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井葵, 張海彬
(南京農業大學科學研究院,江蘇南京210095)
當前,中國高等教育正處在階段性的重大轉變時期,創辦一流大學或研究型大學正成為越來越多的高校所所追求的目標。研究型大學具有學科領先且綜合性強的特點,學科建設是研究型大學建設的核心,是實現高質量大學生和研究生培養的前提,是承載高水平科學研究和產生創新成果的平臺,是造就學術大師,并使拔尖人才脫穎而出的基礎。學科建設推動了實驗平臺的建設,實驗平臺建設又促進了學科的發展,一流的學科需要有一流的實驗平臺[1]。
高校共用實驗平臺,是大學為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而統一規劃、建設和管理,承擔實驗教學、學生實踐訓練、試驗測試服務、科學研究等功能的組織機構,在學校高層次創新人才培養、高水平科學研究、高質量社會服務等方面肩負著重要使命。它不僅是與學科建設密切相關的教學和科研活動賴以運轉的場所、設備、設施、手段等,更重要的在于它是人才的聚集地,是信息匯聚與交流的中心,是不同學科交叉、融合的結合帶,是科技創新思想、實踐的最佳基地。現有的國家、省部級、校級研究機構、實驗教學示范中心都在此范疇。加強實驗室和共用實驗平臺的建設與管理,提高開放共享程度和使用效率,為培養創新型人才、建設創新型國家服務是國內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共同面臨的重大課題。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迅速發展和辦學規模的逐年擴大,國家不斷加大了對高校的教育投入,高校在加強共用實驗平臺建設,促進大型儀器設備開放共用、資源共享方面進行了一些有益的嘗試,在一定程度促進了實驗室和儀器設備的開放共用與資源共享,提高了投資效益和使用效益。但由于經費多樣化,思想觀念陳舊和管理體制落后,機制不順等原因,未能徹底打破條塊分割的實驗室管理體制,缺乏有效的共享機制,實驗室和儀器設備存在著分散管理、重復建設、封閉使用的現象,大型儀器設備管理仍存在著諸多的問題:①儀器設備購置論證不夠充分,配置不科學不合理,部分設備重復購置,利用率不高,少數設備甚至處于閑置狀態;②專職實驗技術人員不足、實驗技術力量薄弱,大型儀器設備功能得不到開發,高檔低用,維護、維修不及時,儀器功能老化、精度下降,不能正常運行;③ 大型儀器設備由院系實驗室或學科組所有,各自服務,各自使用,難于實現真正意義上的開放共享;④教學和科研分離,財力分散,實驗室大型儀器設備相對不足;⑤不利于學術交流、學科交叉、融合和科研創新[2-3]。所以加強實驗室和共用實驗平臺建設,實行開放共用、資源共享,既是防止資源浪費、提高辦學效益的需要,也是科技創新、培養高層次人才的必然選擇。
經過“211工程”和“985工程”重點建設,我國大學的基礎設施有了明顯改善,科研實力不斷增強,學術水平明顯提高。但我國大學原始創新能力薄弱,高水平學科不多,學科綜合性也不強,還存在體制障礙、投資不足和設施落后等問題,建設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的任務是很艱巨的[4]。通過建設高質量共用實驗平臺,改變學校科研小而分散的研究模式,促進學科的交叉、融合與資源的共享,從根本上提高高等學校科技創新能力和學術競爭力,實現新形勢下高等教育發展目標,是建設高水平研究型大學所必須的。
實現資源共享,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是建設高質量共用實驗平臺的必然選擇。目前高校中,由于政策、集體或個人原因,資源分散而導致浪費,無法發揮規模效益的現象非常普遍,特別是在高等教育經費緊張的今天,如果能合理地應用共享的思想,對學科協作、發展、資源利用實施同一設計、綜合規劃、盡可能地提高教學、科研資源的共享程度,盡可能打通直接相鄰學科的人為阻隔,將教學、科研普遍性公用物質資源適當集中于校內公共服務機構,并向校內、外有償開放,提高公用資源投資效益和使用效率,將會給學校的學科建設帶來極大益處。
一流的學科和一流的人才是一流大學的關鍵所在[5]。當代科技發展的許多重大成就都是發生在相近學科的交叉、結合地帶,學科間的滲透、交叉和結合已成為促進學科建設,推動科學發展、科技創新的重要源泉。當然學科間的交叉、融合有其自身的內在規律,任何違背科學規律、任意嫁接的做法都將事與愿違。當前高校嘗試建立共用實驗平臺是促進學科交叉、融合的一種理想手段,它為學科間的滲透、交叉提供了重要的“舞臺”。在這個“舞臺”上,沒有傳統的學科界限,師資、實驗室、大型儀器設備、實驗材料、科技資料、學術交流等教育科研資源實現了共享。另外,不同學科有不同的培養條件、培養環境、培養方式,不同導師有不同的學術思想和學術風格,這些差異的存在使研究人員在學科交叉中,不斷了解不同的學術觀點,拓寬視野,擴大知識面,增強適應性,從而活躍和開拓學術思想,為產生新的理論和觀點、形成新的學科生長點創造條件[6]。
現代大學已經形成了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三項基本職能,研究型大學強調以教學和科研為中心,并主要通過高層次人才培養和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服務于社會[7]。現在高校學術研究和科技工作的一個致命弱點是力量分散,高校間、高企間合作交流較少,很難承擔大項目、出大成果,優秀拔尖人才匱乏。通過公用平臺建設,創新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促進高校與高校、高校與科研院所、高校與企業間合作交流,形成知識創新、技術創新和產品開發的交流平臺,實現優勢互補、知識共享、人才互聘,提高研究水平,促進科研成果迅速實現產業化。
近年來我國高校特別是“985”高校科技創新平臺建設的探索與實踐證明,建設高質量的實驗平臺,實現資源共享是提高辦學效益、促進學校教學科研發展的客觀要求,大勢所趨。同時,又是一項艱巨而復雜的工作,必須統籌兼顧、不斷創新完善。
資源共享促進創新、提高辦學效益,是高校教學科研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需求。必須堅持解放思想,努力更新觀念,樹立新思維和新的管理理念。實踐證明,只有破除由于長期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思想觀念,克服傳統的工作習慣,才能建成高質量的實驗平臺,確保實驗室資源開放共享的整體推進和不斷深化。
要建立健全實驗室管理機構,完善內部運行機制和重大事項的決策機制,提高管理水平,保障高效運行。圍繞目標導向,建立“資源共用、利益分享”的工作機制,建立適合實驗室資源開放共享的管理體制。從學校的層面上形成一個整體的規劃與論證機制,由主管校長、高水平的儀器專家、學科專家、管理專家組成不同的專家組,分別對全校實驗平臺的建設、儀器設備的購置、專項基金的資助、入網儀器設備的效益以及相關的政策法規等進行論證、評估,做到統籌規劃、合理布局、嚴格論證;制訂具體可行的實驗室開放和設備共享制度、條例和措施,建立完善共建共享的運行機制,從制度上保證實驗室資源共享[8-9]。
結合學校特色、重點學科的優勢,科學構建實驗平臺,立足于高起點、高投入、高效率。高起點就是要站在學科建設的高度,實現實驗技術、儀器設備的現代化、環境設施標準化;高投入就是指建設資金投入大;高效率就是要最大程度地利用實驗平臺各種資源,使盡可能多的學科受益[10-13]。
(1)以國家、部省級重點實驗室和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建設點為依托,構建校級共用實驗平臺,實行獨立建制,由學校集中統一管理,面向校內外開放,提升學校的教學、科研效率。
(2)以各學院學科優勢為依托,通過整合、充實,構建結構完善、具有綜合功能、由學院統一管理的學科共用實驗平臺,面向相關學科開放共享。
(3)借助校園網絡,建立大型儀器開放共用平臺。實現全校各部門、單位對大型儀器設備帳、卡、物的實時管理,可以在網絡上預約機時,申請使用。
加強實驗平臺建設不僅是儀器、設備、實驗室等物質條件,更重要的是要建設一支高水平的相對穩定的實驗技術隊伍。應制定優惠政策,引進學有專長的高級實驗技術人才從事實驗室和平臺儀器設備共享管理工作,使高水平的人才進得來、穩得住;建立培訓制度和激勵機制,提升現有實驗人員的技術水平,激發他們工作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健全管理與考核制度,實行科學、規范管理。加強對貴重儀器設備功能的開發、改造、升級,提高儀器設備完好率,使其更好地為教學科研工作服務。
(1)多渠道籌措資金,科學合理地分配實驗資金,加大對實驗室平臺建設經費的投入,及時更新和補充現代化的儀器設備,改善實驗環境,優化資源配置,實行科學規范化的管理。
(2)從學校整體出發,突出優勢、特色,集中力量加強能為不同學科共享共用的實驗平臺建設,吸引一流大師,一流學生,培養一流人才。
(3)設立專項基金,為資源共享提供經費支持。鼓勵和支持教師利用先進儀器設備完成教學和科研工作,給予平臺及設備開放運行適當經費補貼。調動機組和用戶兩方面的積極性,是促進平臺和設備開放共享的有效措施。
建立資源共享的共用實驗平臺,完善實驗室管理體制,打破多條塊分割、小而全的局面,實現實驗室開放共用、資源共享,充分發揮現有資源的最大效益,是現代高等教育發展和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建設的大勢所趨,是一項長期性、艱巨性、復雜性的系統工程[14-15]。面對今天高校跨越式發展的新機遇,我們要在工作中不斷地研究、探索、實踐與創新,加快共用實驗平臺的建設步伐。
[1] 江 瑩.重點學科建設:創建一流研究型大學的突破口[J].安徽大學學報,2002(2):118-120.
[2] 陳子輝,王澤業.高校大型儀器設備開放和共享[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0(2):163-165.
[3] 陳文倩,佟慶偉,戰永佳.大型儀器設備資源共享平臺建設的實踐與探索[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0(3):296-298.
[4] 張酉水,袁成琛.建設一批高水平研究型大學[J].中國高等教育,2004(12):9-10.
[5] 著名大學校長縱論創建世界一流大學思路對策[N].中國教育報,2001-03-15.
[6] 楊伯苗,曹 密.發揮資源共享的優勢,把分析中心建設成為高水平的科技條件大平臺[J].實驗技術與管理,2005(11):5-9.
[7] 李 勇,閔維方.論研究型大學的特征[J].教育研究,2004(1):61-64.
[8] 張淑玲,李繼峰.發揮資源優勢,提高貴重儀器設備使用效益[J].實驗技術與管理,2005,22(2):141-143.
[9] 冉文清.大型科學儀器協作共用平臺建設與探索[J].現代儀器,2006(4):61-63.
[10] 張志友.大型儀器設備的集中管理與開放共享[J].實驗室科學,2007(1):176-177.
[11] 聞星火,楊樹國,黃 樂.高校儀器設備共享平臺建設的實踐與展望[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0(10):8-11.
[12] 董 誠,張渝英,涂 勇.國家大型科學儀器中心建設的思考[J].實驗技術與管理,2007(10):5-8.
[13] 范朝陽.高校大型儀器設備開放共享平臺建設思路與實踐[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1(10):194-197.
[14] 王國強,趙月琴,朱永飛.大型儀器設備開放共享平臺建設的探索[J].實驗技術與管理,2007,24(6):155-159.
[15] 劉艷斌.積極落實《綱要》,推進大型儀器設備平臺建設[J].實驗技術與管理,2005,22(2):137-140.