗山至韓莊段堤防工程前期工作。同時,盡快實施泗水縣泗河大閘等病險水閘除險加固工程,繼續實施中小河流治理工程,進一步提高流域的防汛工作水平和防洪除澇能力,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可靠的支撐和保障。
(二)著力推動各項水利建設,充分發揮水利對保障糧食安全的重要支撐作用。大力推進農田灌排體系建設,按時開展冬春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分年度實施全國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建設任務,加快實施大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突出抓好渠系配套工程建設,繼續推進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抓好小型農田水利設施的維護管理。同時,積極做好大中型庫區移民后期扶持工作,切實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產權制度改革。在水保生態建設方面,積極實施東部山丘區、西部黃泛平原區水土保持工程,大力推進泗河生態河道治理、梁濟運河綜合治理、洸府河景觀改造等生態水系工程建設,適時建設國家級和省級等水利風景區,努力創建省級水生態文明城市,積極構筑水生態保護防線。
(三)著力加強水資源的嚴格管理,充分發揮水利對維護良好生態環境、提高人民生活質量的促進作用。加快實現水資源的優化配置,全力做好南水北調干線通水保障工作,實施好濟寧市續建配套工程建設;盡快啟動引汶入濟工程,探索實施引黃、湖水東調等區域調水工程,加緊開展非常規水源利用工作,提高水資源可利用效率,為群眾生產生活提供可靠的供水保障。進一步加強水資源的嚴格管理,全面實施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按照出臺的《濟寧市用水總量控制管理辦法》規定,嚴格執行用水總量控制,切實加強用水計劃及用水效率管理。同時,加大水源地保護力度、強化水功能區監督管理等。
(四)著力強化依法治水依法管水,充分發揮水利對流域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推動作用。堅持依法行政,繼續加強水政執法隊伍和執法裝備建設,健全河道監控系統,加快水政執法現代化建設水平,全面推行水利綜合執法,依法查處各類水事違法行為,進一步提高執法效能。健全完善水利依法管理體系,加快水資源管理配置、防汛抗旱、農村水利、節水型社會管理等制度建設,嚴格執行水資源論證、取水許可、水工程建設規劃同意書、洪水影響評價、水土保持方案審批等制度。對大中型水庫移民建立健全移民服務體系,做好水庫移民安置工作,落實后期扶持政策,促進庫區和移民安置區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深化水行政審批制度改革,進一步規范行政許可行為。加強監督檢查,確保涉水法律法規落到實處。
(責任編輯張玉燕)
劉文峰(1964—),男,黨委書記、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