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四農
近年來,國家針對高新技術企業先后出臺了一系列的稅收優惠政策,使高新技術企業得到了迅猛的發展,并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份。在市場競爭激烈的今天,高新技術企業除了要重視自主創新,更要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充分利用這些優惠政策,合理地開展稅收籌劃,節約開發成本,提高企業市場競爭力,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
[案例1]B公司是一家從事信息傳輸工程開發的高新技術企業,為了提高信息傳輸質量,需對原光纜接續系統進行改進,B公司可以自己開發或與A科研機構聯合開發(假設其發生的成本與A科研機構相同),也可向A科研機構直接購買這項新專利技術,價款為500萬元(假設A科研機構實際發生技術開發費420萬元,利潤80萬元),對于B公司應做如何選擇?(假設B公司適用所得稅率為15%)
方案一:B公司選擇購入該項專利技術
根據企業會計準則規定,B公司購入該項專利技術費用應計入“無形資產”核算,企業所得稅法規定無形資產的攤銷應采用直線法,攤銷年限不得低于10年,因此,該項專利技術(500萬元)只能在不少于10年的時間內逐步攤銷。B公司一次性投入每年最多收回(攤銷)50萬元。
方案二:實行聯合開發,由資本性支出變為收益性支出
在B公司所發生的成本仍為500萬元的情況下,如果改變方式,由向A科研機構購買專利變為與A科研機構聯合開發,即通過A科研機構人員與B公司開發人員聯合共同開發這項技術(將A科研機構實際發生的技術開發費轉為B公司自身發生),另外支付A科研機構80萬咨詢服務費。由于開發過程中存在不確定因素,B公司可以將研發費用在發生時直接計入當期費用。
同時,根據國家對高新技術企業優惠政策,該項技術開發費不僅可以全部進入當期成本,還可以加計開發費總額50%抵減當年應納稅所得額。B公司為完成該新技術開發的研發費用為420萬元,則當年該企業可在稅前扣除應納稅所得額710萬元[420×(1+50%)+80],比方案一購入該項專利技術節稅31.5萬元((710-500)×15%)。
同時,上述研發費用收益化,一次性從收益中收回(攤銷),還能獲得了資金的時間價值。因此,B公司選擇聯合開發較為有利。
[案例2]C公司是成立于1998年的高新技術企業,主要從事“業務服務架構產品和納稅服務產品軟件“開發,由于C公司主業是國家鼓勵發展的新興產業,2011年取得政府財政補貼2000萬元,并于當年全部用于研發費用支出。C公司2011年取得營業收入15000萬元(包括政府財政補貼收入),營業總成本為12000萬元(包括全部投入研發的政府財政補貼),其中研發費用為5000萬元,利潤總額3000萬元。這筆財政補貼款C公司應如何進行處理才能取得利益最大化?(假設C公司適用所得稅率為15%)
對于財政補貼資金,根據企業所得稅法相關規定,“凡符合規定條件的可以作為不征稅收入,同時,上述不征稅收入用于支出形成的費用,不得在所得稅前扣除;用于支出形成資產的,其計算的折舊、攤銷不得在所得稅前予以扣除”。這樣C公司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在收到財政撥付的關于研發補助資金時進行靈活處理,將財政性資金納入征稅收入處理。
方案一:財政補貼確認為不征稅收入
C公司根據企業所得稅法相關規定,財政補貼2000萬確認為不征稅收,與其相關的研發費用也應扣除2000萬元,因此,2011年應納稅所得額為1500萬元[15000-12000-(5000-2000)×0.5]。
方案二:財政補貼確認為征稅收入
財政補貼2000萬確認為征稅收入,與其相關的研發費用則可在稅前進行扣除2000萬元,因此,2011年應納稅所得額為500萬元[15000-12000-5000×0.5]。
可見,方案二2011年應納稅所得額比方案一少1000萬元,節約企業所得稅150萬元(1000×15%),將財政補貼資金納入征稅收入對企業更有利。由于研究開發費用是高新技術企業主要的成本,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的處理口徑與財務賬務處理口徑存在不一致,導致財政補貼收入符合條件形成不征稅收入與研發費用能加計扣除同時存在,為企業進行研究開發費用的稅收籌劃提供可能。
針對上述優惠政策,高新技術企業在利用研究開發費用進行籌劃時需要注意:
1、要使研究開發費用占銷售收入的比重達到符合高新技術企業的認定標準。
2、在會計核時要對各項目發生的研究開發費用完整、準確地歸集,這樣在計算應納稅所得時才能符合稅法規定得到充分扣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