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國盛
(江南大學,教務處,江蘇 無錫214122)
隨著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以及在全社會各個領域的廣泛應用,人們對網絡的應用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雖然絕大部分人群都能夠對網絡進行必要的操作,但這畢竟是有限的,且單純的通過操作并不能提升該領域的整體水平,仍然需要更多的具有一定實踐經驗的專業人才充實其中[1]。唯有如此,才能保證這一領域的持續進步。在這一方面,應用型本科高校因其戰略定位而具有一定的優勢和責任。這是因為,培養應用型人才是當前應用型本科高校的辦學目標,而網絡課程的教學尺度又極難加以把握,將理論教學與實驗教學進行有機的結合,實現對人才培養的目標顯得尤為必要[2]。此外,在網絡技術高速發展的時期,網絡技術類人才的培養對環境的要求越來越高,除了需要具備必要的師資隊伍、課程資源以外,計算機網絡實驗室的建設尤為重要。尤其對應用型本科高校而言,人才培養目標直指實際應用[3],因此,對其網絡實驗室進行建設和優化就變得更加必要。現以應用型本科高校對其建設計算機網絡實驗室的意義和內容進行了分析,然后從多個不同的角度討論了網絡實驗室的建設目標,最后給出了網絡實驗室建設優化的幾個可行的路徑。
(1)雖然應用型本科高校的戰略定位是為社會培養應用型的人才,但是在實際操作中卻往往落實不到位,“重理論教學、輕實驗教學”,壓縮實驗教學比例的現象屢見不鮮。其中的原因:①實驗教學的重要性并沒有得到有關領導或部門的重視,②實驗教學的進行缺乏必要的環境保障[4]。而計算機網絡實驗室的建設將能夠很好解決這一發展瓶頸,在網絡實驗室環境下,學生可以自己動手搭建、調試和配置網絡,使學生能夠更加直觀地對網絡設備和應用環境進行了解,加深對理論知識的認識。此外,更為重要的是,這樣一來,學生的就業選擇范圍更加廣泛。而畢業生就業率的提高和得到社會的廣泛認可,又會釋放出積極的信號,吸引更多、更優秀學生進入該專業進行學習。這不但提高了學校的知名度,還對學生的素質進行了優化。
(2)對應用型本科高校而言,計算機網絡實驗室的建設除了能夠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提升教學效果外,還能對高尖端人才形成明顯的吸引作用[5],借此形成良好的教學團隊,通過共同研討構建嚴謹的學術氛圍,強化本學科在學校建設中的地位。
(3)伴隨著計算機網絡技術在全社會各個領域得到廣泛的應用,加之高校辦學難度的進一步加大,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已經成為應用型本科高校的重點專業[6]。而基于此建立起來的計算機網絡實驗室,不但能夠促進教學水平的提高,還能直接為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提供必要的條件。這是因為,計算機網絡實驗室的建設和完善,能夠讓專業教師、實驗教師和學生更加直接、快速的接觸該領域的前沿技術,提高教師的專業素養和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此外,網絡實驗室的建設往往要與行業內領先的網絡設備廠商合作,通過技術上的交流,能夠對實驗教學水平的提高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對應用型本科高校而言,由于師資力量和學科方向的差異,其計算機網絡實驗室的硬件和軟件配置與其他類型的高校存在明顯的不同。針對這一情況,結合本專業的培養目標,在建設計算機網絡實驗室時,應按照以下內容分層次地進行[7]:①對基礎型實驗來說,應包括對網絡設備的基本操作,局域網和廣域網實驗,VPN 技術實驗以及網絡管理和應用等。②在中高級實驗方面,涉及到的實驗包括網絡協議分析和設計,網絡交換,路由設計以及網絡安全,VoIP,IPv6 技術實驗等。③在創新性的實驗層面,主要涉及到IP+MPLS技術實驗,二層協議和路由協議研究實驗,安全技術研究以及流量工程技術研究實驗,等等。
計算機網絡實驗室的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到大量的儀器設備,且價格昂貴,加之更新速度快,增加了資金投入的壓力。因此,在實驗室的建設初期,就應該全面考察設備的通用性和可擴展性,保證和維持實驗設備的良好性能,使不同廠商設備和網絡產品的接入更加方面,設備的更新選擇更多,節省成本和模塊的添加和撤銷更加容易,網絡實驗平臺的控制更加容易和有序。
應用型本科高校的人才培養目標是使學生能夠較好地滿足社會的需求,積極有效地為社會服務[8]。因此,高校計算機網絡實驗室的建設必須包括以下內容,即網絡組網實驗、網絡管理實驗和網絡工程實驗[9]。同時,為了滿足實驗教學的全方位需求,使教學資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專業教師和實驗教師應該積極利用網絡實驗室進行科學實驗,以此來提高自身的業務水平,提升實驗教學效果。此外,計算機網絡實驗室還應注重對學生實際動手能力的培養,使其能夠與社會的需求相符合。
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的學生,其就業的方向相對廣泛,企事業單位、學校等行業都有其用武之地。因此,在人才培養過程中,除了需要學生掌握主流交換機、路由器以及防火墻的綜合配置、調試和對故障的準確定位、進行故障排除能力外,還應使其充分了解國內外最先進的、標準的布線與規范,掌握各種線纜、接插件的安裝和使用,以及光纖頭的制作等[10-12]。
在現代計算機網絡實驗室的建設中,需要對傳統的驗證性實驗進行必要的揚棄,保存有價值的實驗手段和方法,改革過時、落后的實驗內容,將設計性實驗、系統性實驗、綜合性實驗和開放性實驗更多融入其中,以此來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13]。此外,還應通過多種途徑拓展學生的知識層面,使學生的素質得到綜合性鍛煉。而在實驗教學內容的改革方面,應注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和開發。
對應用型本科高校而言,產學研合作的開展是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徑之一。而在計算機網絡實驗室的建設中,通過與企業和科研院所的聯合,能夠將現實社會中相對成熟、完善的組織管理制度和相應的管理思維和管理體系納入到實驗教學當中,體現實驗教學的應用性[14-15]。其中,比較典型的是與企業之間的合作,因為企業先進的培訓思維和培訓方案能夠直接為高校的實驗室建設所用,能夠促進實驗教學內容與現實緊密結合,使大學生更能適應社會的發展,能夠較快適應工作的實際需要。
不可否認,在實驗教學和理論教學兩者之間,雖然難以分清孰輕孰重,但兩者的先后順序是不可改變的,即只能以“先理論教學后實驗教學”的順序進行人才的培養。實驗教學可以看做是理論教學的充實和深化,沒有理論的指導和支持,是無法完成實驗教學的目標的。因此,在追求實驗教學效果時,不能單純的注重實驗教師的培養,應該優化師資結構,將實驗教師和專業教師的素質進行同時提升[16]。唯有如此,才能實現兩者的緊密結合和共同發展。此外,對教師而言,不但要具備一定的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還應在開發和引進新實驗等方面具有獨特的造詣。
計算機網絡實驗室的建設“對外”可以采取產學研的模式進行,“對內”應以開放式的模式為主[17],只有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利用實驗教學資源,通過“投入”增加獲取可觀的“產出”。當然,所謂開放并非“自由進出”,而是在一定規則的指引下,使實驗教學資源得到全方位的釋放。即對進入網絡實驗室的用戶進行身份驗證,通過驗證便能充分利用服務器、校園網等實驗教學資源;實驗室開放狀態下,應對實驗教學的過程進行實時的監控,包括用戶上機的上機時間,實驗室資源的使用情況,網絡安全性、計算機的可維護性等,以此來保證實驗室能夠長期良性的運行。
對應用型本科高校而言,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關鍵是創新教育體系的構建,而實驗教學便是其中的重要環節之一。當傳統的教學模式難以適應社會對人才培養的需求時,就需要創新人才培養的模式,使高校的人才輸出能夠得到社會的認可。本文對應用型本科高校計算機網絡實驗室的建設和優化問題進行了系統的研究,旨在為相關的決策者提供一定的決策信息。當然,我們的工作還是初步,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時代的進步,對人才培養的要求會出現新的變化,到那時,還需要對今天的工作進行及時的必要的修正。
[1] 唐燈平. 職業技術學院計算機網絡實驗室建設的研究[J]. 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08(10):132-134.
[2] 高宋偉. 職業學校計算機網絡實驗室的建設改革與實踐[J]. 科學教育,2009(6):78-80.
[3] 朱 莉. 高校計算機網絡實驗室建設和管理探討[J]. 實驗室技術,2009(2):33-34.
[4] 唐 勇. 淺議高職計算機網絡實驗室建設[J]. 廣西大學學報,2009(10):23-25.
[5] 楊建良. 普通高校計算機網絡實驗室的規劃與設計[J]. 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9(4):71-74.
[6] 常小燕.計算機網絡實驗室的規劃與設計[J].實驗室科學,2007(4):113-115.
[7] AndrewS.Tanenbanum.計算機網絡[M]. 4 版,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
[8] 陶國芳.計算機網絡綜合布線實驗室的設計和實現[J]. 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6(3):331-334.
[9] 石 巖,蔣東興,馮珂等.基于網絡環境的計算機開放實驗室全自動化管理系統[J]. 武漢交通科技大學學報,2008(4):408-412.
[10] 蔡久評,況和平,周 強. 開放型計算機網絡實驗室建設[J]. 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1(5):166-170.
[11] 石幼生. 計算機網絡實驗室建設與實驗教學的探討[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06(8):29-31.
[12] 林艷金. 計算機網絡實驗室改造與實驗教學改革[J]. 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9):180-181.
[13] 謝希仁.計算機網絡[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8.
[14] 王小鷗,古發輝.構建計算機網絡實驗室的實踐與思考[J].實驗室科學,2007(4):134-136.
[15] 黃培花,任 敏.基于仿真技術構建計算機網絡實驗平臺[J].實驗科學與技術,2009(6):48-50.
[16] 李 恬.高校計算機開放實驗室創新模式的實踐與探索[J]. 實驗教學與儀器,2007(3):49-50.
[17] 朱小明,林 捷,張 弘.高校網絡實驗室的建設與探討[J]. 實驗技術與管理,2006(10):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