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勝會 熊雙俊 瞿秀梅 周勝龍 楊徐蕊)
微型企業是一種新型的經濟模式,在一定的社會政治經濟條件下萌發,并逐漸發展壯大。微型企業多以家族式和個人獨資形式存在,管理機構、制度不健全,缺乏民主集中決策和集體智慧管理。微型企業融資渠道主要是親戚朋友和熟人,一般在10萬元以下,注冊資金少,固定資本少,大多數微型企業經營所需的工具和設備粗糙而簡單。
微型企業多從事養殖業、百貨零售、家電銷售、建材銷售、飲食業、服務業、中介機構及農副產品的種植銷售等業務,采用直銷方式,且以服務本地市場為主。
微型企業有十分相似的經營模式,大部分是以“前村后店”和“前街后廠”的模式組織生產運作,缺乏有效的質量管理,采用勞動密集型的技術和手工藝,運作方式靈活而富有流動性。微型企業員工以家庭成員為主,從業人員一般在10人以下。微型企業一般沒有建立正式的會計科目,沒有規范的會計活動。
在經濟社會轉型時期,經濟結構將越來越多元化。個體經濟以其靈活的經營管理方式和有效的激勵機制而迅猛發展,微型企業稅收征管成為稅收工作的重要內容。政府將微型企業發展壯大納入十大民生工程,鼓勵“九類人群”自主創業,鼓勵中小企業發展壯大。近年來,微型企業在政策的鼓勵下像雨后春筍般發展。當前,重慶市秀山縣微型企業迅猛發展,從縣“微型企業辦公室”獲悉,到目前為止,全縣共辦理微型企業339戶,其中,國稅登記的有245戶。
目前,微型企業的稅收征管方式是按照“有據、有利”的原則區別對待的。對微型企業中的個人獨資企業,如果屬于小規模納稅人,統一實行定期定額征收。對不具備查賬征收條件的微型企業,主管稅務機關應按照有關規定,進行核定征收。對管理較為規范的微型企業,進行輔導建賬,引導納稅人改善經營管理,待條件成熟后對其實行查賬征收。對國家明確規定不得進行核定征收的微型企業,在做好宣傳工作基礎上,輔導建賬,實行查賬征收。
根據對秀山縣35戶微型企業走訪調查,存在如下問題:
一是核算不規范、準確,不能按時準確報送財務報表。35戶微型企業均存在財務制度不健全,核算不規范、準確,不能按時準確報送財務報表,占被調查業戶的100%。
二是納稅意識淡薄。微型企業對稅法的遵從度不高,納稅申報不按時、不準確,申報金額與實際經營額懸殊太大,甚至經常進行零申報。在35戶微型企業中按時主動到稅務機關申報的有25戶,占應申報戶數的71.43%。經稅務管理人員在每月15日最后申報日電話催報的9戶,占應申報數的25.71%。從申報經營額來看:涉農微型企業5戶其申報經營額全部為零;非涉農微型企業30戶(其中1戶未申報),申報的有28戶企業經營額在2000—3000元之間,有1戶申報的經營額為10000元。申報表填寫也極不規范,呈現漏項不全的情況達100%。部分涉農微型企業對農業稅收優惠政策不聞不問,對稅務機關的優惠政策宣傳不重視,沒有及時到稅務部門辦理相應的稅收減免手續。
三是少數微型企業為了騙取國家的扶持資金進行虛假注冊。少數微型企業的經營地址不實、經營項目子虛烏有,從未發生過經營業務,在稅務登記證辦理之后,騙取了微型企業扶持資金就無法與企業法人、會計聯系,使稅務機關陷入難以管理的尷尬境地,同時嚴重影響了稅收征管“六率”考核指標的達標。如秀山縣某面條經營部于2011年5月26日注冊微型企業,從辦理稅務登記以來,已連續2個月未申報,在這次調查核實中,我們發現該戶微型企業聯系電話打不通,實地查看該面粉廠系他人在經營,這是一個惡意注冊登記騙取國家微型企業扶持資金的例證。
(一)切實加強微型企業戶籍管理。稅務機關要落實專人進行微型企業的戶籍管理工作,建立分行業、分地域、分經營類型的微型企業基本戶籍檔案,做到納稅人的基本情況清楚。
(二)優化納稅服務。稅務人員應深入實地查看微型企業的實際生產經營情況,幫助他們解決生產經營中遇到的困難。特別是在稅收優惠政策減免稅落實、財務核算及財務管理輔導、辦理發票領購及納稅申報等方面給予幫助,優化個性化服務。
(三)建立健全微型企業分類稅收管理機制。對不具備查賬征收條件的微型企業,應當綜合考慮地理位置、經營規模、收入水平、利潤水平等因素,比照同類型、同地段、同行業的個體工商戶經營額,分類逐戶核定營業額和應稅所得率。對管理較為規范,納稅意識較強的,具備查賬征收條件的微型企業,積極輔導建賬,引導納稅人改善經營管理,對其實行查賬征收。對涉農微型企業,稅收機關要主動積極幫助他們,按法定程序做好稅收征前減免工作,確保稅收減免稅優惠政策落實到位。對于惡意注冊,以騙取國家微型企業扶持資金為目的的微型企業,在辦理稅務登記證后,不按時申報的失蹤微型企業,除按《稅收征管法》規定查處外,堅決移送相關部門處理。對未辦理稅務登記證的微型企業,應通過工商對比信息,按照法定程序依法督促其辦理稅務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