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麗華,梁乃勤,楊志勇
(山鋼股份濟南分公司 煉鐵廠,山東 濟南 250101)
當前,鋼鐵行業面臨非常嚴峻的形勢,產能過剩,市場低迷。如何保住資金鏈安全、確保渡過危機,是鋼鐵企業當前的主要任務。濟鋼煉鐵廠面對形勢的嚴峻性和困難的長期性,居危思進,在努力穩定生產的同時,成立多個團隊創新小組,充分發揮集體的力量,開展團隊創新,以零投入或較小的投入,立足崗位,優化工藝流程。優化配煤、爐料、球團、熔劑、噴吹煤五大結構,把現有條件的潛力發揮到極致,穩定生產和降低成本。
濟鋼煉鐵廠創辦《創新論壇》,利用論壇平臺“出題、解題、破題”,啟迪心智。邀請知名大學學者教授、優秀鋼企高爐專家、總工程師等授課,舉辦技術講座,引導員工大膽突破,創新思維模式,提高認識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開拓思路,尋找不足,探索解題的思路,活躍了學習創新氛圍,為團隊創新提供了很好的內部軟環境。
當前企業創新面臨4 個嚴峻的問題:知識結構與存量的提高太慢;思維模式的改善太難;員工的創新壓力太大;創新的效率太低。為此,濟鋼煉鐵廠采取“避虛就實抓要素,夯實基礎反浪費”的辦法,從內部挖潛、堵漏洞入手,努力把看得見、能馬上見效益的低投入、短平快項目抓在手上,組建多個團隊創新小組,開展多層次、多專業的聯合攻關。
1)針對重點攻關項目“配煤煉焦技術開發與應用”組建技術團隊。6名團隊核心成員分工明確,合作有序,攻關思路清晰。通過建立來煤預知、配煤預控、焦炭質量預測的“三預知”質量控制管理模型,在煤炭與焦炭之間形成穩固的閉環管理流程,提高預知、預控能力,對焦炭質量的穩定起了重要作用。積極開展配煤結構優化攻關,每周定期召開一次專業例會,以冶煉高爐經濟適用的焦炭為目標,建立單種煤綜合質量指標基礎數據庫,進行多項技術試驗。開發了快速煤巖檢驗、無黏結劑型煤、荒煤氣余熱利用和1#、2#、5#焦爐搗固焦改造、煤調濕等一批前沿技術,取得階段性成果。“低成本多資源配煤技術的開發與應用”獲得了山東省冶金科技進步一等獎,實現了用國內優質焦煤替代進口焦煤、高硫煤替代優質煤以及氣肥煤、省內煤、瘦焦煤大比例配用的技術突破。
2)成立配礦中心,開拓經濟料資源。為進一步優化資源結構,降低煉鐵成本,2012年7月煉鐵廠組建成立了配礦中心,機構獨立。配礦中心首先對原料、爐料的庫存進行盤點、結算,精心做好月度和中遠期原燃料結構計劃。對每一批料進行評議,每周召開例會進行溝通協調。融合不同專業、不同部門組建尋找優勢資源團隊,進口礦、國內礦、煉焦煤、噴吹煤、熔劑5個小組,深入各大礦山、港口、兄弟企業了解經濟原燃料資源情況,根據性價比評估指導礦石的采購,從2012年下半年煉鐵降成本情況看,效果明顯。
3)成立噴吹煤結構優化攻關組。對31 種單種和配合煤進行元素分析、工業分析、多項測試,編制濟鋼噴吹煤經濟性評價模型,增加了噴吹煤按熱值進行采購和驗收的標準,根據煤粉價格和性能進行合理優化。開發了新的噴吹煤資源,對制粉和噴吹工藝進行了相應改進,克服貧瘦煤的諸多技術缺陷,將貧瘦煤噴吹比例提高到60%左右,噴吹煤結構由以前的無煙煤、煙煤搭配過渡到無煙煤、煙煤、貧瘦煤搭配,煤粉性能明顯改善,為降低高爐鐵水燃料成本提供了技術支撐。
4)燒結與球團技術組組建攻關團隊。燒結技術組加強對每一批料的檢驗,堅持每堆料都做燒結杯試驗,及時向高爐反饋其冶金性能。3#120 m2燒結機改造為生產酸性燒結項目,自2012年8月投產以來,燒結返粉比70 m2燒結機停產前生產的酸燒降低了100 kg/t,降成本效果明顯。針對400 m2燒結機設備故障率較高、生產能力受限的實況,組建了圓筒混合機、環冷機、抽風系統共3 個攻關組,分別對相關工藝流程與設備進行優化改進、方案論證。球團技術組進行了海沙造球攻關,利用3#豎爐生產海沙釩鈦球,既拓寬了豎爐生產用料資源,又降低了球團成本,同時滿足了高爐護爐的需求,2012年共生產海沙釩鈦球13.5萬t,噸礦降成本300元。
1)以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的成立為契機,成立爐前創新團隊。2012年,獲得國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貢獻獎的爐前總技師賈廣順,又獲得“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授牌,煉鐵廠為此組建了以賈廣順為首的“爐前創新團隊”。團隊圍繞爐前系統進行了一系列優化創新。其中“制作沉鐵池回收渣中鐵”項目針對爐前出鐵時渣中帶鐵難題進行攻關,在爐前制作沉鐵池,實現了渣中鐵的順利回收。針對沉鐵池中鐵的排放問題,3#1750 m3高爐改變常規做法,設計改造了渣中取鐵鐵坑,制作3個放殘鐵專用工具,增置擋濺板,使工作效率大增。賈廣順工作室團隊的創新攻關,啟發了職工的創造性思維,涌現出許多創新思路和方法。
2)以全國勞模姜和信為主,組建創新工作室。2012年4 月“姜和信創新工作室”掛牌,組建成立了專業創新團隊。針對干熄焦現場存在的突出問題,先后攻關解決了150 t 干熄焦低壓柜失壓跳閘、100TGX-1 皮帶經常跑偏、100 t 干熄焦現場充氮電磁閥無法實現主控操作等一系列生產難題。160 t/h干熄焦發電控制系統的優化與改進項目,優化了主控操作,使主控人員能夠第一時間發現設備隱患,為快速處理故障及設備的可靠運行提供了保障。
3#1750 m3高爐水煤崗位是省級青年文明號,也是全國冶金系統青年安全生產示范崗。針對煤槍堵槍以及堵槍后處理過程浪費煤粉、污染環境等一系列生產難題進行攻關,改進管道,優化處理煤槍堵槍的處理工藝,改造后年創效益20 萬元左右;高爐損壞冷卻壁的銅管應用的項目提高了冷卻壁冷卻強度,杜絕了漏水的現象,提高了冷卻壁的使用壽命,年創效益40 萬元;高爐大中套噴焊法被濟鋼命名為職工先進操作法。
煉焦車間調火班是全國工人先鋒號,針對黑頭焦、蜂窩焦比例大的難題進行攻關。通過提高測量頻次、精準調整溫度等一系列措施,減少黑頭焦數量,黑頭焦比例由15%降到10%~12%;優化平煤操作,找出最佳時間差減少小爐門冒煙的現象及爐頂煤峰谷的產生等,減少了蜂窩焦數量。
2011年至今,濟鋼煉鐵廠共完成自主技術創新項目67項,其中1項獲得山東省冶金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獲得濟鋼重大科技進步項目獎,13項獲得濟鋼科技進步獎。組織申報公司級以上技術鑒定的技術創新項目35 項,申報專利30 項,其中5 項專利已經獲得授權,其余25項已被國家專利局受理。以常宇為代表的配煤煉焦技術團隊獲得了山東省省管企業杰出創新團隊獎,技術副廠長陳昌華獲得中國鋼鐵工業優秀科技工作者稱號。515項一線操作職工的創新創效項目獲得煉鐵廠藍領創新獎,4 支團隊獲得濟鋼責任之星稱號。
企業應該把區分不同層次,以開發全員創造力為目的的創造發明學教育列為職工教育的一項內容,有計劃、有步驟地組織培訓。營造人人思創造之事、人人爭當創造之人的企業文化氛圍。必須在觀念、體制機制、技術、管理、文化等五個方面同時啟動,創新效果才明顯。
隨著現代大工業生產系統技術的高度密集和高度集成,靠孤軍奮戰、個人奮斗已很難取得技術上的重大突破。針對項目情況,成立創新團隊,開展聯合攻關,利用集體的智慧完成項目。因此,要根據企業發展需要,形成形式上靈活多樣的專門人才教育、培養機制。如進行專業知識深造,開展拓展知識面的培訓,對同行業考察學習等。
立題是實現創新的重要一環。創新課題一般來說來源于兩個方面。一是普通職工、科技工作者和有關單位,圍繞降低成本、提高質量、改善環境、提高設備的可靠性和使用壽命等目標,自行選擇創新題目;二是企業技術部門根據企業發展目標和當前實際,提出創新題目。要建立的立題機制,要保障提出的所有題目不被簡單否決,要經過科技論證后決定怎么辦。
創新題目一經確立,由誰來完成創新任務的人力資源優化配置就成為決定性的因素。一般來說,圍繞承擔創新任務的人力資源優化配置有3 條途徑:1)創新課題的提出者往往能擔當起課題負責人的任務,再根據需要為其配備必要的相關專業人員,形成課題組。2)向專業技術職務受聘人員下達指令性課題,這是在對專業人才的學識、能力分析的基礎上有的放矢的過程,然后為其配備必要的相關專業人員,形成課題組。3)在不確定誰有能力承擔課題任務的情況下實行課題公開招標,吸引有能力者參與,選定帶頭人應善于溝通協調且有一定技術素養。
人力資源優化配置的關鍵就是通過制度保障,在形成課題組時,能夠打破專業界限、部門界限,把需要的人才聚集起來,使他們放下原來的工作,專心至致地從事任務非常明確的創新活動。
國有企業由于對創新成果的激勵力度不夠,曾經挫傷過職工創新創效的積極性。進一步解放思想,加大對創新成果的激勵力度。其中,既包括按創造性勞動的貢獻大小給予物質獎勵,也包括為推崇創新者本人的創新進取精神授予的榮譽稱號,使創新者的勞動價值得到充分肯定和尊重。制定由職工代表大會通過的創新成果激勵辦法(制度),并據此執行獎勵,以克服激勵的隨意性,使激勵行為規范化、公開化。
濟鋼煉鐵廠面對嚴峻的市場形勢,充分挖掘現有條件的潛力,拓寬思路,主動出擊,以團隊創新的方式破解生產經營難題,激發了企業活力,優化了工藝流程,培養了創新人才,為企業戰勝困難、走出低谷提供了有力地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