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興運
(淄博市水利勘測設計院,山東 淄博 255020)
淄博市加強小型河道治理措施
李興運
(淄博市水利勘測設計院,山東 淄博 255020)
通過分析淄博市小型河道現狀,提出了小型河道治理應遵循的原則與標準,指出了參建各方應承擔的責任及具體的建設管理措施。
淄博市;小型河道;治理措施
淄博市位于山東省中部,地跨黃淮兩大流域和山東半島獨流入海水系(屬黃海流域山東代管片),山地、丘陵、河谷、平原等地貌景觀齊全,中小河流數量較多,其中流域面積≥200km2的河道8條,一、二級支流共175條,總長度2170km;10km以上的河道78條,總長度1750km,小型河道眾多。
近年來,淄博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視河道治理工作,在上級水利主管部門的支持下,淄博市的河道治理工作卓有成效,市管河道均取得了較大的治理成效,防洪能力和水生態建設水平均有較大提高。
小型河道由于流域面積較小,流域內的人口、經濟產值相對較低,影響力較小,一般沒有較為完整的治理規劃。但小型河道(主要是流域面積〈200km2的河道)數量眾多且十分分散,水利部門無法進行行之有效的管理,基本處于鄉村自行管理狀態。目前,小型河道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1.1 防洪基礎設施薄弱,河道萎縮嚴重
河道防洪標準低,河道沿線居民向河道傾倒垃圾、違法耕種、違章建筑等侵占河道的現象較為嚴重,人為縮小了河道行洪斷面,致使河道萎縮,行洪能力大大降低,對所在地區的防洪安全構成了威脅。
1.2 河道生態環境惡化嚴重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增加較快,垃圾收集等設施配套不全,向河道堆棄垃圾,亂排污水的現象仍未得到根本改變,使得河道生態嚴重惡化。
1.3 跨河建筑物工程老化嚴重、隱患大
由于受建設年代、經濟條件等因素的制約,小型河道上的建筑物大多是因陋就簡建設而成,建設標準低,許多已成為危橋或危閘,存在較大的安全隱患。有些自行治理過的河道,存在著溢流壩等蓄水建筑物過高,導致平時的蓄水量大而行洪能力低的洪水威脅,或者建設的橋梁標準偏低、過流能力不足等問題。
小型河道治理尚未納入國家和地方政府的重點治理范圍,處于自發治理狀態,需加強引導、鼓勵治理。水務部門應因勢利導,政策上支持對河道進行治理,業務上對河道治理給予指導與幫助,使河道治理符合規劃要求和百姓心愿。
2.1 遵循有序、合規、安全的原則
小型河道是不可替代的水利工程,其治理工程應參考中小河道治理的有關規定,都必須經水利主管部門批準才能實施,其治理標準必須符合相關規范、規定,不得隨意侵占、縮窄河道,不能隨便對河道裁彎取直,必須充分考慮施工過程的安全、建后運行安全,消除對周圍居民的各種安全隱患。
2.2 堅持防洪安全與生態治理相結合的原則
河道最基本的功能是行洪,河道治理必須把防洪安全放在第一位,確保兩岸及下游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同時必須把河道治理與水利風景區建設、水生態文明城市創建有機結合起來,推進“民生水利”和“生態水利”的發展。
2.3 堅持與周圍環境整治相結合的原則
淄博市正在大力實施農村環境整治工作,村容村貌大有改觀。可以通過改善農村環境帶動河道治理,同時可通過河道治理,促進農村環境建設,如建設垃圾回收池,及時清運垃圾,杜絕向河道內隨意傾倒垃圾和排放污水的行為,使農村環境從根本上得到改善。
2.4 堅持城鄉有別、因地制宜的原則
淄博市城區段和鄉村段河道分別按不同的防洪標準和綠化景觀要求進行設計,以滿足不同區域的需要。
城區段河道提升環境,充分利用河道的區位優勢打造人水相親、和諧自然的生態居住區。根據國家有關標準及淄博市的相關規定,確定河道按50年一遇洪水標準設計。為確保形成連續水面,需建設擋水建筑物,兩岸景觀綠化按城區現代化標準設計,體現都市氣派。
鄉村段治理的目的則是河道清淤,在節約資金的前提下盡可能的多蓄水,恢復河道的生態功能。河道按10年一遇洪水標準設計。為形成連續水面,需建設擋水建筑物,增加蓄水和入滲,兩岸景觀綠化簡易化,多種植當地經濟樹木和花卉,既有景觀欣賞價值,又能創造經濟效益,按農村田園風光設計,體現山野休閑的人水和諧。
2.5 堅持整體規劃、逐步實施的原則
小型河道要進行建設,應充分考慮上下游、左右岸的關系,進行統一規劃。當地資金充裕,百姓和政府積極性高的河段先行治理,對于影響到防洪安全和交通安全的河段及建筑物應重點關注,防止引河道治理產生糾紛。
3.1 加強引導,落實建管責任
現階段的小型河道治理大多為當地企業或村鎮主動行為,缺少上級資金的支持,以及上級的管理與考核,容易導致無序治理。河道是國有資源,應進行有序的合法治理,加強引導和指導,確保河道治理在有效的控制管理中,防止治理不符合規范、規定,影響河道的正常運行。建議區(縣)水務局為小型河道治理的監督管理部門、投資主體,作為建設單位負責組織設計、施工及建后管理等,每一段河道治理均落實行政責任人、監督管理部門負責人、技術負責人、設計、監理、施工等參建單位責任人。
3.2 做好規劃設計等前期工作
河道治理應考慮整條河道的情況,全面規劃、分期實施,保持治理工作的連續性。小型河道治理必須聘請具有水利專業資質的設計單位進行設計,減少浪費與失誤、減少安全隱患。河道設計尤其是小型河道的設計容易出現的問題主要包括以下幾類:
1)由于長期未發生大流量洪水,當地群眾人為地縮窄河道,導致治理后的河道滿足不了規范規定的防洪標準。這樣的治理不僅增加了河道行洪的安全隱患,而且為日后的管理增加了困難。
2)跨河建筑物不經計算,根據以往不成熟的經驗估計橋孔過流量,導致行洪能力不足,一遇洪水就出現壅水,嚴重影響過往車輛、行人和橋梁的安全。
3)為增加蓄水而建設的溢流堰隨意性大,其位置的確定和擋水高度只從景觀蓄水角度出發,未通過專業的水文計算確定,導致過流斷面減少,影響行洪,導致防洪墻的倒塌和淹沒農田村莊等,給河道的正常運行帶來巨大的安全隱患。
3.3 加強建后管理,使工程長期發揮效益
河道治理后增加了許多建筑物,蓄水量增加。必須摒棄重建輕管的思想和做法,落實專人管理。如橡膠壩建成后必須有專人管理,定期檢查運行情況,經常清理水面垃圾,發現損壞和隱患及時修理。河道管理人員要與當地居民和諧共處,幫助居民改掉亂扔垃圾、傾倒污水等不良習慣,使工程長期發揮效益。
4.1 提高河道防御能力,保障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小型河道大都存在行洪能力不足、建筑物老化、損毀問題,嚴重影響河道的正常運行,威脅著廣大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實行小型河道綜合治理后,堤防工程得到加固、建筑物標準得到提高,消除了河道安全隱患,為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提供了支持。
4.2 增加水資源調蓄能力,改善河道生態環境
在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下,通過小型河道治理,可以有效的增加河道蓄水量,減少地下水開采量,減少排洪量,減少下游的防洪壓力。通過攔蓄工程建設,河道生態用水得到補充,河道及其兩岸的生態環境將得到改善,各種水生動植物得以重現生機。
進行小型河道治理是新形勢下大力提倡水生態文明建設的必然趨勢,各級水務管理部門必須高度重視、提前籌劃,把好規劃設計和工程質量、工程安全等關鍵環節,使每條河道都恢復其行洪功能和生態效益,以推動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
(責任編輯崔春梅)
TV85
B
1009-6159(2013)-12-0037-02
李興運(1964—),男,高級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