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淑霞
(德州學院 數學系,山東 德州253023)
“高等教育的任務是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應用型人才”[1]。培養地方需要的具有創新精神的應用型人才是我們地方本科院校的一大特色。我校的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是由德州高專數學教育專業發展而來,是傳統的師范專業,它主要以向中小學輸送教師為主,所以實踐教學環節對于學生來說顯得尤為重要。
目前本專業還是以“學數學”為主,大多數課程的學習還是向學生傳授數學知識,教學模式也是沿用傳統的黑板加粉筆式,“滿堂灌”的教學方式對枯燥無味的數學課帶來的是很大的消極作用。大多數院校對學生的實踐學習生活不夠重視,主要問題就是實踐課程資源缺乏,實習時間不充足,這使得大部分學生只是紙上談兵,無法將知識應用于實踐,畢業后無法和工作單位接軌[3]。因此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如何改變傳統的實踐教學培養模式,提高學生的實踐技能,成為我們值得思考的重要問題。針對地方本科院校數學系師范專業學生的特點,對德州學院數學系人才培養的實踐教學模式進行了探索和實踐,總結了一些實踐經驗。
我系的數學實踐課程從無到有,從最初僅開設“計算機文化基礎”到目前已經開設了“計算機文化基礎”、“數學建模”、“數學實驗”、“課件制作”4 門實踐課程。
數學實驗是近年來大學數學教學改革中的一門新型課程,數學實驗重點通過一系列結合使用計算機的實驗引導學生進入數學的境界。內容設計結合師范類學生的具體需求,分預備實驗、基礎實驗和綜合性實驗。學生在預備實驗中學習數學軟件的基本操作,掌握軟件的基本功能,為后續實驗提供工具。在基礎實驗中學習使用數學軟件來驗證或觀察數學基礎課程的基本結論,屬于驗證性實驗,用于輔助大學數學基礎知識的學習與掌握。綜合性實驗類型都是從教材選出,根據具體情況可以選做部分實驗。
建立數學模型是廣大科學技術人員溝通擺在面前的實際問題與他們掌握的數學工具之間的聯系的橋梁[4]。我們采用“問題驅動”方式執行案例分析與講解的方法進行數學建模課程的教學。在教學過程中,循序漸進地介入數學建模的思想,按照建立數學模型的數學方法分類,由簡入難地介紹各類基本的數學模型:初等數學模型、初等優化模型、數學規劃模型、微分/差分方程模型以及隨機問題模型等;強化數學與計算機等其他工具的結合;對于一些重點教學環節,在突出對數學方法的同時,要重點講述數學方法與實際問題的一些必然的關聯性,以及不同數學方法解決同一問題的優劣性,從而達到對數學方法之間的區別與聯系上升到對實際問題的處理上的不同表現特征,使同學更具體地認識數學。
課件制作是實踐實訓課程[6],在微機室里有老師指導完成。為不增加學生負擔,實踐實訓課程占用學時不多,共16 學時。
教育實習是高師學校教學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高師課堂教學的延伸和繼續。教育實習的過程,實質上是師范院校課堂教學的組織形式在空間上的位置移動,將大學課堂教學場所移向中學。教育實習基地是教育實習的物質承擔者,合格的實習基地是取得實習成功的重要保證。
師范生學到了知識并不是最終的目的,而運用恰當的方法將自己所學的知識傳授給學生才是最終的目的。在大學的課堂上,由于缺乏未來的教育教學對象,只有理性認識而沒有感性認識,缺少身臨其境的實踐環節,因而也就無法完成由師范生向中學教師的角色轉變。只有經過教育實習,師范生的教學和班務技能才能得到鍛煉,從而縮短師范生由學生到教師之間的距離,如果沒有實習基地,師范生的技能實踐,就失去了物質承擔者。師范生是未來的教師,在師范院校里一方面要學習專業知識,另一方面要學習傳授知識的方法。
教育實習基地是培養學生感性認識、實踐能力、創新精神的重要場所,是學生了解社會、接觸社會的重要橋梁[7]。實習基地提供教學和班務指導教師、授課課堂和班務實踐的學生,同時要提供實習生的食宿場所。所以應加強教育實習基地的建設,加強對實習工作全過程的監督、檢查,規范實習各環節,提高實習質量,保障實習效果。校外實習可使學生更早、更多地接觸并了解社會,使學生了解所需知識能力要求,畢業后能更快地適應社會。同時,實習基地建設有利于科研合作,達到共享、互利、雙贏的目的。
目前我系已有3 個固定的教育實習基地,它們都具備接受學生實習的條件:在教學管理方面,規章制度健全,管理方法規范;在師資隊伍方面,教師敬業精神強,學歷達標,具有較強的教學和班務指導能力;在學校規模方面,平行班級較多,能容納較多的實習生實習;在后勤保障方面,應能解決學生的食宿問題,具有接待能力。但是,這3 個實習基地距離我們學校太遠,聯系不太方便,所以我們積極聯系德州市及周邊學校,建立實習合格的基地。
另外,實習形式也可以多樣化,在目前情況下,中學接納大量實習學生有一些具體的困難,我們應該理解中學的難處。我們可以將一個班的實習學生分成若干小組到多個教學基地去實習,采取分散進行、相對集中的模式,受到實習單位普遍歡迎,一方面實習單位容易接納,另一方面學校也能有效管理。
畢業論文是本科教學的最后一個重要環節,是對其他教學環節的深化、補充和檢驗,在本科教學中具有重要的作用[14]。是教育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的重要體現,是培養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業精神的重要實踐環節。同時,畢業論文的質量也是衡量教學水平,學生畢業與學位資格認證的重要依據。
針對畢業論文中普遍存在的管理監控薄弱,創新水平不高和實踐動手能力偏低的現象,我系提出了強化畢業論文過程管理的教學模式,加強論文工作的選題、開題、指導、撰寫、中期檢查、答辯、成績評定等各個環節,切實保障畢業論文質量。實施原則如下:
要想提高畢業論文水平,首先要從根本問題入手,重視理論教學,加強教學過程管理,嚴把考核關,努力提高學生基本理論水平。在平時的教學中要注意培養學生良好的學風,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
畢業論文工作從題目申報到最后完成答辯、資料歸檔包含若干環節,每一環節都與畢業論文的完成質量息息相關。要提高畢業論文水平,必須加強過程管理。
(1)要加大題目的審查力度。要求題目從專業培養目標出發,結合科研、生產實際,注重實踐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同時又要做到題目難易適中,工作量適中,提出問題切實可行;對于審查中不合格的題目要堅決予以剔除。
(2)要嚴格要求畢業論文紀律。加強過程監控,要不定期對學生畢業論文情況進行檢查,對于不合格的畢業論文后期要加強監督,完成情況較差的要推遲答辯。在對學生加強管理的同時也要加強對老師的管理,要不定時考察指導老師的工作情況,對其指導工作的質量進行檢驗和評價。系里成立自己的教學督導小組,通過不定期對畢業論文工作的抽查,形成了一種高密度的教學監督機制,能充分了解學生畢業論文工作的進展情況,及時解決在畢業論文中出現的問題。
(3)要對畢業論文考核辦法進行改革。首先要在答辯前由教研室老師對所有畢業論文題目進行分析,弄清該畢業論文的關鍵問題所在和難點,從而保證在答辯時提問目標清晰,有的放矢。其次要適當延長答辯時間,同時在答辯過程中要實現由“學生講”到“老師問”的轉變;因為答辯前老師已經對學生題目有所熟悉,只要通過多對一些關鍵點進行考核,即能了解學生的畢業論文完成情況。這種答辯方式既能保證答辯效率,又能真實反映學生畢業論文水平。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高等學校畢業論文工作不斷面臨新的問題和挑戰,其改革要求勢在必行。我們應不斷探索畢業論文工作的新思想、新方法和新模式,使其真正成為培養大學生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業精神的重要手段和途徑,為社會建設培養出更多更好的高素質人才。
教師的有效指導是提高學生實踐能力的關鍵性環節,一方面高校要不斷引進教師,改善師生比例;另一方面努力加強教師隊伍水平建設,要建立一支年齡和職稱結構合理,德才兼備的高水平師資隊伍。師范院校應成立專門的實踐教學指導機構,選拔教學經驗豐富與教育理論研究水平高的教師擔任此項工作,對教育實習、論文寫作進行經驗與理論兩個方面的指導,使學生一方面提高教育技能,另一方面提高教育研究能力,為“教育家”的誕生打下良好的基礎。同時也有利于教育實習基地的教改與教研,改變兩方的不利合作關系。
加大教學資源投入是擴招后提高實踐教學水平的當務之急[13]。學校硬件資源的不足主要表現在實驗條件差,文獻資源匱乏、缺乏實踐環節所需要的硬件設備等幾個方面。解決這些問題的手段一方面是要不斷加大硬件建設方面的資金投入,使高校自身的教學硬件水平不斷提高。另一方面要加強資金監管力度,同時合理調配和利用已有資源;只有這樣,高校的硬件資源才能上升到一個新的水平,才能為學生提供更好的硬件學習環境,不斷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作為一所地方性大學,正確界定符合學校實際和社會需要的人才培養定位,積極探索與之相適應的人才培養模式,構建科學合理的應用型人才培養實踐教學體系,是一項緊迫而艱巨的任務。我們必須不斷更新教育理念,以“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精神為指導,全面落實“以人文本”的素質教育,認真研究社會需求的變化,繼續深化實踐教學改革,為社會輸送綜合素質好,能吃苦,留得住,有較強的社會工作能力和良好的工作作風,專業知識和技能扎實,實踐工作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創新能力強的優秀人才,為地方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做出積極貢獻。
[1] 錢國英.本科應用型人才的特點及其培養體系的構建[J]. 中國大學教學,2005(9):54-56.
[2] 蔡文榮.數學建模與應用型人才培養[J].閩江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2):113-115.
[3] 教育部高等學校數學與統計學教學指導委員會.數學類專業發展戰略報告[Z].2005.
[4] 簡國明.地方高校數學建模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 大學數學,2005,21(3):35-38.
[5] 沈 奇.應用型本科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與改革[J]. 實驗技術與管理,2010,27(10):36-38.
[6] 余小瀅. 創新人才培養與實踐教學改革[J]. 實驗技術與管理,2010,27(5):50-32.
[7] 于 猛. 構建完善的實踐教學體系[J]. 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9,28(5):126-128,139.
[8] 曾小彬.深化實驗實踐教學改革提升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0,29(2):1-3.
[9] 顧 瑾,孫大躍.完善實踐教學體系,促進實踐平臺建設[J]. 實驗技術與管理,2008,25(11):172-174.
[10] 許家瑞.構建創新實驗教學體系的探索與實踐[J]. 實驗技術與管理,2009,26(5):1-4.
[11] 劉長宏. 以能力培養為主線建立三層次十模塊實踐教學體系[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8,27(2):80-82.
[12] 呂 萌.新聞傳播實踐教學與創新人才培養的模式探索[J]. 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2,31(4):426-430.
[13] 蒙展能.高校科研體制及運行體制的創新[J]. 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3,22(5):86-87.
[14] 劉俊生.加強實踐環節 培養創新人才[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6,25(10):1183-1185.
[15] 蔡克勇.邁向知識經濟時代,培養持續創新人才[J].高等教育研究,2000(1):1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