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春燕
保定市世澳建筑工程有限責任公司(0710 00)
人類生存環境的演化,存在著這樣的時間序列及其相應的形態∶史前時期的聚落,農耕文明時代的村莊、集鎮、城市,工業文明時代的村莊、集鎮、城市、城鄉一體地帶,后工業文明時代的村莊、集鎮、城市、城鄉一體地帶,以及后工業文明之后的遠景。這些不同時代下的聚居環境構成了所謂人類聚居環境的拓撲形態,它具有十八種要素,從聚居背景來看,包括資源消耗、聚居地點、聚居環境;從聚居活動來看,包括生活方式、交通聯系、時間尺度、時間分配、空間尺度、空間分配、時空觀念、理想追求、價值取向;從聚居建設來看,包括建設規模、聚居單元、聚居布局、聚居密度、建造材料、建造方式。
在聚居建設方面,建設規模∶由于人口的增長以及人類改造自然能力的增長,建設規模不斷擴大,但到一定程度之后停止增長,這與人的認知能力、活動能力有關。由此可知,一定的建設規模是與當時的社會生產力相適應的,不能盲目求全求大。聚居單元經歷了氏族、血緣家族、家族、家庭、鄰里的發展過程,逐步從血緣關系轉向地緣關系。目前大多數國家處于以核心家庭為主的階段,但由于安全、歸屬的心理需求,人類尋求和諧、親和的鄰里單元。聚居布局存在著有趣的周而復始的循環∶集中(始前文明)→分散(農耕文明)→集中(工業文明)→分散(后工業文明)。聚居密度∶現代高于古代,城市高于鄉村。但是,我國城市人均用地面積從古至今,大多在100 m2左右,大城市不到100 m2,中小城市超過100 m2,而隨著城市化的進程,城市人均用地面積總體呈上升趨勢。建造材料∶人類構筑自身的居住社區的材料,已從泥巴、茅草、木材等自然材料,轉變為加入了人工勞動的磚、瓦等人工材料,進而轉化為玻璃幕墻、琺瑯板、鋁合金鋼板等高科技材料。材料性能越來越好,并呈多樣化趨勢。建造方式∶從肩挑背扛的人工方式轉化為系統化的機械施工方式。建造速度加快,建設工期縮短。
利用自然資源有高技術和低技術之別。對于時髦的高技術人們也許并不陌生,諸如3 000 m的高層、宇宙太空城市等。那么所謂低技術又是什么呢?聚居環境的低技術就是前面提到的對自然風向、陽光的利用,這是一種常規技術。如一屋坐北朝南,門前有水流過,多少年后,河床移動,門前的土地就增加了。遵循這種自然的空間規律,利用自然資源,這就是常說的“風水”。風水本質上是建筑界最為典型的低技術應用。古代匠人往往借助于風水來追求建筑的節能、城鎮的通風和環境的順暢,而現代的建筑規劃師幾乎把這些低技術忘得一干二凈。對于21世紀的聚居環境建設來說,提倡應用低技術意義極為重大,生態化的手段往往與低技術相對應,而高技術一般都是人工性的、非自然化的。
當然,面向未來,開發應用低技術并不意味著完全回到古代,這里有一個低技術與高低技術相互結合利用的現代課題。比如利用煙囪的拔風原理形成氣流,進而用氣輪機帶動發電機發電;在沙漠地區數平方公里覆蓋一片玻璃,陽光照射在玻璃上,把下面的空氣加熱,中間有一個拔風的煙囪,里面的空氣假設能加熱到80~90℃,所形成的快速氣流足以發電,根據這一初步的試驗結果計算,假設中國只要設立一處這樣的電站就足夠人們使用了,玻璃覆蓋面積1 000 km2,可設在新疆的沙漠地帶。這是高技術還是低技術呢?其基本能源來自陽光,但與高技術的太陽能電池板發電又不同,它利用的是最傳統的煙囪,其原理應是低技術,但它里面的發電機機械還是高技術的。高技術與低技術相結合,必將成為21世紀建筑界的導向。
我們走到這樣的城市一定會嘆息,有歷史文化的建筑都拆除了,有歷史文化的環境都改變了。為什么不保留些都市村莊而改建公園呢?公園并不僅僅有樹有花就行,它更要講文化,公園應該是文化的儲藏庫,游樂歷史的根據地。把西方不過數百年的文化拿過來,自己數千年的文化積淀卻丟失了。
從綠化的角度來看,為什么現在沒有大樹?這又是一個導向性問題,原因之一是千篇一律地學大連。其實學習他人也要結合自己。我以為北方城市更需要陽光,而南方城市則相對多需要陰影。在南方,人們戶外活動大多在炎熱的夏季和秋季,需要陰影遮擋灼熱的陽光。在北方,相應的季節,則需多些陽光顯得溫馨。除了氣候生理要求外,環境綠化,究其根源,最終也在于文化。歐洲是牧羊文化,需要草地,喜歡草地,我們中國江南就不同了,肯定不是牧羊文化,如果也以草皮為主,就沒有自己的文化了。就拿上海外灘來說,表面上是一個綠化問題,實質上是歷史文化環境保存問題。外灘改造之前,林蔭繁茂,在江水、樹木映襯下的各式沿岸建筑顯得很漂亮。改造之后,一邊是孤零零的建筑,一邊是光禿禿的駁岸,夏季和秋日的曝曬自不必說,更成問題的是,丟失了近百年的文化積累,中外同行無不為之嘆息。人們不禁要問,新外灘為什么不保留原有的大樹?原本種大樹的地方為什么成了停車庫、小商店?這里能說僅僅是設計、改建上有問題嗎?我們的觀念是不是有偏差?
總而言之,以新的角度審視當代人類生存環境面臨的種種問題,尋求有效的手段,確立嶄新的建設觀念,從而創造良好的聚居環境,這是我們今天對人類聚居環境進行研究與實踐的最終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